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友共勉:父母就是您的「菩薩」
2010/03/01 08:05:35瀏覽1540|回應2|推薦163

何謂「菩薩」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薩埵,是梵語。菩提是:覺、智、道、之意;薩埵是:眾生、有情之意。其全意則譯成: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思即是:求道求大覺之人。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乃聖者之悟界;六凡則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界,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輪迴的世界。菩薩為十界之一,排名於佛之後。菩薩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發大慈悲心,除了轉化自己的煩惱,並廣修六度萬行,以自利利他之行,勇猛力行逐漸圓滿一切功德,是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但也有已圓滿而發大願者: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

「菩薩」廣義之解

只要能將心念凝聚,心與行存著大愛之人就是菩薩。菩薩的第一要件,是要將心胸打開,拓展愛的範圍且心念與行為表現一致。菩薩是由普通人開始做起,從日常生活中修行來的,我們如能用菩薩的戒律和道德行為,來要求自己,那我們每個人都是菩薩。菩薩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幫助別人,學習做菩薩,重要的是學習它具有的「菩薩精神」。祂的愛是慈悲而廣泛的,沒有任何條件而且沒有分別心,除了給個人家庭、人間大眾帶來幸福和歡樂外,六道眾生甚至一草一木,「潤澤萬物」就是祂關懷與施愛的範圍與對象。

「菩薩」概念

菩薩這個概念,許多人往往不能正確的理解。一提到菩薩,就覺得,是來無影去無蹤,法力無邊,垂眉低目,瓔珞披戴,莊嚴萬狀的。其實菩薩是沒有固定的身分,目的是開化眾生,並不會要求眾生知道是菩薩,菩薩固可以示現福德莊嚴的天人相,往往也化身為外道屠夫乃至魔王。我們凡夫經常向著紙張、泥塑、銅塑的菩薩相,獻上大把的香與紙錢,祈求菩薩能給我們平安、升官、發財而本末倒置,不知應向菩薩學習,從自己心性的覺醒,環境的改變,而獲得利益。

經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為了方便善巧度化眾生,有時當國王,有時當男人,有時當女人,有時當乞丐,甚至有時當畜生。有時示現佛教徒的身份說法,有時則示現其他身相,導化眾生。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高僧大德、不起眼的人們,他們就是菩薩。他們一生的修行或示現,已完全按照菩薩的道德標準來提醒你。因此,看一個人是不是菩薩,不能只看他是不是學佛的、是不是有錢的、是不是當官的、不能依表相定論,而是要看他所作所為,符不符合菩薩的精神和標準。這才是真正重要的衡量準則!

父母就是您的「菩薩

我們在世為人子女者,父母就是我們的「菩薩」,在人道上無論好壞與我們的因緣最深,對愛上雖然是小愛,但,是無私、犧牲與奉獻,父母與我們相同也都是凡夫,也有七情六慾,也有是非對錯,而我們修行的基礎,最初的對象就是父母,雖然有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每人境遇各不相同,卻是修行道上最深刻的縮影,他們獻出不同的人生歷程,晚年又以生命來示現,就是我們借鏡,時時學習、警惕、勵煉與修正的榜樣。初行菩薩道者,不論,逆境或順境,由內而外勿忘身邊之菩薩。

「菩薩精神」之果報

菩薩之行為是不離果報的,如是因,如是果。布施之因得富有、持戒之因得莊嚴,忍辱之因得力量、精進之因得長壽、禪定之因得安樂、智慧之因得辯才。就是佛經所言:行六度波羅蜜。也就是我們學佛的基本要求與收穫。佛弟子如果能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我們也可以稱他為菩薩。如果我們能依菩薩之心行菩薩之道,也可以稱做菩薩。人人從小菩薩、新菩薩開始做起,將來隨著您的智慧和功德的提高與成就,不斷地再進修。也能像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那樣,您就成為大菩薩了。

圖片取自:

http://www.flickr.com/photos/13208476@N05/3728215359/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KW1111&aid=3799807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菩薩道
2010/03/03 20:16
 
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菩薩在人間
菩薩在身邊
父母菩薩
此恩難報答呀
鄉下老翁(CKW1111) 於 2010-03-05 13:05 回覆:
不識父母菩薩,不識身邊菩薩,談修行一切枉然。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啊
2010/03/03 16:25

你說得多好呀 應該替你 讚嘆一下

可惜 大家都認為父母是提款機

一切都是欠他的  不懂感恩

鄉下老翁(CKW1111) 於 2010-03-05 13:01 回覆:
父母啊!每人的體會應最深,轉心境而能覺即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