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08 20:03:49瀏覽2018|回應14|推薦37 | |
話說在前頭, 未成年及無自制力者, 請勿嚐試賭博 各位看過 "Jerry Maguire" 這部電影吧? (台灣翻譯成 「征服情海」) 是否還記得湯姆克魯斯與男配角古巴谷丁兩人在電話裏大喊 "Show me the money!" 然後又叫又跳的那一幕? 是的, 到拉斯維加斯賭錢, 也要先 "起乩" 才有機會大喊 "Show me the money"。 不過呢...你要是不懂或然率, 就算是三太子來附身也沒用 (有陣子, 台灣到處有人到廟宇燒香求明牌, 連小孩考試不及格的分數也拿來簽賭, 真是起乩兼起肖, 亂來一通。) 現在後悔小時候上課沒好好聽老師講 "機率" 吧? Bostonian 還記得老師是這麼教的 「一顆骰子, 擲一次收一塊錢, 擲出六點, 就賠 5 塊錢, 擲出其餘點數, 沒錢拿, 這樣你賭不賭?」, 隨後老師拿出骰子, 找了一位同學到黑板前 "開賭", 以粉筆紀錄輸贏, 十分鐘後同學輸了, 又找了另一位同學, 又是同樣結果, 然後老師在黑板上以數學演釋莊家與賭客之間的勝算與機率上的 "期望值", 不曉得同學這堂課聽懂了沒, 但 Bostonian 可是句句話都聽在心裡頭, 如今老師大概不能用 "賭博" 來教書了, 但 "期望值" 三個字可從那時起, 慢慢地在心裏生根發芽..... 擲骰子時的 "期望值" , 老師對同學的 "期望值", 媽媽對我的 "期望值", 我對媽媽的 "期望值", 還有長大後對人生的 "期望值"..... 後來才知道 "期望值" 在英文裏竟是 "odd" 一字, 奇怪! 正因為來拉斯維加斯的遊客 "大部是" 小時候不認真學習的同學 (別洩氣, 至少長大後荷包滿滿, 能到賭城一遊, 也算達到 "期望值" 啦!) , 看似 "有所期望", 但實是韋小寶口中之 "羊牯" , 拉斯維加斯的酒店想到這點, 眼睛都放光了 , 於是使出渾身解數來爭奇鬥艷, 標新立異, 目的就是為了吸引你前來一遊, 讓你口袋中的 20 美金乖乖的掏出來, 想想, 若是拉斯維加斯一年遊客有三千八百萬人 (2005年資料), 人人都貢獻 20 美金, 這獲利可是驚人, 注意喔, 這 20 美金可幾乎是淨利, 若是快得話, 只消五分鐘的時間, 賭場毫不費力就讓你的 20 美金 "打水飄" 了。所以你要是聽到這樣的對話: 童子A: "你有什麼了不起, 我家開銀行!" 童子B: "哼! 那是哪根蔥, 我家開 Casino!" 那你就知道 童子B 更勝一 "籌" (怎麼越寫銅臭味越重? 改一改, 接下來不稱 "賭博", 改稱 "搏奕" 如何? ) 現在回顧一下 Bostonian 從小到大 "搏奕" 的經驗。 最早是出現在小學時, 年初二在外婆家與小舅玩 21 點, 忘了賭一次多少錢, 只記得那時戰況非常不利, 小舅給的壓歲錢一下子就快輸回去了, 那時 Bostonian 還兀自嘴硬, 告訴小舅我沒輸, 要奮戰到底, 最後錢輸光了, 才豎起白旗, 後來小舅看我一臉難過的樣子, 於是嘻嘻哈哈地把錢還給了我。 事隔多年我才知道, 小舅原來沒按規矩玩, 規則應該是這樣的: 莊家必須補牌至 17 或 17 以上, 而且一但達到 17 或 17 以上, 就不能再補牌, 所以當時我 15, 他 16, 他說他贏; 我 19, 他已經是 17 了, 卻還補至 20, 這樣他也贏, 難怪那時我兵敗如山倒。這事我沒再對舅提起, 反正他當時已把錢還我了。後來世事難料, 我追隨了舅的腳步, 兩人前後來了美國, 當起了留學生, 小舅如今住在離賭城不遠的鳳凰城。寫到這裡, Bostonian 心中燃起起一個 "完美復仇" 的計畫, 下次見面要請他再當莊家, Bostonian 要贏個他棄盔曳甲, 然後也學他當年, "嘻! 舅, 這是你輸的錢, 還給你囉!" 。 最上圖, 碧拉吉歐的黑傑克 (Blackjack, 又稱 21 點) 賭桌, 挺漂亮的賭桌不是嗎? 但 Bostonian 沒在上面玩過, 原因是照片右上角那台像 "黑武士" 的自動洗牌機器, 除了從 "或然率" 上的考量, 個人認為 "搏奕" 的樂趣在於莊家與玩家間的互動, 若莊家不用當著玩家的面洗牌, 讓玩家切牌, 和玩家說笑聊天, 那玩起來多沒樂趣, 搏奕是一種過程, 最後的輸或贏並不唯一的結果。 最下面兩圖的關聯與解說, 看倌們自己想像吧。 (待續) 再次叮嚀, 賭博有害身心, 未成年者切勿輕易嚐試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