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1 15:42:06瀏覽5236|回應1|推薦33 | |
文/黃郁棋 我該從哪裡說起呢,愛情還是死亡?也許對福島人而言,二者是一樣的。我該說哪一種呢? 福島人的痛苦,恐怕很少人能真正瞭解;就算身穿防護衣、深入福島當地作攝影、採訪的記者,所看到的也僅僅是表象而已。或許只有白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才能深刻體會,這種綿延數百年、每一個家庭都有人死掉、全班同學只有一個健康的學生,屬於生命最原始的絕望。
▲如果核災發生在台灣。(圖/取自潘翰疆臉書) 當日本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我還在憲兵司令部當兵;還記得學長「興奮」的跑過來,跟大家說:「糟了,我們可能會受到海嘯襲擊!」把大夥叫進中山室一同看新聞,才知道日本發生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地震。 後來才明白,當時的興奮是多麼無知;我們看著NHK新聞台的「現場直播」,海嘯席捲而來,小貨車加緊馬力向前衝,做最後那無奈地掙扎。就像看電影一 樣,誇張的場面就在眼前上演:海嘯吞沒活生生的民眾、還在移動的小轎車、一棟又一棟原來可能華美的房子。是的,對我們而言,就像看電影一樣。
▲這張照片在311日本大震後廣為流傳。(圖/取自網路) 事後新聞媒體爭先恐後的報導「日本的馬路做工多麼完美,連地震過後都斷得如此整齊!」民眾也傻呼呼的將焦點擺在「日本人真有禮貌,碰到這麼大的事件還如此有水平、不慌不亂」、「福島的無名英雄多麼勇敢,連西班牙都頒發榮譽獎章給他們,足為人民楷模」。沒有人看出來真相是什麼,也沒人會去注意一年後、 十年後這些「英雄」要如何生活。 人民的雙眼從來就不怎麼雪亮,集體認知更是盲目的;一旦意料之外的災害發生,政府第一個工作就是「掩飾錯誤」,緊接著「塑造英雄」。只要將受災的人以「英雄形象」掩蓋過去,大家的怒氣就會逐漸平息。 「並不是死亡讓人感到恐懼,而是恐懼本身讓人感到恐懼;核災並不會在當下殺死你,卻會慢慢藉由摧毀你身上的器官、繁殖的渴望、安全的需求,然後讓未來絕望。」這 是作家吳明益對於核災的形容。估計未來幾年,福島將會有無數的甲狀腺癌手術必須進行,歐洲專家也估計福島將會有百萬人因輻射汙染而致癌、死亡。日本政府不 斷聲稱,福島核災不會比當年「車諾比核災」還要嚴重,卻始終不願提及一件事:日本地狹人稠,人民的搬遷能力遠遠不及車諾比核災時的蘇聯。
▲諷刺日本政府的貼紙:「來,把輻射吃下去吧!」(圖/取自網路) 受到輻射汙染的新婚夫婦,很可能生出來的孩兒會少一顆睪丸、或多一個眼睛,更可能的是剛出生幾個小時就因心臟病或肝硬化死去。而這對夫婦過一陣子,連做愛都不行 – 如果他們受到的汙染嚴重一些,皮膚功能也會慢慢退化,只要棉被稍有皺褶,就會「割傷」他們。 受到汙染的大地會逐漸死寂,因為輻射並非針對人類而來;所有的植物、動物都會被剝奪生存的權利。輻射它看不見,無色、無味、無聲、無形,受汙染的地 區看過去還是很和平的世界。輻射就像發了瘋的上帝,你看不見它,它卻剝奪你繁殖的權利,剝奪你正常生活的可能;福島的新鮮蘋果,好蘋果,不吃嗎? 對普通人而言,一年不能遭受到一毫西弗以上的輻射被曝量;但是日本政府未經修法,就輕易的將成年人與小孩的被曝量上限提升到「二十毫西弗」。這數字 比許多核電廠的工人還要高!九成的福島民眾走不掉,無論是捨不得、或是沒法走。畢竟連鳥都愛自己的巢,全縣二百萬人口,豈是說散就散?
▲大海嘯後,除了靈魂,什麼也不剩。(圖/取自網路) 對我們而言,福島人不過是一樁新聞事件的主角;對記者而言,他們成了賺取廣告費、賺取點閱率的題材。但是對福島人而言,他們依舊吃著被輻射汙染的食物,喝著被輻射汙染的水;明知道有毒,還是得吃。輻射廠附近的牛奶永遠也不會變質,因為輻射的關係,它們早已成了白色粉狀物。 我相信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福島核災有多麼嚴重,甚至心想:「再嚴重,也不會比二次大戰的時候,廣島、長崎那兩顆原子彈嚴重吧!」根據東京大學尖端科學 技術研究中心的兒玉龍彥教授的說法,福島核事故的輻射量是二次大戰結束前,美國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輻射量的「三十倍」。中部大學教授、內閣原子力安全委員 會專員武田邦彥更認為,福島的輻射量是二戰時期廣島的「近千倍」。至今依舊沒有人能準確估算出這次核災的影響,至少知道的是,全世界都別想置身事外。
另外一方面,根據日本調查記者鈴木智彥所發表的新書《福島潛入記》(黑幫與核電廠)中的爆料指出,所謂的「福島五十壯士」其實很多是黑道找來的遊民 以及智障者所組成的臨時工。只要說到核災,所有的政府能夠說的,大部分都是謊言;他們沒辦法承認錯誤,將國家帶往死亡的道路。部分擁核者會不斷聲稱,有了 更新的防護技術、就算海嘯來臨也不怕!因此核能依舊是方便又有效率的發電方式。然而等到意外發生時,已經不再是「責任我來扛」或者「我宣布下台、以示負 責」一句話就能打發的。 核災比戰爭恐怖,儘管戰爭同樣充滿哭泣、恐懼與絕望,再怎麼樣都是屬於「那一代」的痛苦;但是核災所造成的傷害,卻會延續數百年、讓土地呈現半永久 的喪失;輻射會經由空氣、土地、海洋傳播,比任何已知的病毒都還要令人絕望。今天福島存活下來的人,恐怕沒有誰可以活著看見福島清理完畢、家園真正重建的 那一天。
▲蘭嶼的核廢料貯存場,上頭還畫了小豬。(攝影/吳明益) 姑且不論核災,光核廢料本身就是一大問題;一說到台灣的核廢料,你絕對不能忘記蘭嶼。1982年5月19日,蘭嶼接收了第一批10,008桶的核廢 料,當時達悟族人完全不知道「這要做什麼用,他們在蓋什麼東西?」施工單位跟他們說:「這個小碼頭只是軍用港口,至於那個工廠(核廢料貯存場)則是一個罐 頭工廠。」還在核廢料貯存場外面的圍牆畫上可愛的小豬,試圖欺騙達悟族人「裏頭乾淨、清潔、可愛、無害」。 如果核廢料真的既可愛又無害,為什麼台電長官不乾脆埋在自己家隔壁的院子裡就好了?儘管找來專家學者背書,有害物質存不存在,大家心知肚明。核廢問題衍伸到最後,恐怕已經不是「放在哪裡最安全」的問題,而是「放在哪裡反抗力道最小」的問題。
當然也有許多人是反核的,例如宮崎駿。2011年6月11日,適逢日本大震後第三個月,宮崎駿就對外宣布「吉卜力的動畫,不使用核電製作!」但這畢 竟只是少數人的聲音。如果捨棄核電,國家勢必面臨許多難題,包括「再生能源」技術上的困難、國家經濟發展勢必因此受到打擊、許多工人的飯碗不保等等。尤其 核四廠若停建,已經投資的三千億全民都要埋單。 有些事情,沒經歷過永遠不會懂;當然,最好也不要經歷到。 沒有足夠的電源,我將沒辦法在這裡打字,手機將會呈現一片黑壓壓的狀態;隔壁嘈雜的電視聲會停止,外頭的路燈可能熄滅。至少我們還活著,能期待太陽升起、能期待碰上心儀的對象,共組家庭、繁衍後代。 一旦核災發生,災民的皮膚由藍色變成紅色,再變成黑褐色;關節開始疼痛,視線混濁、眼睛出現白內障,女人不孕或是生下的胎兒總是畸形,進而皮膚組織毀壞,輕輕一碰就裂開;到最後什麼也不剩,只剩下破碎卻依舊苟延殘喘的靈魂;而這樣的生活,還會延續好幾代。 你要選哪個? ※備註:本篇文章很多語句借用自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作品《車諾比的悲鳴》。
作者黃郁棋,年輕的老屁股,ETtoday新聞雲社群編輯,代號KK。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同時刊載於《ETtoday新聞雲》) |
|
( 創作|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