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0/11 04:22:32瀏覽1525|回應1|推薦2 | |
(本文為投書10/11聯合報民意論壇「國慶短片 並不本土」一文之原稿 http://www.udn.com/2005/10/11/NEWS/OPINION/X1/2945787.shtml) 媒體報導,今年由外交部所製作的國慶短片,「本土味」十足,其中配樂用了五首閩南語歌曲,而僅有一首國語歌及一首古典音樂,在我看來,這樣的安排不但不能代表台灣,而且一點也不「本土」。 既然名為「國」慶短片,理當呈現各族群文化以及包含族群融合的精神。 在影片中可以聽到「桃花過渡」、「滿山春色」、「四季紅」、「打開心裡的窗」等四首閩南語歌曲,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雖是閩南語歌曲中的經典,令人悅耳,但閩南語歌曲在國慶短片中出現頻繁的現象,卻不禁令人感到突兀,除了國語歌曲僅剩下「明天會更好」一首外,既然是「國」慶短片,怎麼不見亦能代表國家族群的客家歌曲、原住民歌曲呢?難道他們是二等國民、二等文化嗎? 近年來,雙十國慶的濃厚慶典味已經漸漸淡化,今年就連專門製作的國慶短片影音也充滿了只有「特定族群」的文化,政府不是整天說要「族群融合」嗎?族群融合不是嘴巴講講就好了,愛台灣也不是只有放放閩南語歌曲就算是了。 閩南語是目前方言文化的大宗,雖然客語歌曲、原住民歌曲在市場的普及程度不及閩南語歌曲,但閩南語僅僅是台灣族群文化的「一角」,而不是「全貌」,客家、原住民仍是台灣族群文化的一部份,講本土化、講愛台灣,怎麼可以「大小眼」,對待客家、原住民族群如此不公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