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2008/05/05 14:41:24瀏覽1649|回應0|推薦8
往尖石的中巴上,我與心俐聊著與後山學生互動的心得,她談起最近的一個個案,聊著聊著,我不禁感觸很深。
                                                                               
接觸新竹後山的孩子已經將近一年半,這一年半以來,我也聽聞了不少事情,而絕大部分的消息都讓我震驚。
                                                                               
平常,不管是我們身邊所接觸到的、或是從大眾媒體所接收的,都是如此單一,什麼多元入學、什麼繁星計畫、什麼推薦甄選、什麼適性發展,這些種種都是美麗的外殼,能夠穿上這些外殼的永遠都是那些看得到這些消息、或是正在評論這些消息的都市的人們。
                                                                               
他們(我們)有很多的理想、有很多的抱怨、有很多的意見,更懂得爭取自己的權利。
                                                                               
「這個政策不應該這樣的!」「為什麼我們不可以這樣!」聲音百花齊放,很是多元。
                                                                               
我不敢說我有花多少心思在觀察、實踐後山的教育,但這一年多以來,卻讓我對整個社會的教育政策、福利政策、社工體系,乃至媒體的報導方向瞠目結舌。
                                                                               
這些真實的教育現場,我不是沒有想像過,在現今資訊如此發達的社會,我們總以為,社會真實就一如我們能想像與揣測的那樣,「喔!就是資源分配不均嘛!城鄉差距嘛!數位落差嘛!」然後就會有一堆學者、研究生開始著手研究、分析,然後提出千篇一律的建議。
                                                                               
我們以為,社會真實就在我們的掌控與想像之中。
                                                                               
我們總是過於自大,總是以為「會出問題就是因為…這樣嘛!」「政府應該要…,學校應該要…,家長應該要…。」
                                                                               
可惜的是,教育現場所上演的戲碼,正如電影一般的誇張與不真實。Allen只不過在後山待了短短一年,所見所聞就足夠寫成一本書了。
                                                                               
悲哀的,卻不是這些孩子的際遇與現況,而是這個體系、族群文化、還有一堆社會支持網絡的失靈。
                                                                               
碩一時,曾經上過社工系的課,社工理論可以告訴我們怎麼做、怎麼遵守社工倫理,我們也常可以看著新聞中誇張的教育決策而忿忿不平地大罵一場,但到了教育現場(這裡指的並非都市學校或是明星學校的教育現場),最常的反應很可能就是束手無策。
                                                                               
束手無策就真的是束手無策!你再也擠不出任何一句批評,甚至任何建設性的見解,就只是看著事件不斷的重演。老師、社工、政府機構也不見得看不見問題,但是教育現場的真實是,就是無能為力。
                                                                               
這樣的無能為力在教育現場蔓延,家長、老師漸漸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他們習慣騙自己「船過水無痕」,然後用另一種變態的樂觀將事件導向「假正面」思考。
                                                                               
對他們來說,這些並沒有什麼好抱怨的,形而上的理論、權利,都與他們的生活脫勾,他們討厭媒體、也厭倦媒體,爆料不等於揭穿黑幕,反而帶來了更多困擾,他們只求安安穩穩地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對我來說,這尤甚過印度傳統的種姓制度。他們寧願(或該說是不得不)待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等到他們為人父母,他們的孩子又得重複一樣的生活與處境。
                                                                               
相對的,另一半的社會人們則繼續高談闊論他們的權益、倫理、進步,還有改革與反叛。這些議題卻從來都不會在那群陽光照不到的人的口中出現。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媒體永遠只圍著社會的一部份繞,談民主的改革、自由的進步、經濟的成長、多元的發展。三不五時,再把另一部份的人拿出來消費一番,藉以標榜自己的進步思想與清高,哭過以後,再貌似知足的感恩自己有多麼幸福,擦擦眼淚,明天又是多麼美好的一天;看電影、逛街、喝酒打牌,大聲一吼: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我一直天真地相信,陽光應該是公共財,總會無私地普照大地,可惜我錯了,社會上總是有那麼一個地方,他們從來不知道陽光的溫暖,日子卻不得不繼續走下去。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dboy&aid=184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