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鵲枝踏之三/馮延巳
2007/03/20 06:10:55瀏覽668|回應0|推薦6

鵲枝踏之三/馮延巳

梅落繁枝千萬片,
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樓上春山寒四面,
過盡征鴻,暮景烟深淺。
一晌憑闌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詞意淺釋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
梅花飄落,枝枒上千片萬片的梅瓣紛紛飄落一起凋零。猶然繾綣多情的噴放最後能量。學那白雪迎風旋轉飛舞著。


  這是以梅落的景象暗喻生命的殞落的開場白。
  小小的一朵梅花直徑不過三、四公分,然而繁枝上的千萬朵梅一起凋落,那景象是何等的悲壯、繽紛、凄美的景觀啊!想像它在未凋零前的繁花錦簇景況,然後對照凋零的樣貌,馮延巳訴說著的不正是多情生命的無情變化嗎?
  透過馮延巳的文筆,我們在瞬間便被帶入了一個哀悼生命與時間的場景裏。從梅花的飄零,到梅花的多情,這空中似雪飛舞的梅瓣已經不在單純的只是景觀上的視覺感受了,馮延巳已然將它們提升到了感情的意境之中。短短的三言兩語,情事變為情境,建構成一幅完整、燦爛、凄美的生命殞落的意象了。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笙歌舞榭的歡樂時光容易消散,正如美麗的花容易凋零一樣。當歌散酒醒之後,只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增添無限的哀愁。


  笙歌舞榭的曲終人散,正如花的凋零一樣的容易。然花既有情,人又豈會無動於衷?
  無常的人生聚散却是常有的事,用之「容易」二字,寫來容易,心却沉重無比。正如北宋晏殊所寫過的「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一般。在梅落繁枝的景意中、笙歌散去的情意中,是不是也留有更深、更廣的的思考空間呢?

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烟深淺。
佇立在高樓上,春山寒峭的自四面襲來。凝望著天空中的飛鴻全部都飛過去了。夕照深淺的色彩變化在蒼茫暮色更顯茫然。


  當情緒隨著梅落繁枝、笙歌散去的感傷越聚越深時,作者突然閑筆鋒迴,將情緒在一次的擺盪到另一處超然的至高點。看似擺脫了前愁,實則墬落另一層更直得深思的意境之中。
  這一段要連下面兩句一起連貫,才能體會出景語所意涵的眾多難言情意根惆悵。當深深了體會出「暮景烟深淺」的時候,大概就能與作者在心靈上得到了共鳴共契的境界了。也能夠感受到那種長時間佇立、內省、自苦的愁悶不但是來自內心的體悟,更來自四面八方的摧殘。
  是以;外表受的是風露體膚的寒纏,內心也感受著凄冷孤寂的摧殘。這似乎已是馮延巳的慣用手法,在他多首的詞作中都可見到類似的筆法:例如:「河畔青蕪堤上柳」表面上寫著年年青綠的榮景,待筆鋒轉到了「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我們才豁然了解,他要表達的不是年年春色,而是更深沉的,年年新愁滋生的速度與「河畔青蕪堤上柳」同等迅速、同等茂密……征鴻隨著季節的來去,不但讓人聯想到居無定處的漂泊,還有歲移節序的無常。站在小樓上看到飛鴻的漂迫,暮色的烟靄變化,對一個多情善感的詩人,他心中縈繞的惆悵、哀戚之情,我們也只能憑藉詩人留下的字跡加以揣摩與學習了。
一晌憑闌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在這高樓上憑闌遠眺等了這麼久的時間依然不見人來。手拈「鮫綃」織巾掩面痛哭,心中思量著幾千遍也無法明白。


  一晌(一 ㄕㄤˇ)根據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註解:「一晌,指示時間之詞,有指多時者,有指暫時者。」
  如此要解釋在這詞作中的究竟是「很久」還是「霎時」就要很小心去體會詞人的心境。好像秦少游《滿路花》詞中:「未知安否,一晌無消息。」他指的就是「很久」的意思。而在馮延似這闋詞作中,我認為他所指的也是「許久」,很長的時間。
※鮫綃:《述異記》:鮫綃乃南海鮫人所織的綃巾,而鮫人則眼中可以泣淚成珠也。「鮫綃」,由上可知用來擦拭眼淚的手帕。
第一「鮫綃」顯示了用來拭淚的手帕非常的珍貴美麗。
第二「鮫綃」用的是泣淚人的眼淚所織之綃巾來拭淚,這其中的悲哀、慟心可想而知十分悲慟了。


●寂風隨筆
  馮延巳或名馮延嗣,(903~960)字中正,南唐廣陵人,官居宰相,雖然他在政治上並無可書的成就,却在詞作上有大成就。與韋莊、李煜並稱當代詞壇三傑。著作收錄有《陽春集》。
  這闋詞將生命的殞落,人生的無常這種世間千古的哀痛,書寫的非常深刻。而且;他在做法上,專寫感情的抒發,不直敘感情的事迹,因此;也就不需要強自分出哪一類的文體。
  馮延巳詞作本身就是直接而有穿透力,他用主觀的抒情方式傳達個人鮮明的個性,因此他的詞作總會散發出一總意蘊深美、引人深思的幽邃意境,再再令人思之再思。2006/12/22

●作者簡介 見鵲枝踏之二/馮延巳
●詞牌簡介 見鵲枝踏之二/馮延巳

●寂風習作

鵲枝踏/雲路難攀

漸看寒風摧樹劌。
落葉紛飛,梅苑飄零淚。
夕陽雲層漸離綴。華光競逐行無繼。

西窗飄裊遺秋桂。
不解冬情,嘔血深情砌。
獨惱無緣合雙髻。更無力繫虹長袂。


2006/12/24 寂風手札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000138&aid=83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