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25 03:55:28瀏覽3498|回應8|推薦111 | |
◎《老子道德經》30 至 32 章註譯~ ..... 雁南飛/2012/10.25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按:此章推測成文較晚,約成於戰火頻仍兵荒馬亂之戰國時代。中國古代的「反戰思想」,以文字清楚著書立說者即始於戰國;散見於老、莊、墨學說。〉 成語熟語: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註解: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佐,輔佐也;引喻人臣。以道佐人主者,謂人臣以常道輔佐國君。兵,喻武力。不以兵強天下,不以武力興兵作戰強爭於天下。其事,指武力戰爭征服人之事。好還,喻易遭報應或報復。其事好還,謂以武力戰爭征服敵人者,容易遭到報復。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師之所處,指戰爭所在之地區。荊棘,喻荒廢也。大軍之後,謂兵馬大戰之後。凶年,凶耗荒年也。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善者,喻善於用兵者。果,勝也。不敢,亦可作並非解之。取強,喻逞強用兵圖以奪取天下。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矜,自傲其能也。伐,自誇其功也。驕,驕恣凌人也。 果而勿強,果而不得已:強,謂逞強用兵征伐天下。不得已,喻迫而後為之;引申非窮兵黷武而強為用兵也。 譯文: 為人臣者以常道輔佐國君,不以武力興兵作戰強爭於天下。而凡以武力戰爭征服敵人者,也容易遭到武力報復。 戰爭所在之地區,一片荒蕪廢墟。而兵馬大戰之後。必然發生凶耗饑荒之年代。 善於用兵者,唯求其屈人之兵之勝功而已〈按:非為置敵人於死地〉。不敢〈或「並非」〉逞強用兵圖以奪取天下。 用兵之事,唯求勝功;而不自傲其能;不自誇其功;亦不驕恣凌人。 用兵之事,唯求勝功;而不逞強用兵征伐天下;亦不窮兵黷武而強為用兵。 故自恃兵強馬壯者易盛極而衰,以致師老兵疲。此謂之不符合兵法正道;不符合兵法正道者,則遲早速取敗亡。 道教中的老子~三清之太上老君〈維基〉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按:此章版本甚多,相當混雜錯亂。多本羼入眉註,例如章首羼增: 成語熟語: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註解: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兵者,指用兵之事。不祥,兵凶災殃之兆也。不得已,喻迫而後為之。恬淡,清靜寡欲也;引喻心平氣和而不逞強好戰。 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樂殺人,以戰爭殺人為樂事。得志,引喻順利為治理天下之共主也。 譯文: 用兵之事‧乃兵凶災殃之兆;被迫不得已用兵,當以心平氣和而不逞強好戰始為上策。 逞強好戰求勝者,並非美善好事。世俗所贊頌之戰勝,卻是以殺人為樂事之莽夫。 故以戰爭殺人為樂事者,則不可能順利為治理天下之共主啊! 道常無名。 〈按:本章版本文字,亦多有出入之處;唯皆不失原義。茲以王弼《老子道德經》通行本為主。〉 成語熟語: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註解: 道常無名:無名,喻道體虛無縹緲,以無名為常。道常無名,謂「道」無私無欲,無形無體,故以無名為常。名之曰道。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侯王,國君也。守之,謂謹守自然無為之道。萬物,此處指萬民、百姓。賓者,賓服、歸附。自賓,謂自動臣服歸附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相合,喻陰陽之氣相契合也。甘露,猶甘霖雨露。莫之令,無庸下達指令而為之。自均,自行實施均勻公平之道。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始制有名,隱譬道體創始萬物建制名位。名亦既有,喻尊卑名位既而產生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譬道之在天下,謂譬若以常道對於天下萬民而言。猶川谷之於江海,喻如百川溪流〈指萬民〉之歸附於江海〈指君主〉。 譯文: 「道」虛無縹緲,無私無欲,復無形無體;故以無名為常,名之曰道。 純樸之道雖隱微無形而不可見之,天下之人都不能恣意支配它。 一國之君如能夠謹守自然無為之道,則天下百姓將聞風而自動臣服歸附也。 天地陰陽之氣若相契合,則得以普降甘霖雨露,百姓無庸上位者下達指令,而自行實施均勻公平之道。 道體創始建制所有尊卑主從之名位;尊卑名位既而產生,則一國之君乃得據以治理天下。 譬若以常道對於天下萬民而言,則如百川溪流〈指萬民〉之歸附於江海〈指君主〉。 老子繪像〈維基分享〉
/http://blog.udn.com/Axeman/6629569/ ◎推薦參考《老子》譯解及考證書目:2012/0914 一、《老子章句淺釋》/劉瑞符 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二、《老子讀本》/林翠萍 註譯/漢風出版社。〈坊間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三、《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 註譯/三民書局。 四、《新譯老子想爾注》/顧寶田、張忠利 註譯/三民書局。 五、《道德經句解》/李易儒 註釋/易儒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六、《老子道德經/憨山註》/憨山大師 著/報佛恩網。〈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七、《老子新註新譯》/陳鼓應 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參校各家譯解版本之用〉 八、《老子新校》/鄭良樹 著/台灣學生書局。〈校正版本之用〉 十、《老子他說》上集、續集/南懷瑾 著/老古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一、《老子河上公注疏證》/鄭成海 著/華正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二、《老子新繹》/吳宏一 著/天宏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三、《老子校正》/陳錫勇 著/里仁書局。〈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四、《老子釋疑》/陳錫勇 著/國家出版社。〈完整校正各家版本之用〉 十五、《老子心印》/成尚道 註講/文史哲出版社。〈校正版本及譯解之用〉 十六、《老子註解》/劉省齊 註譯/三清道學出版社。〈譯解簡易明瞭版本之一〉 十七、《太上真言:道德經》/李華 編著/三清道學出版社。〈道教〔教〕另類版本〉 一、「王弼注釋八十一章《老子》」:目前最普遍之「通行本」。書分上下兩篇,曰「道經」(一至三十七章 )與「德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合稱《道德經》。 王弼版《老子道德經》上篇第一章首論「道可道,非常道」 ,下篇第一章首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全文合計 6620 字。 二、「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1973 年於湖南長沙出土。沒有分章,僅分上、下篇。均係《德經》在《道經》之前 ,與《韓非子•解老》所引次序一致。以帛書乙本為準,全文合計 5467 字。 三、「戰國楚墓出土竹簡《老子》甲、乙、丙組」:1993 年 10 月於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亦稱「郭店竹簡老子」或「楚墓竹簡老子」。甲組計 1090 字,乙組計 389 字,丙組計 270 字;加上殘缺字補足字數合共 1831 字。 竹簡《老子》僅通行本三分之一篇幅。未分章 ,亦未分上、下篇。內容次序上與帛書本或通行本迥異。較接近帛書本與通行本者,傳為丙組。 ..... 〈按:弼注《老子道德經》與帛書《老子》,於篇章次序、使用文字符號及內容字數等項,均有差異。〉 ◎補註: 竹簡《老子》甲乙丙三冊〈組〉,可能是原始初稿。 最初完整版,可能是帛書《老子》甲乙本兩種之一。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為綜合後人各版本之通行本。 茲依成書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如次: 竹簡《老子》甲乙丙組=>帛書《老子》甲乙本=>各家版本紛立=>王弼注《老子道德經》通行本=>王弼之後出現之版本。
老子騎牛圖〈中國百科〉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