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9 13:05:07瀏覽3249|回應17|推薦117 | |
◎《桃花源記》:作者/晉.陶淵明 雁南飛 劄記~2014.01.19 ◎說明:〔劄記〕 一、或謂《桃花源記》所述桃花源,與《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所提「小國寡民」頗形似;故桃花源可能以其為構思藍圖而作。 二、《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原文: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此章係敝人所自行語譯。參見下列網址:〉 http://classic-blog.udn.com/Axeman/9126641 治理國家,以國土狹小且人民不眾者為理想。〈註:反意喻國家愈地大物博人眾,愈不易治理。〉 聖人明君使人民雖有什伯之軍隊武器,但願於國家存危戰爭為國捐軀,而平時不輕言生死或戰時遠離國境。 如此〈勵精圖治,敵國不敢輕犯〉雖有戰船戰車,便無所用於駕乘作戰;雖有堅甲利兵,亦無所用於征伐戰陣。 聖人明君使人民能安於簡樸知足之生活,而以所食物為甘醇,以所服飾為華美,以所住屋為安穩,以所習俗為樂事。 〈天下太平時〉與鄰國接壤之地,彼此和平相安無事;兩國人民生活各足所需,雞鳴狗吠之聲,彼此欣然相聞。終身至老死,若無必要,則不相互買賣應酬往來。〈註:並非完全斷絕關係不相往來。〉 三、「小國寡民」類似柏拉圖的「理想國」。反諷的是柏拉圖所謂理想國,卻對雅典人民和民主政治失望,而針對這個小國寡民提出批判。可見理想國的「小國寡民」是實踐目標,人民自覺及自我克制,才是理想國的必要條件。兩者差別:小國寡民重自然無為寡欲,理想國主張人民強制接受民主淬煉。 四、相似名詞~英國托瑪斯.摩爾的「烏托邦」:以柏拉圖的「理想國」為芻形的概念;後被泛指任何想像的、理想的、浪漫的,卻幾乎無法實現的虛擬社會。按桃花源、理想國與烏托邦,三者以可實現度依序排列恰是:「桃花源(僻鄉遠村)>理想國(一城一邦)>烏托邦(虛擬邦國理想世界)」。 五、相似名詞~《舊約.創世紀》的「伊甸園」:伊甸園在《聖經》原文中寓有人類所居地上〈地球〉樂園之意。伊甸園的觀念,類似中國盤古開天闢地時的原始人類世界。與馬克思的「社會彌賽亞」差異在:伊甸園是未開發之純樸社會,社會彌賽亞是美化之共產主義社會。 六、即使可實現度較高的桃花源已不易尋著,畢竟要一鄉一村人思想作法都一致,並不太容易;更遑論理想國、烏托邦甚至社會彌賽亞了。嚴格說,現代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都不符合桃花源或理想國的境界。且科技愈發達、文明愈進步,離桃花源或宗教人間淨土也就愈遠。 七、桃花源雖出於陶淵明欲遁避亂世社會的夢想世界,所撰《桃花源記》情節卻活龍活現,栩栩如生。本文末段云:「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即隱約暗示了讀者:此為作者假託之烏托邦,並非真實情境。 頤和園長廊的蘇式彩畫~桃花源〈維基分享〉 ◎《桃花源記》有感~雁南飛: 桃花源,可遇不可求。它是慈愛和諧安詳的象徵。 ~《讀桃花源記有感.大隱》詩: 修行莫往深山入,陋巷粗茶大隱仙。 ◎附註~「大隱隱朝市」: 晉.王康琚《反招隱》:「大隱隱朝市,小隱隱藪澤。」 唐.白居易《中隱》詩: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又:語花點點暖人間~指優迪園。 優迪園就是「部落格的桃花源」。 〔附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元.馬致遠《恬退》散曲: 綠水邊,青山側,二頃良田一區宅。 = = = = = = 桃花源究在何地抑或存在與否,古今異說紛紜。《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至晉皆因之。晉趙廞問潘京云:『貴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 近人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證》中博引《水經注》、《元和郡縣志》等地理著作,認為桃花源記有記實成份,「桃花源之紀實之部分乃依據義熙十四年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桃花源記》寓意之部分乃牽連混合劉驎之入衡山採藥故事,並點綴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成語所作成。」「古今論桃花源者,以蘇氏之言最有通識。洪興祖釋韓昌黎《桃源圖》詩,謂淵明敍桃源初無神仙之說,尚在東坡之後。獨惜子瞻於陶公此文中寓意與紀實二者牽混不清,猶為未達一間。」 總結〈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以討論塢堡開端,推論考出「真實之桃源在弘農山谷中,而不在南方之武陵」,桃花源中的人「先世所避之秦乃嬴秦而非苻秦」,所以文中才會註有「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維基分享〉 = = = = = =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1%83%E8%8A%B1%E6%BA%90 〈《維基》此篇譯文已頗佳;未另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以打魚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忘了已經走了多少路。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便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 桃花源裡的人見到漁夫,感到非常驚訝,問漁夫從哪裡來。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夫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漁夫離開桃花源以後,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名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參閱《桃花源詩賞析》:〈國立高雄師大附屬高中〉 http://nknush.kh.edu.tw/~rachel18/c/1_4/002.doc 鄭客西入關,行行未能已。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桃花源〈網路分享〉 ◎宋.陸遊《遊山西村》詩: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桃 石器時代〈網路遊戲~網路分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