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論《孟子》天命述考
2019/05/12 20:13:24瀏覽688|回應0|推薦5

  管論《孟子》天命述考    

 

壹、簡介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天」有諸多的想像,呈現於各種典籍就對「天」有各種說法,而中國哲人及文學上對天的描述,也呈現各種不同的理解而有不同的論述。在李霖生老師的「《孟子》天命述考」論文中,也將孟子認為的天之不同功能作一歸整,使人得望「天」之梗概,「天」這個命題也始終為人們心中的迷端,經由李老師的分析而呈現天的不同樣貌,得以一窺「天」的作用。

    此學術論文由現任玄奘大學教授李霖生老師發表:《孟子》天命述考、《孟子》天命述考續篇,這二篇單篇論文分別發表於華梵大學九十四學年度「儒家倫理學之反思」學術研討會、第二屆中西風水比較學術研討會,最後集結為《靜觀詩學論文集》一書,在由台北花木蘭出版社印行。

    李霖生教授於一九九六年春,獲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文學博士學位後,歷任

長庚、靜宜、輔大等大學通識中心主任、師培中心主任或系所主任,目前任教於玄奘大學,其對於學術的觀點,自言:多年來僕皆相信「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以經學史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雖不能,心嚮往之。  

    李霖生老師治學嚴謹,或許其來有自,李霖生老師哲學博士出身,因此對於中國思想有獨到的見解,見其著作大約皆與思想論述相關,如周易、莊子的相關論文極多,特別喜歡李霖生老師對於修辭學(詩學)的重視,因此其文章常融合西方哲學觀點與中國思想兼以詩學作論述,同時又能發人之所未發的論點,因此給予後學有很大的啟發。對於作者的認識,能夠讓讀者知其學術研究之方向,而能更有效研讀。以下僅就此二篇論文作感想的評論。

 

 

貳、閱讀與思考:採引而後評法,或說感想法。

 

   「《孟子》天命述考」呈現作者對孟子所言的天命的歸納,上篇是以功能性著筆論述,而下篇則以如何盡心,如何返回生命本原作討論。從天命討論到人性再論及生命本原,旁及語言的論述如何傳達生命種種意義,以揭示現實經驗世界中的人生之各種隱微。

    對於作者的論述,層層遞進的分析,令人嘆服作者可以將這部分作一「視域融合2」的詮釋。以下僅就個人對文章某部分有所看法作討論。

 

一、天命之義

 

    對於天命的定義,在經典中似乎並無明顯說明其定義,有待尋溯。至於「天命論」的形成,推論早在遠古時代,由於人對於自然災異無法理解,於是圖騰信仰、萬物有靈論等等思想應運而生,而「天命」也就被作為主宰人的思想,加上統治階級為鞏固地位而發展「君權神授」,因此在論述上對於天命說大多傾向天子的天命觀。

     據許其端的研究說明,他認為將天命論家以系統化、理論化的是西漢董仲舒,其於《春秋繁露》分別有三章說明天命論思想:<人副天數>、<為人者天>、<王道通三>,其中<為人者天>就是指說人的種種活動是受之天命的。

     人之為人本乎天,……人之血氣,化天志而仁;仁之德行,化天理而義。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晴;人 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總之,「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號也。1

 

     而作者於此闡明如何達到天命,綜觀作者之論文及其他經典古籍,對天命的定義則如下:

 

   《孟子‧萬章》上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此即《孟子》所謂天命之經典定義。

 

    然而私以為這是分別定義,而非「天命」的定義,因為「莫之為而為者,天也」是說人力所不能及的,這叫「天」,所以「大富由天」;而「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是人能力無法得致卻得致,這叫「命」,故有好命、壞命之分,因而有「是你的便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這樣的說法。「天」這個定義在諸多典籍倒是很多論及,甚且有諸多不同名詞如「自然」、「上天」等等;而「命」則是有「命運」的說法,然「天命」兩字合起來的定義卻付之闕如,連作者也承認這只是論述到天的功能,「上述天之諸義既由其功能得之,應可由『天如何命』釐清孟子所謂天之本義。可見天命的定義在古籍中並無確切的以定義。

    吾人認為可如此定義「天命是上天賦予的責任」,何則?從作者論述天的功能可以得知

 

       《孟子‧萬章》上篇亦以權力之世代交替提問:「堯以天下與舜,不

        諸?……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

        天與之。」

 

從此段最可以看出「上天賦予責任」給堯、舜,這是讓他們治理天下的責

任,其餘《尚書》、《周易》等古籍也處處可見這個「天命」之說,職是之故,讓人誤以為天命只有帝王擁有,而惑於人人皆負有天命,個人天命或許就是修身、齊家,而統治者責任大而賦予治國、平天下這樣的天命。沒有天賦予責任,人何如至人世,這世界文化的進步也非只靠少數統治者即可,因此吾人推論天命應是有所區分的。

 

        所謂:「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

        焉。」(孟子‧盡心上)以及「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

       (孟子‧離婁上)天命在其中矣。

   

以上已將個人的天命傳述出來了。

    明白於此,則可以說明下一段:李霖生老師在<孟子天命述考>中提及:

 

       「孟子但云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脩身以俟命,完全在自

        家身心作工夫,無關乎民情也。然而遽論孟子之盡心無關乎民情,也不

        盡然。蓋因《孟子‧萬章》上篇亦以權力之世代交替提問……」

       「《尚書‧康誥》藉民情顯天命,孟子又如何開顯天命呢?但是若自權

        力來源觀之,天命恰在民心也,以故民視民聽,簡在民心遂成天命。由

        是觀之,孟子所謂盡心乃人各盡其心,而不限定其身分,……原本統治

        階級互勉明德慎罰之道,如今普及於眾人,而其內省之精神不變。」

 

    這部分是探討天命的,作者論述得可說鉅細靡遺,尤其將天命開展得更合乎現代觀點,而得以引領人們去思考各自的天命。在眾儒註疏的經典中,大多是將天命歸諸於皇帝才擁有天命,而以民情呈現之,因此「天命」顯得遙不可及,此論文卻欣見作者能論述到個人的天命是「完全在自家身心作工夫」,盡心即謂知天命,而「孟子所謂盡心乃人各盡其心,而不限定其身分」,「如今普及於眾人,而其內省之精神不變。」可見個人只要能盡心、反省、在自家身心作功夫(即修養),那麼就是盡天命了,因此人人若能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完成天命了,整個社會、國家、甚至世界都建立在每個人民的人生上,因應每個人民的努力不同,而有不同的成就,不同的民族性。

 

        心之四端即天命也,天命無須外顯於民情之寧否,更非天降罪降罰

         以示其真也,天命在己超乎言語之上,故曰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

        「將天命普及人類全體,天命乃人性深處共享之道德律令。」

 

     由此觀之,作者也認同天命人人皆有,只是作者所認為的天命是道德律令,吾人則以為尚有上天降下的責任之義,或有其他義,如「盡人事,聽天命」,而道德可說是個人修養、是天性、是人性,每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同,也是天降予個人的功課及責任,人性才得以一次次藉由輪迴提升。

     除此,竊以為天命可分個人天命及為政者的天命,在上位者因其所為影響到眾黎民,以至於他的天命由民情顯之。所以個人以為《孟子‧盡心上》言: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

         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應可視為是針對個人如何盡心以達天命之論說,而關於為政者的天命在《尚書》或《詩經》論述極多,因此易讓人誤認為經典古籍上所有天命的論述都是與在上位者有關,其實「心之四端即天命也,天命無須外顯於民情之寧否」誠然如此。

    若在上位者如<盡心>篇所言的修身而達個人天命,如此必可達到其為政者的天命而反應於民情,然則「然而遽論孟子之盡心無關乎民情,也不盡然。蓋因《孟子‧萬章》上篇亦以權力之世代交替提問……」私以為無關乎孟子所提權力交替問題,此處應只論個人修養天命問題。權力交替問題乃另一天命問題,是上天授予其偉大的治國之天命,這是重大責任,上天視其表現而賦予的責任,為政者所承受天命如此之重,自然宜多方考察,乃由民情以顯權力交替之天命,當一個朝代情勢已經沉痾不起,上天也會派一個傑、紂之流,以激起民情使歸向賢能者,《孟子.萬章上》即說:「繼世而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所以周武王、劉秀、趙匡胤才得以被擁戴,權力交替問題深奧,遠非紂王之論調可解。

 

        紂王卻不以為然,故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即天命在先,人

        為在後且無關天命。

 

    雖然在《尚書》有諸多說明「天命所歸實取決於人之所為」之句,我也極為認同,但綜觀歷史上每個朝代最後幾位帝王,如傑、紂、周幽王、周厲王、漢獻帝、漢哀帝、隋煬帝等,其個性奢靡殘暴不仁或不適任帝王,從未登基之前即可知,為何上天仍給予了天命?這是個問題,而個人認為要使一個新朝代能繼起,總要能激起民憤,才有動力去推翻暴政,是以便給了這些王這樣的「天命」,故竊以為不能只認為是人為因素、無關於天命,「即天命在先,人為在後且無關天命」,或者說這只是其一。 

    《孟子.公孫丑上》「由湯至於武丁,聖賢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由此可得:「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天下情事都是慢慢變壞,一旦一個朝代執政久了,是「難變」的;所以即使是紂王這樣的獨夫,天下仍是「久而後失之」。

    從歷史推論,天命並非只能有好的一面,要建設之前總是要先破壞,天命可以給一個治世的帝王,但歷史若都是治世,人性大概無法提昇等等,或其他理由,因此亂世應也有作用的,若沒有激發人民痛苦以顯民情,或許劉邦、朱元璋也沒有辦法成功,所以傑、紂自是有天命,因此才會生就一付暴虐無道的習性,而促使歷史的更新,讓天下得以順利完成更替也是一種功勞。   

    「傑、紂自是有天命」,這想法或許無人思考過,但私下曾研讀歷史,對於歷史人物如秦始皇、武則天、甚至希特勒等行為,稍微自作結論,吾人以為上天為使整個宇宙能順利運行,必有規劃,且每個朝代甚至都有天命,即每個朝代所欲給人們的功課不同,而這些種種都為了人性的成長,因此當一個朝代即將終結總是會有無能的帝王出現,否則新帝無法應時而生、應運而出。

 

二、返回生命原點:

 

        「由盡心而知性,知性以知天,關鍵在於盡心之知非向外求客觀之知,

         而是返回生命原點之知。這是人類返回天命之道,返回生命的形上學

         原點,重新找回人的自覺,那人性源自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的天

         命。然而切莫以為此乃唯心主觀之知,世人誤解多由不明於盡心之道。」

 

    能夠將經典的意思闡揚到返回生命原點,可說是洞澈生命之人,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天命在,而最終要完成天命方能回歸生命原點,因此在人間我們都在尋尋覓覓,很多人感到生命有所失落,感到自己應該找尋甚麼,直到他明白回歸生命原點,因此作者說「由盡心而知性,知性以知天,關鍵在於盡心之知非向外求客觀之知,而是返回生命原點之知。」個人以為已得其要了。

    重要的是「盡心之道首在於不必憂食憂貧,返回生命原點的心路艱難,一般人專心慕道必先無生事之憂。先解決養生送死之憂,方得以盡其心。此段論述讓人驚異,中國歷年來哲人尚無人能得此,老師能明白於此,可見體道有得。確然如此,要能完成天命返回生命原點,必須在生活安定之下,才可以盡心完成,否則光是忙碌於生活就無心也無法做好了。然而天下人總是茫茫然於生活,已經足夠了卻仍不願放手,不知已該返回尋求生命的原點,若無法回歸生命原點,追尋生命本質,再多錢、權也帶不走,何用?

    作者論說「然而切莫以為此乃唯心主觀之知」,竊以為一切都以「心」為主,畢竟「物」是空的,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直認為孫悟空名字取得真有哲理,就是要了「悟」世間都是「空」的,我們所見的「物」是因為「心」而產生的,且作者也說「關鍵在於盡心之知非向外求客觀之知」,個人以為這的確無法客觀化,因為每個人差異太多,「盡心」自是有所分別,一其能力而「盡其心」足矣,作者認為是「世人誤解多由不明於盡心之道」,這是其一,然而儘管《孟子‧公孫丑下》有言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但很多人仍確實無法做到這點,身後沒有任何財產可資,還得藉助別人之力,然而其「心」確然親愛其親,如此之「心」依然可以追尋返回生命之原點的,任何事都看有「心」無「心」,故孟子說「盡心」,因一旦心通了,則無阻礙了,返回生命原點就易了,因此竊以為「唯心」為主可也。當然能夠「有恆產者有恆心」是更好的,的確「無恆財者無恆心」,欲追尋生命原點,必要有所用心,然只要能安定無虞即可,否則生命就真的變成符號,只剩票面價值了。

  

参、感想:

    

    本文對於「天」的論述是著重於孟子的看法,古代哲人對於「天」的論述太多,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個中心思想,然而作者能將孟子的「天命」論作考證並加以歸納詮解,這對於學術界也有拋磚引玉之功效,或許以後將有對於孔子、莊子或易經等書中對天的看法加以歸納論述作一統整,那將使我們更清楚看到古哲人的智慧。此論文我自己的看法其實是很零散的,因為我只是就我自己的認知說明,然而作者則有嚴謹的學術研究系統呈現,當然具有其價值性。綜觀此兩篇論文,作者在論述可說層層遞進,又能以現代觀點省視,論理及為文措辭皆有令人驚異之美。

 

註1燕國材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頁88~89

註2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頁2,「視域融合」為詮釋學家高達美的思想,他以動態歷史觀強調,理解者漢解釋者的視域不是封閉的,視域是理解在時間中進行交流的場域,視域和歷史一樣不斷的運動著,當此視域與其他視域相遇、交融,就形成一個新的理解,此謂「視域融合」。

 參考文獻:

 

1.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1月。

2. 李霖生,《孟子》天命述考,華梵大學九十四學年度「儒家倫理學之反思」

   學術研討會,靜觀詩學論文集》,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6年1月。

3. 李霖生,《孟子》天命述考續篇第二屆中西風水比較學術研討會,

   觀詩學論文集》,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6年5月。

4. 李霖生,《莊子》的身體哲學,第一屆中西風水比較學術研討會靜觀

   詩學論文集》,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5年6月。

5. 蔡振豐,<魏晉玄學中的「自然」義>,成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六期,2009年10

月,頁1~34

6. 謝冰瑩等《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

7. 燕國材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4月。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1e5885e&aid=12663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