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3/12 07:48:00瀏覽399|回應0|推薦4 | |
七、 迷途知返 莊子於<齊物論>說:「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這段話表達莊子之意為,「我怎麼知道貪生不是一種迷惑呢?我怎麼知道怕死不是一種迷途而不知回歸呢?麗姬是艾封的一個女孩,剛被晉國召入宮時,她怕得哭泣,等到了王宮,和王同睡在華麗的大床,吃美味的佳餚,於是她後悔以前哭泣的無知。人我又怎麼知道人死了以後不後悔以前貪生之不當呢?」 莊子在其妻過世後頓悟生死,鼓盆而歌!人少有不怕死吧?主因是人對於死後世界不瞭解,人們對死亡那樣的悲傷、痛苦,讓人產生恐懼感,莊子於此則直指人心,前文以「莊周夢蝶」來說明,此又以麗姬的後悔其無知來說明生與死的關係,因人對生死的無知而感到害怕,造成人們的抗拒,如今體會死亡或許才是真正的回家,畢竟人來此寄寓於身體內,不過短暫一時,那麼長期是寄託於何處呢?這使我想起了「天地無名、無相」之真義。
八、無,名天地之始 大地初始,天地無名、無相,原本就只有光,逐漸有了動物,才逐漸形成相,這就是演化論,而人類比動物要晚好幾百萬年才出現。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所以天地本無名字的,但為了人的分辨而有了名,其實只是一個代號而已,很多的仙佛也是為此之故而給了個名稱,以讓人辨別。人則正因著相才會著魔,菩薩原本也無相,菩薩之所以呈現相,只因眾生想著相而給了相,否則都只是光而已。但見觀世音菩薩便可變幻很多相,就是無相的證明,沒有固定的相,生命一向都只以光的形式出現。 一般的靈也都是以光和氣來辨別好壞,如:仙佛是清氣;妖是臭味;魔是濁氣。仙佛有著各種彩光,菩薩自有其氣與光,如觀音菩薩為紫光,光是亮的;妖的光則是黑色的;而魔光是暗的。 但「神魔一瞬間」,心性修持最重要! 每個靈都是跟著光走的,他們從人身上的氣和散發的光辨別,修行者自會呈現不一樣的光與氣,任何一種心念是如實的呈現在身上的光和氣的,人只能從外表看,靈卻看得一清二楚,任何一個靈都是清楚看到其他的靈的光和氣的,他們不是看人身的,可知在靈的世界,身分、地位、權、財與美、醜……是毫無意義,也無從辨別的。 所以執著甚麼呢 ?
三、結論 《莊子》一書的語言藝術,我想以「得意而忘言」最可為表徵,亦即只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言語文字並不是重要的,所以莊子在書中常常將他所欲表達的意思再予以否定,以免人們落入文字語言的規相裡,這樣人們會鑽研、拘執於文字,忘了追尋文章的真意,最終陷入文字迷障中,所以我認為要討論《莊子》,應該以思想為主,要能「得意而忘言」。 真正要懂的是思想哲學,而不是文字本身,雖然思想從文字而來,然而文字背後所蘊藏的意義卻是如此多樣而重要,尤其隨時代的遞進更是與日俱增的發現更多的涵意,滿足現代人的思想需求,所以文學蘊涵的藝術在文字背後的意旨,這是莊子文學最大的特色:從文字表現思想卻又不拘泥於字句。 對於人生而言,意思就是要隨時化而應變,智慧的運用不能拘泥於字句的,更無法只限於某一章節,所以學習就是「得其意而忘其言」,這就像武功高手一樣,所有招式都忘了,與生命融合而創新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