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政>篇之體悟
2018/02/23 10:44:40瀏覽443|回應0|推薦5

二、<為政>篇之體悟 

    譚先生對 <為政>篇之體悟也是令我耳目一新的,尤其「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作者認為「為政以德是從人君自身德行做起,並致力引導人民以德行而為」,「因其縱然似無為,如北辰之不動,然其德行必然是多麼地大,多麼地光明,以致他人都自覺德行之光明並各自德行地為。……這樣的為政故必然不在制度之立,而是致力於人之德行,致力於人民百姓之德行。」

      這部分用「北辰」靜止不動之狀來表現如老子所言之「無為」,這讓我很驚訝儒家也講「無為」,原來兩家思想依然有相通處。而譚先生再深入討論,說明「若以制度為政,這也只是把人民百姓視如物而已,非把人視作人地對待。」

  從「視如物」可真一語道破了這中國歷史大部分君主的心態,而這餘毒恐至今未完全消解,似乎連民主時代人仍自覺「如物」。

  所以「德行因而是作為與行為之正道」,人與物之差別便是人乃具有德行之懿美,故只有從所作所為得知其是否具有真實人格,因此<為政>篇論及人之真實為人,而非為物,其行為與作為之「正」。

     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則是論說作為人的真實性,從其心思之正與真實性來論,因為君王可以很容易「行其所欲」,而一般人受限於權力、生活情狀,或「未必能行其所欲行」時,其心思、行為是否為正、具真實人格?

  換言之,是從人的思想來看一個人;《詩經》為上古時代,人心最純樸自然時作品,所以孔子用《詩經》來解說,真是涵蘊微言大義呀!或許也寓意孔子深盼能回到《詩經》那時的人心素樸之意。

  《老子》也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可見聖人所見一般,只是後輩沒有好好體會。少欲就能懂得平淡中見真味,但時代的進步,人的思想也日益多樣性,欲深溪壑,使得人變詐巧偽,也就離「思無邪」遠了,這或許是孔子大聲疾呼之意吧!                                                                                                

  「《詩經》反映的是人民百姓心思之懿美真實」,「思無邪是從其用心言,即《詩》雖多,然從《詩》之美善或流露的,實只是一種無邪之心思、心志而已。……最真實懿美之心是無邪之心。」 

  如此的言說,我比較能理解為何這章會放在這裡,原來是有用意的,多年來我都只從字面解釋,卻缺乏這樣的深刻認知,這樣來看可以更明白論述人性之真實的說法,故是從「思無邪」得知。

  畢竟,思想引導人的行為。我們不會去做我們所沒有的思想,因此,我們怎麼想就怎麼呈現在外,所以作者又說:

 「人踏實、真實地活而絲毫不試圖虛妄地逃避生存而求一己之安逸與滿足時之真實。這樣的真實,即做為人民百姓這樣的存在向度而可有之真實之極至。」

     這樣的人是真實的,因為從這樣的生活中可以知道他如何面對自身、面對人生、面對人、事、物及面對困境等等的態度,因此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而更有聖人、君子人、修行者之分。

  真實人性,從日常生活中展現;更從困境顯現其心思及行為之「正」、「真實」否?

  就像柳子厚對劉禹錫和范式、張劭這樣的真情義,故韓愈讚佩柳宗元,可見「士窮乃見節義」之義;也像陶淵明、嵇康這樣真性情之人,這都顯現其為真實之人。

    我從這樣新的角度去看《論語》,發現其真理普現,而這就是修身之道,就藏在日常生活中!我覺得這是極真實的,不必出家,就可以修得真我!《老子》也是在在有如此的真理,「道法自然」等都是表現自然之道,自然即真實!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1e5885e&aid=11050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