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3/11 08:26:00瀏覽740|回應1|推薦4 | |
(4)自我意識 「莊周夢蝶」這又指涉了自我意識議題,探討自我意識,我發現法國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家拉康Lacan[1]的「鏡像理論」說到了自我意識的形成: 鏡像階段是一個從破碎到想像的認同過程,嬰兒透過肢體的動作與鏡像的 辨認,而將自我形象從不完整的印象延伸成全形的幻覺,仍然實際缺乏獨 立能動性的嬰兒,在想像上提前展現自己對於軀體的駕馭。嬰兒是靠著那 外於自身的他者才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這個過程也構成了人們後來所有 的認同模式。
人之所以有人的意識是因為他看到自己,而人產生自我意識則表示器官已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因此人在鏡中看到自我的一瞬間,因而有了自我意識,進而有了人性。自我意識是由「我」的存在存有狀態認知自己,「我」這個字是由我手裡拿的工具去認識自己,如農夫之認知自己、工匠之認知自己、老師之認知自己是藉由手中的工具指涉自己,不然如何表達「我是誰?」 藉由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工具作為中介,而成為自我意識的認知。 所以自我意識是由社會意識決定的,成為社會中的「我」,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因此只有「走出自我」才能走出自己,這正是「吾喪我」,所以莊子在最後作了個夢,解構了自我意識的主體。 何秀煌在《記號‧意識與典範》[2]說到: 人的自覺是一種意識狀態,意識是人類精神現象的指標,意識開展的精緻 和廣含也直接決定個人自覺的高度和深度,間接標明個人的「人身認同」 的清晰純度—是明晰清楚的身分,或乏晰模糊的身分,是鮮明的生命榜 樣,或是晦暗的生命榜樣。……人的意識總是在不斷的活動狀態中,隨著 生活內容的改變及生命經驗的更新。
由此約可知,作夢也是一種意識活動中的狀態,都會對於「人身認同」產生變動,因此夢醒意識自是有變,但潛意識的影響,必然造成意識的變化,這是莊子生命中重大的生成變化,蝶變改變了莊子的生命型態。莊子釋夢曰:「此之謂物化。」 可見莊周在夢中走出了自我,成了輕盈的蝴蝶,所以「物化」是個體意識的消失,這時他「無」掉了對自己的認同,也「虛」化了對軀體的駕馭,「莊周夢蝶」幫莊周達成了逍遙遊的夢想,他在夢中得到了自由,離開了現實和語言,離開了自我意識,而得到了他的啟示。 他的啟示是甚麼呢?我想這有莊子自己的啟示,然而寓言是虛構的敘事結構,提供人們一個虛構的想像,卻從中獲取新的創造力,莊子寓言給每個時代有不同的啟發,如同他自己,這可說是最佳的語言藝術。
(5)物化之意象 或許可說莊子在夢中脫去了軀殼,對於人的想像,這是死亡的啟示,當人脫離了形骸之累,自我意識便產生死亡的意像,如此就把對人自我意識的認同打破,這是一種死亡隱喻,南郭子綦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也是一種死亡隱喻的形式,這樣就把<齊物論>前後主題相連。 死亡帶來的意象,除了打破自我意識,打破對軀體的駕馭,同時將人間所有的失落都藉由死亡的意象超脫了,那麼蝶化的莊周就到達了氣化、逍遙遊的境界了,因此「莊周夢蝶」已是與萬物合一而逍遙遊的境界了 ,這就回到<逍遙遊>的意涵了。 除此蝴蝶有美女意味,蝴蝶之變也可說是女人之變。應不是雌雄合體,而是女人進入了他身體-知覺中引發他身體-知覺的變化,所以神人才會是「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吸風飲露」的,這是一個女子的形像描述,故知莊子「物化」的觀點可說是無性別、無物種的一種精神意識的狀態,打破了所有的限制,真正反映「萬物與我為一」之精神,自是「物化」之論。[3] 郭象在注此段曰:「覺夢之分,無異於死生之辯也。」把夢與醒視為死與生,錯過了蝴蝶之變的精采處。郭象只把「物化」解釋為生死的變化,這是郭象的狹隘。持傳解經的成規,有時必須跳出成規之外看待,才能有不同的體悟。[4] 「莊周夢蝶」若從另一視域來看,或可說有變形的隱喻之義,變形的故事在神話很多,以隱喻生命本質之超越的涵蘊之義。變形主要傳述生命不能執著於人的的形態,如果執著,人即為人,蝴蝶也是蝴蝶而已,因此不要侷限於人的身體形象,將生命封閉在身體形象內,以生死為生命的記錄。天地萬物的流轉只事物態的變化而已,是故莊周說:「此之謂物化。」物化也就是萬物隨著自然而變化,即物態的變化,莊周夢為蝴蝶就是一種物態的流轉,物態這樣的流轉表現其生命力是很活潑的,同時也顯現個人生命的解放,生命從不同的身體形象解脫出來,成了精神上的自由,所以變形可以提升生命的境界使得生命價值更高。 身體只是一個寄寓的形體,真正的生命本真則不受身體形象所限,而物化的涵意亦由此處互相觀照得以照見,莊子處處以各種譬喻入文,使人可以相互發現,得以層層綰合其對生命本原的追求與觀照。 生命有所分化只是為了要各自完成不同生命本質的體現。而在莊周夢蝶時,他的感受是蝴蝶的生命,擁有蝴蝶的習性,可見人藉由變形可以體驗不同的生命本質,而這樣的體驗讓莊子得以形成「萬物為一」的思想,首開其端的將生命本質藉由變形來傳達,此後如《西遊記》的孫悟空七十二變,《白蛇傳》的白素貞,變形意像的運用就更廣泛流傳開來,藉由變形表達人生各種隱微的蘊意。現代則如《哈利波特》、《紅色金字塔》的魔法世界也提到變形,當變形後,雖是人的靈魂卻會擁有變形物的習性,如變成鳥就會有想獵食魚的思想出現,甚至連性情都會隨變形時間長而同於變形物之情性,這就符合莊子言「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之意。變形應可說是擬人化或擬物化的思想基礎,人們透過各種生命相去表徵不同的生命特質,可隱喻其人生視域[5]在觀照其生命本質及超越。 (6)生命本質 我一直很喜歡「孫悟空」這名字,他又名「孫行者」,這兩者合起來看,就是一個「修行者」,他要能「悟」到「道」,而這個道,經過層層淬煉出來的智慧,最後就只有一個最精粹的字,那就是「空」。「悟空」真是很不容易的修行,但也只是在「一念之間」的轉化而已!一切都是空!重要的是大智慧、福氣與能力! 人其實來到人間一趟,就像是風中的花一樣,在上下搖擺、振動的同時,如果能認知到自己就是那朵綻放的花,就可以了!即便我們沒有灌溉那朵花,如果花已經成形,它還是會綻放出來。 我們是甚麼花,只要去綻放就好! 花在靜止中是一種美,然而風中搖曳的花,動中的花有一種意象的美,是跟整個環境融洽的。這樣的自然的、無為的生活生命就是道家所呈現予我們的!
[1]雅各-馬利-艾彌爾·拉岡(Jacques-Marie-Émile Lacan,1901年4月13日-1981年9月9日), 法國的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 [2]何秀煌,《記號‧意識與典範—記號文化與記號人性》,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10月,頁21。 [3] 出自趙衛民,《莊子的風神》,(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2月)頁 2。 [4] 同上注,此為趙衛民的觀點。 [5]出自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頁2,「視域融合」為詮釋學家高達美的思想,他以動態歷史觀強 調,理解者漢解釋者的視域不是封閉的,視域是理解在時間中進行交流的場域,視域和歷史一樣不斷的運動著,當此視域與其他視域相遇、交融,就形成一 個新的理解,此謂「視域融合」。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