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民團批社救法門檻 排除貧窮人 (113.6.6新聞報導)
2024/06/06 20:29:48瀏覽85|回應0|推薦2

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1. 請考生持續關注民間對社會救助法修法的相關提議,以及衛生福利部對修法的回應,強化對此政策議題的熟稔度。

 社會救助法逾十年未修,衛福部趕在新內閣就任前提出部版修正草案。「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痛批,現行社會救助體系已讓二二○萬收入低於貧窮線的民眾無法獲得補助,而這次草案內容並未廢除虛擬收入、缺少無家者專章,根本無法接住貧窮人口,製造社安網大漏洞,衛福部應退回草案,重新撰寫。

「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共同發起人王今暐表示,上月廿日曾行文衛福部,針對衛福部草案版本,提出九大質疑,包括,虛擬收入沒廢除、家戶合計沒放寬、就業支持沒變化、貧窮陷阱沒廢除、無家者專章與居住支持沒下文、新住民家庭未獲保障、爭議審議條文沒著落、過時價值沒解嚴、社會救助沒希望。

王今暐說,虛擬收入指的是政府審核低收入戶時,檢查每個月收入,有無薪資證明,或前一年財稅資料,若薪資收入等低於基本工資,或沒有收入,政府仍會使用虛擬收入來設算,預設每個人都可賺到基本薪資,這種作法成為阻擋貧窮人口取得社會救助資格的巨大門檻。

政大社工所副教授蔡培元表示,施政應基於事實證據,而不能只憑著想像、虛擬,基本工資是為了保障勞動權益,但目前社救法只會讓貧窮人口更難取得社會救助資格,極其矛盾。

此外,該草案將遊民正名為街友,定義為經常性露宿街頭者。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表示,「無家」定義不該如此狹隘,如受暴婦女被迫離開家庭、居無定所,也屬「無家」、居住弱勢,社救法應引進預防性概念,設置無家者專章,提供民眾積極協助。

對於民團的嚴厲批評,衛福部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表示,衛福部收到廿六個機關、團體相關意見,但看法分歧,衛福部將持續溝通,並將社救盟訴求也納入研議。

至於目前社會補助與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資格者關係,涉及層面廣泛,政府正估算放寬規定後,可能影響人數及經費,評估其可行性。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mMNnk7

草案獨缺 新住民淪社會救助外人

社會救助法多年未修,衛福部草案遭民團質疑,受暴婦女、新住民等弱勢群眾無法獲得完善保障,形成貧窮社安網漏洞。南洋台灣姐妹會秘書長陳雪慧表示,該草案內容歧視多元族群,對於新住民家庭隻字未提,淪為社會救助的「外人」。

陳雪慧表示,新住民來台後成為台灣人的配偶、母親,早已融入社區,逾六成五新住民在台居住超過十年、二成五居住超過廿年,卻被社會救助法排除在外,一旦生活陷入困境,只能透過住民發展基金獲得片面、零星的補助。

衛福部委託學者研究報告指出,若把中國大陸配偶計算在內,預期新增四二五○戶低收、中低收入戶,符合社會救助資格。如果先處理東南亞配偶,未歸化者約五萬五千人,依比率推算,僅增加一三○○名低收、中低收對象,所需要的補助預算並不多,但衛福部卻置之不理。

此外,衛福部草案規定,受暴婦女需提出離婚訴訟,才能免予配偶收入列計。對此,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共同發起人王今暐表示,此制度設計看似立意良善,但把社政職責轉嫁到司法、民眾,讓貧窮民眾陷入漫長訴訟泥淖。

勵馨基金會新北分事務所主任洪雅莉表示,受暴婦女未必要離婚,一旦啟動離婚訴訟或相關討論,容易激怒加害人,而制度設計時,並未考量實務情況;另草案規定,民眾需至戶籍地才能申請低收、中低收入資格,這讓受暴婦女被迫回到受暴地點,才能申請補助,相當不合理。

社會救助資格嚴格,民眾若不服行政機關認定,須向法院提起訴訟。王今暐建議,在社政體系內設置爭議審議機制,由專家學者、民間團體、政府代表共同組成委員會,審查有貧窮資格認定問題的個案,讓貧窮認定的責任不會只落在單一社工肩上。

針對草案獨缺新住民,衛福部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表示,無法針對訴求內容逐一回應,但衛福部將與民間團體積極溝通。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AjzqbQ

社會救助法預告修正 民團列舉 9 缺失

衛福部預告修正「社會救助法」,增訂特定對象與條件可取消虛擬收入認定,但未刪除虛擬收入門檻。「社會救助法修法聯盟」(社救盟)昨歸結草案有九項缺失,包括未廢除虛擬收入、未放寬家戶合計、未解除貧窮陷阱、未重視新住民家庭等,呼籲政府把草案「退回重寫」。

呼籲政府退回重寫

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表示,包括社救盟在內,總計廿六個團體對修法草案提出意見,目前正在彙整,會儘速進行討論與評估。

衛福部提出社會救助法修法草案版本,總計修正十六條、新增十一條,內容包括取消人籍合一才能申請的規定、檢討調整最低生活費標準及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因應就業不利處境者放寬工作能力及工作收入認定、加強福利緩衝期機制、增訂實物給付專章及強化遊民輔導等。

社救盟共同發起人王今暐說明,衛福部預告草案前一週,才找民間團體召開修法研商會議,民團和專家的意見大多未被採納,讓開會形同過場。

王今暐盤點,衛福部修法草案的「九個沒有」,包括虛擬收入沒廢除、家戶合計沒放寬、就業支持沒變化、貧窮陷阱沒廢除、無家者專章與居住支持沒下文、新住民家庭沒重視、爭議條文沒著落、過時價值沒解嚴、以及社會救助沒希望等。


未廢除虛擬收入門檻

針對虛擬收入門檻,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蔡培元指出,具勞動力民眾即使未取得工作,也以最低工資法核算薪資,這項規定非常不合理;政府施政應基於事實證據,而非建立在想像或虛擬基礎之上,民眾沒有工作、就業及收入,卻直接將其加入虛擬工資,對生存權是不當侵害。

未重視新住民家庭

南洋台灣姊妹會秘書長陳雪慧則提到,新住民因婚姻移民來台,是台灣的一份子,但該草案隻字未提、缺乏相關補助機制。

對於民團意見,楊雅嵐表示,預告目的就是收集外界意見,包括社救盟在內,總計廿六個團體提出意見,且仍存在分歧,正在持續彙整意見,後續也需要與相關團體溝通,影響族群與所需費用可能要重新估算。

楊雅嵐強調,目前相關補助引用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資格者眾多,涉及層面廣泛,刻正估算放寬規定影響人數及經費,力求兼顧簡政便民、公平客觀,務實可行作法照顧經濟弱勢民眾。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aq7rX7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c33883b&aid=18069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