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鄉野奇談》台北鄭成功廟 & 劍潭古寺
2020/11/26 13:24:44瀏覽25400|回應8|推薦69

▲▼連接鄭成功廟和劍潭古寺之間的劍南山路旁,有類似石敢當的獸頭

被尊稱為「開台聖王」的鄭成功,在全台有許多奉祀他的廟,其中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臨溪里劍南路的鄭成功廟,前殿設立鄭成功像,供民眾膜拜頂禮,後殿為滎陽鄭氏大宗祠,奉祀鄭氏歷代祖先祿位。

你知道這座鄭成功廟有靈異傳聞嗎?我聽說之後專程走訪,而且是在黃昏時間到達,想說見鬼機率會不會比較大些?

但我對此廟好奇的主要原因是→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福建南安人,鄭成功廟怎麼成了河南滎陽鄭氏宗祠?

還有,據說此廟造型與眾不同,有形容像是鄭成功的帽沿。怎麼會建造出這樣一座奇特的廟來呢?

▲▼鄭成功廟的前殿設立鄭成功像,後殿為滎陽鄭氏大宗祠

做了功課才知道,鄭姓主要源流出於姬姓,鄭國第一代君主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也是畿內諸侯鄭桓公。鄭國滅亡後,國人改姓為鄭,以示不忘。

鄭國領土範圍相當於今天河南開封、鄭州、滎陽一帶。滎陽這地方不簡單,近代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絲織品(距今5300-5600年),有「中國嫘祖文化之鄉」的美稱。

滎陽鄭氏以出任朝廷大臣的鄭當時一脈,在漢朝逐漸發展為名門望族。隋唐時期,滎陽鄭氏在朝為官之多,有「鄭半朝」的形容,也有「天下鄭姓出滎陽」之說。

西晉永嘉之亂,中原世人南遷避難,桓公39世孫鄭癢為南渡始祖,其子鄭昭官居將軍,率兵及族人遷居福建,成為福建鄭姓的始祖。

讀者如果有姓鄭的朋友,不妨翻翻家譜溯源。

▲鄭成功廟的入口 ▼鄭成功廟前的石獅被鄉野傳說會作祟

從河南滎陽發展出去的一支,也就是河南光州固始縣的鄭成功祖先,在唐僖宗光啟年間,因為時局混亂,隨著王審知南遷到福建。

王審知是誰呢?福建在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曾經建國「大閩」,王審知就是閩國開國君王。

河南固始縣這地方,因為出了開閩王(王審知)、開漳王(陳元光)、開台王(鄭成功),被稱為「唐人故里,閩台祖地」。

看到這裡,不難明白了台北鄭成功廟跟滎陽鄭氏宗祠的淵源。

另外,在台北鄭成功廟的捐款芳名錄上,我看到日本宗親名單中,有四位日本人和中野觀光協會在列。我不清楚四位日本人跟鄭成功有什麼關係?但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松是日本長崎平戶人,平戶中野觀光協會和台灣鄭氏宗親會一直有交流往來。

田川松的母親因為改嫁從中國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戶的翁翊皇,田川氏又被稱為翁氏。台南延平郡王祠的後殿,就祀有田川松的「翁太妃」神位。

▲鄭成功廟的進殿 ▼殿側兩壁有捐款芳名錄, 其中有日本宗親(紅星處)

鄭成功頑抗滿清至死不變,據說也跟母親有關。

原來鄭成功自小隨母居住在日本,母子感情深厚,七歲之後才被鄭芝龍接回泉州南安讀書。據說他常望著大海思念母親,遭人謔笑。

順便一提,泉州南安也是降清明將洪承濤的故鄉,後來洪以同鄉之誼利誘鄭芝龍歸順清朝。

鄭成功長大後,深得明隆武帝賞識,賜「國姓」朱,這就是人稱國姓爺的由來。他反對父親降清,率眾出走金門,等到清軍挾持鄭芝龍與諸子,出兵攻打閩南,田川松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鄭成功趕來營救時,發現45歲的母親已死。

文史有說田川松被清軍凌辱致死,也有說田川松在戰亂中上吊,還有說她是登城樓投水自殺。眾說紛紜,真相不明。

我個人偏信田川松是切腹,因為史學家黃宗羲在《賜姓始末》中記載:「成功大恨,以彜法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殮。

▲鄭成功廟造型與眾不同  ▼聳立在山上的鄭成功廟 (此圖取自網路)

日本並沒有剖開死者遺體,清洗腸子再放回去入殮這種風俗,再按《臺灣外記》:「芝豹、芝鵬(鄭芝龍兄弟)將帶翁夫人以俱逃,夫人已手持劍不肯去。」加上田川松的生父是七左衛門武士,所以她切腹自殺的可能性最大。

為什麼田川松選擇自殺,而不跟隨鄭芝龍降清呢?

我認為她的心情十分痛苦,鄭芝龍娶她的時候,名為武裝海商,實為海寇副手,過著亦商亦盜的海上生涯,後來鄭芝龍接受明朝招撫,成為明朝海將,可謂權傾一時,可是滿人進關之後,鄭芝龍為保基業,竟要轉去投入清朝旗下,明人視鄭芝龍為叛臣,田川松應該也難苟同。

最重要的是,鄭成功效忠大明而不肯降清,田川松夾在丈夫和兒子之間,勢必不能兩全。與其徘徊於順逆之間不知所從,又為免萬一被清軍俘虜作為威脅鄭成功的籌碼,不如先行自我了斷。

鄭成功葬母之後,在廈門設立祭壇,並讓人宣讀了永曆皇帝的敕命,將田川松封為「一品夫人」。從此,更堅定了他抗擊清軍的決心。

▲台北鄭成功廟可以俯瞰眾山圍繞的外雙溪流域和故宮博物館▼

▼雲霧掩映的遠方,可見淡水河和觀音山

台北鄭成功廟跟其他鄭成功廟不同,跟一般廟宇也截然不同。

據說留美建築師朱祖明,想以創新語彙表現現代民族精神,所以在設計鄭廟之初,有意把風格定位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因此主殿有高聳立柱、有檐口飛簷,然而無雕樑畫棟、無噴金鏤花,我覺得別出機杼,顯得簡約大器。

由於該廟高占山頭,周邊視野無礙,可以近看對面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遠眺一彎水光粼粼的淡水河,風景十分怡人。

以我去過許多鬼地方的經驗來看,這裡的靈異傳聞以訛傳訛的成分居多,起碼我沒有遇到什麼怪事,也不覺得氛圍悚然。可能因為鄭成功廟有祠堂,周遭也無熱鬧市坊,就被傳說陰氣,其實是一種心理因素造成的感受。

我認為在任何荒郊野外、山林僻境,都可能發生自己嚇自己的事,否則尋求刺激的探險也沒樂趣可言了。就算真有什麼,我從未聽說靈異會無緣無故滋擾人類。反而是人類所做的許多壞事,天理也難容。

▲劍潭古寺是一座老廟,鄉野傳說更多,其中傳說也跟鄭成功有關 ▼

鄭成功廟所在的劍南山山腳下,有一座劍潭古寺﹍﹍咦!等等,劍潭古寺怎麼不在劍潭,而在外雙溪?

據傳明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廈門僧侶華榮由南海普陀山恭迎一尊石雕觀音來台,從淡水上岸前往基隆時,途經芝蘭堡(劍潭舊址),忽然遇到紅蛇擋路,以筊卜後得吉,便在此地建觀音道場。

這劍潭古寺就成了最早出現於清代方志中之臺北盆地古剎。

又據《台灣府誌》,鄭成功部隊行至此處,忽然雷雨大作,潭底千年魚精興風作浪阻撓軍隊前進,鄭軍乃投擲隨身佩劍鎮壓魚精,此後風雨欲來,寶劍便會在潭底放光。另有一說是鄭軍與原住民作戰,不意配劍墜潭,日久生靈放出異光。

淡水八景之一的「劍潭夜光」,就是這麼來的。

劍潭古寺內的左側間,也以延平郡王鄭成功為主祀神,呼應了上述傳說。

▲▼劍潭古寺原為觀音寺,門楣上繪有圖說,窗格花紋都不同

日治時期,劍潭寺曾作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妙心寺佈教所,並且曾請台灣知名大木匠師陳應彬主持大修,格局擴為三殿式,中殿為八角形,左右設置鐘鼓樓,廟貌極為華麗。

或許有人不知陳應彬是誰?他在臺灣寺廟建築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家上網查看一下他的作品,就會訝異自己參觀過的許多知名大廟,原來都出於他手。

劍潭寺的主體建築,簷口構架為一通疊斗柱棟架,疊斗柱頂起捲棚頂的雙脊檁,檐口柱為雙龍盤柱,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設置八卦結網,是以三層斗拱組逐層出挑,屋頂為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鋪設素燒筒板瓦。

後因日人以擴建台灣神社為由,迫遷劍潭寺至大直北安路山邊。由於經費不足,只能使用原舊廟之木、石建材混合而成,且只有近似舊廟後殿的單落,也就是從原來的三進縮減為一進。

劍潭古寺現在被台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圓山基隆河畔的舊址剩下一座紀念碑。所以不要奇怪劍潭古寺怎麼是在大直,而不是在士林?

▲▼八卦結網、通疊斗柱棟架、翹脊式屋頂等,都是古寺建築的視覺焦點

關於劍潭古寺的介紹,維基有一段是劍潭寺的靈異傳說,我看了一下來源,竟是聯合報曾經刊登的一篇「憶鄭王 沉劍十丈潭底,嘆書生 偏愛鬼域幽魂」,你看這標題下得多有文學底蘊,故事文字寫得更美:

相傳清治時期,有一名為「雲生」的書生借居此寺。某夜皓月當空,他獨自在寺庭中散步,忽見一著白色喪服女子緩緩而過,口中吟詩:「紅愁綠怨送春歸,徙椅無聊幾夕暉,十載光陰如一夢,遊魂時逐落花飛」,聲韻悽惋。正當他想上前,白衣女子身影已失。

次日清晨,書生向當地人打聽,才知一女子隨父在淡水作客,父親早逝,身無積蓄,無法扶柩回鄉,遂滯留在此,不久憂傷而死,每當月圓時刻,常可聽到她夜吟詩歌。該書生覺得人世變幻無常,從此就隱居深山野地。

▲劍潭寺旁的庭院入口,左右石柱為嘉慶時期的舊寺柱

▲劍潭寺曾是日本臨濟宗的妙心寺,舊跡也有日式風格的築亭

▲庭院一角可見拆卸廢棄的龍柱,步道兩旁放置許多記錄石碑  ▼庭院外牆上的圖畫雕刻已然模糊不清,但標示有「黃鶴樓三送徐庶」、「長板坡」、「保嫂過關」等

怎麼這樣的"詭遇",聽起來竟像是一樁文人雅事?讓我既羨慕又懷疑,為什麼都是男生遇到女鬼?為什麼女鬼都是才貌雙全?能不能顛倒過來發生,讓我體驗一回呢?

所以我也特意在寺庭走來走去,庭院裡有許多標記當年地界或稅務的石碑,還有許多遺跡殘留的紋飾柱腳,不料看到其中一方「奉憲示禁碑」,令我大吃一驚!

時常登山越嶺的讀者或許知道,百年淡蘭古道上除了有金字碑,在探幽亭前還有一塊字跡模糊不清的石碑,它就是台灣最早的「奉憲示禁碑」,作用是警示眾人不可亂伐樹木,以免受罰。

淡蘭古道上的「奉憲示禁碑」是清咸豐元年,劍潭古寺的「奉憲示禁碑」是清咸豐二年,時間相去不遠,但因碑文字跡斑駁難辨,不知後者警示什麼?

其實,這座古寺經過多次翻修,恐怕現在保留的原始底料不是很多了,反而在庭院裡陳列見證歲月滄桑的遺物,足以勾起後人對台灣的百年記憶。

▲清咸豐二年的「奉憲示禁碑」▼舊寺的柱腳成了休憩座椅

▲庭院陳列的舊碑文碑柱,自清朝至日治年間,它們見證歲月的滄桑,讓人發思古幽情 ▼許多拆解下來的建築構件,仍可見紋飾繁複美麗

待我把庭院裡陳列的碑文碑柱一一仔細觀看之後,俊帥的男鬼沒遇到半個,凶狠的蚊子遇到不少,全身被叮咬得花容月貌不保,只好倉皇而逃。

毀容成鬼也就罷了,若是我還吟出「突來一記巴掌聲,不知蚊子死多少」,恐怕這劍潭古寺就更沒人要來了。

★劍潭古寺地址: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805巷6號

坐捷運文湖線,在劍南路站下,1號出口走三分鐘可到。

★鄭成功廟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劍南路231號

從劍潭古寺旁邊的石階上去,快走大約五十分鐘可達。

▲▼據說古寺的18羅漢和鐘物都遭竊盜賣,後來寺鐘被物歸原主

▼劍潭寺前有「出食台」,源自佛教「施食」典故,可放飯食供孤魂解飢

▼歷史古蹟被人破壞成這樣,人比鬼還壞還可怕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8899988&aid=153916316

 回應文章

jilllu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2/06 20:13
花蓮縣壽豐鄉大橋38號國姓廟曾救過我的命。直到前年我工作穩定後,我才捐款致意。感覺很不好意思...至於國姓廟是如何救我的命? 內容涉及鬼神及另一座大廟,太恐怖了,我不敢講。
BJ周(88899988) 於 2023-10-15 23:16 回覆:
不講太可惜了 無奈

Chen Mim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1/08 08:02
很棒的歷史課。沒想到鄭成功的母親如此深明大義、膽識過人,為了不拖累兒子而自殺,真是了不起的女性。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2/04 04:36

感謝您,詳細介紹鄭成功廟和劍潭古寺,

更了解臺灣歷史文化,

我雖然也是姓「鄭」,

但是族譜記載開始是「廣東」,

不過資料又太簡單、有些是錯誤的,

我們可能是平埔族道卡斯族,

傳統只有名字沒有姓,

或是與漢人不同的姓,

後來被迫選擇清朝的「賜姓」才開始,

台灣俗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即使漢人移民臺灣也是和

原住民平埔族結婚的較多,

族譜關於祖媽、母系方面

卻只有「姓」,沒有完整姓名和相關資料。

查到較完整的澎湖鄭姓大調查:

晉時,開封置滎陽郡,

鄭氏遂標「滎陽」為郡號。

《福建通志》載:

晉,鄭昭,滎陽人,

永嘉之亂,避地來閩,居永泰,

是為鄭氏入閩始祖。

唐初,

鄭時中隨陳元老入閩開漳,

子孫亦散居閩、粵各地。

https://penghu.info/OB7F3F808B722734F455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2/03 05:04

我老家附近,靠近大甲有一個鐵跕山

記憶中好像也跟鄭成功有關。。。


BJ周(88899988) 於 2020-12-03 23:28 回覆:

沒錯

鐵砧山的劍井也被傳說是鄭成功插劍所為

但其實鄭成功從未北上

不論劍潭或劍井都跟他本人無關

有可能是他派出軍隊前往各地屯墾

留下與他有關的傳說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1/29 23:12
感恩你詳述這篇,已轉址分享步道班同學。

讚啦
BJ周(88899988) 於 2020-12-02 19:59 回覆:

寧靜姐

從劍潭古寺到鄭成功廟

一路都是上坡要有準備

50分鐘是快走不含休息哦

下坡建議走婆婆橋步道

小洞天那一段很幽雅

下山還可以順道至故宮至善園走走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1/28 06:35

感謝您這麼多詳細的考證資料,

今年也在演講中聽到

台大陳文成事件:

曾祖父陳應彬、祖父陳己同

是板橋、中和一帶的知名大木匠師,

專門修建廟宇,向稱地方望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96%87%E6%88%90

BJ周(88899988) 於 2020-12-02 19:51 回覆:

謝謝分享

我倒不知陳文成跟陳應彬的關係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1/27 13:23
我太喜歡前二幀石敢當了,神情幽默逗趣,造型樸實可親。
您時而掉轉鏡頭,照向島嶼風情,迭見心裁別出,映證高明取選。👍❤️
鄭廟和故宮其色殷黃,「忤逆違抗」背景的翠山綠稜,醜極,匠人低標。我如是說。
BJ周(88899988) 於 2020-12-02 19:49 回覆:

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自華夏文明以來

黃色不僅是皇族的專用色

也往往有濃厚的宗教意味

故宮和鄭廟採用此色不言而喻


Flying Eagl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1/26 16:37

原來鄭成功的母親還有這等典故,夾在夫與子之間,難以兩全。

從前的報人,報導下標都展現了高深的文學素養,現在除了搶快,連準確都不一定有,遑論其他!


BJ周(88899988) 於 2020-12-02 19:42 回覆:

我常在閱讀歷史時

深感命運的兀然弔詭

至於下標題的比較

那個時代已經越離越遠

現下的影像時代就比一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