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27 11:12:54瀏覽7772|回應0|推薦58 | |
臺灣每年固定於4月29日在臺南市延平郡王祠舉行的「明延平王鄭成功來臺中樞祭典」,皆由中央高層官員主祭,臺南市長、金門縣政府縣長陪祭。 眾所週知,臺南是鄭成功的根據地,也是鄭氏駐居之地,代表性不言而喻,臺南市長陪祭自是理所當然。可是,金門跟鄭成功又有什麼特殊關係呢? 我們不妨從鄭成功在金門的史蹟,對照金門縣誌關於鄭成功的記載,探索一些較為罕知的歷史淵源和有趣的故事。 —1646鄭成功會盟義軍於烈嶼(小金門)— 金門位於廈門灣九龍江口,由金門本島(大金門)、烈嶼(小金門)、大膽等二十個島嶼組成,自古屬於福建同安所轄,如今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金門縣。 金門與鄭成功的淵源要從其父鄭芝龍說起,明末鄭芝龍稱雄閩台海域,便是以金門、廈門為基地。鄭芝龍降清之後,鄭成功接手金廈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之一,軍事駐紮了十五年。 ★烈嶼吳山/城仔頂 烈嶼(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西方,島上最高點即是海拔四十六公尺的吳山。 明洪武年間,吳山頂上設立「巡檢司城」,這處軍營與大金門的金門城成為犄角之勢,成為防患倭寇的海疆重鎮。 因其地理優勢,鄭成功據守金廈抗清,並於1646年12月在烈嶼吳山頂上會盟群雄,為後來收復臺灣點燃歷史性的火種。 民國三十八年後,我國軍繼續於吳山山頂上建築軍事基地,所以一度是軍事管制區。今日雖已荒廢,然因沒有修繕,遊客仍不便進入參觀。不過在Youtube上,有人前往拍了視頻可供觀賞。 1958年八二三砲戰,烈嶼承受了中共最猛烈密集的砲彈攻擊。「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就建立在烈嶼。 ★烈嶼下田國姓井 國姓井位於下田村,傳說三百多年前,鄭成功率兵登陸小金門,來到下田一帶,兵困馬疲又找不到飲水,國姓爺鄭成功乃揮刀指地,命士兵循劍指處鑿井,不久果真湧出甘冽的清泉,經年不竭,鄉民尊稱為「國姓井」。 這個傳說就跟台中大甲鐵砧山劍井的傳說差不多。比一口井再大的是劍潭,也是鄭成功拋出手中寶劍的傳說,真實性可以會心一笑,但背後是民眾敬重鄭成功的心緒發軔。 烈嶼的國姓井裡仍有清泉,也歡迎遊客汲水使用。 —1652鄭成功移師大金門— 金門本島分成四個區塊—金寧(左上)、金城(左下)、金沙(右上)、金湖(右下) 。鄭成功在金門本島的遺跡,多在金城,其聚落早在唐宋時期即頗具規模,明洪武年間江夏侯周德興戍海疆,建築金門城以禦倭寇。 ★鄭成功在後浦練兵 清順治九年(1652)五月,鄭成功從粵東移師金城的後浦,紮營操練。追隨他的黎民百姓和官兵家眷,也紛紛從廈門遷移至此,到了1658年,鄭成功已經擁有戰船3000艘,兵力17萬人。金城也成為金門人口最密集的區域。 今天的金城鎮模範街,即是當年鄭成功於後浦練兵的內校場。遊客至此除了可以參觀名勝古蹟,還可以享用傳統美食,金城因此獲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 金城模範街分橫街和直街兩部分,整齊美麗的模範街保留了許多古建築,這條老街是金門IG熱門景點,也是遊客尋覓美食和伴手禮的去處。 街道上有一座「邱良功母節孝坊」,建於1812年,是臺澎金馬地區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牌坊,也是金門的國定古蹟,素有「閩臺第一坊」的美譽。 邱良功是誰?他是替清朝平定東南海盜之亂的大功臣,日後再來跟大家談談海盜之亂的故事。邱良功出生彌月,母親就開始守寡三十餘年,邱良功後來官居浙江提督,是金門人的驕傲。
▲模範街夜景 ▼後浦16藝文特區 ▲素有"閩臺第一坊"美譽的「邱良功母節孝坊」▼旁邊有賣金門必吃燒餅 ★鄭成功在太武山上觀兵弈棋 金門太武山是八二三炮戰的重要紀念地,太武山也是位於金門島中央的最高山,山上最有名的便是由蔣中正總統用來激勵戰地軍民,親頒題字的「勿忘在莒」勒石。 同樣位在金湖鎮的太武山上,12奇景當中有一處「倒影塔」,塔下即是「延平郡王觀兵奕棋處」的岩洞,據說此處是明朝末年,鄭成功與幕僚們觀兵運籌、閒暇奕棋的地方。 天然岩洞裡頭有刻上棋盤的桌椅,但不論鄭成功是否真在此處下棋觀兵,洞旁的觀景平台居高臨下,可以欣賞到阡陌交橫的田園景致,是太武山上視野最好的地點。 岩洞上的「倒影塔」,塔七級,八角型,高5.76公尺,塔制是葫蘆型,明初金門守禦「江夏侯」周德興在金門所建的三塔(茅山塔、文台古塔、倒影塔)之一。其功能是「夜每放火,舟人遙望以為指迷海道。」 據說當初所建的「倒影塔」由於山高塔長,太陽常把塔影拉得長長的,倒映於海面上,吸引著海裡魚群結隊環遊於塔影中。可是滄海桑田,今天海水已退離陸地甚遠,這《倒影朝陽》的奇觀已不可見。 ▲太武山上12奇景之一的倒影塔,塔下洞穴據說是鄭成功下棋遣興之處▼ ▼洞內原有刻上棋盤的古桌椅,但皆已傾毀,現在所見是後來台灣軍方重修 ▲洞旁平台居高望遠,依稀可見對岸風光,金門島西部一帶的外廓及縱橫阡陌也歷歷在目,說是延平郡王觀兵於此,也不無幾分可能▼ ▼這倒影塔前方原來臨海,如今海岸遠退,見證人事物的滄海桑田 —1661鄭成功率軍出發攻取臺灣— 鄭成功的勢力壯大後,於1659年舉兵北伐,攻入鎮江、南京一帶,不幸失敗後退回金廈,此時一位臺灣的漢人通事何斌,帶來臺南一帶的地圖獻給鄭成功,並建議攻占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長久之計。 ★料羅灣順濟宮 1661年,鄭成功率舟師兩萬五千人並四百艘巨艦,在料羅順濟宮敬拜媽祖,然後在料羅灣祭江東征,驅逐荷蘭,收復臺灣。 這座重修於明朝的「順濟宮」,從廟中碑文看來,建廟時間要推溯到北宋徽宗宣和年間,「順濟」廟額即是宣和四年封贈,可見這座三開間二進式的媽祖廟,堪稱金門最古老的媽祖廟。 「順濟宮」所在的料羅灣,原本是一個典型的小漁村,村民大多靠捕魚維生,供奉媽祖的原因不外是祈求航海平安。直到明末清初,料羅灣成為海峽兩岸的軍事重地。 站立在「順濟宮」廟門前,不遠處即是白沙海灘的料羅海濱公園,往左還有金門媽祖公園,整個景觀非常優美,可能沒有太多觀光客來此,環境相當整潔。 眺望眼前汪洋,遙想鄭成功的水軍由此出發,逐步攻下澎湖、臺灣的壯舉,不禁心生感佩。「順濟宮」曾因年久失修有塌陷之虞,而差點被拆除。幸好在原有基礎上重修後,於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由於鄭成功和施琅收復臺灣之前,都曾到順濟宮祭拜,這座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媽祖廟被傳說十分靈驗,臺灣有些媽祖廟便是由此分香出去。 ▲鄭成功率舟師兩萬五千人並四百艘巨艦出兵台灣,就是從金門料羅灣出海 ▲鄭成功出兵台灣之前,先在料羅順濟宮敬拜媽祖,然後在料羅灣祭江東征 ▲料羅灣的順濟宮有八百多年歷史,是金門最古老的媽祖廟▼ ▲順濟宮前即是料羅灣,遙想當年歷史性的一刻▼ —民國以來紀念鄭成功的金門景點— ★金門延平郡王祠 金門的延平郡王祠在金城夏墅村,居民多以造船為業,由於海濱臨金廈海峽,面對郡王故鄉福建南安,故而也是當年鄭成功海上練兵之處。 1967年時的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巡視金門時,提議在夏墅村後高崗興建延平郡王祠址,隔年動工並於1969年完工。 延平郡王祠是一座仿古宮殿建築,全祠建築面積達300平方公尺,祠中保留有一延平古砲,是縣政府由太武山移運來此珍藏,說是鄭成功在太武山上觀兵時所遺留。 祠內巨型的延平郡王坐姿雕像,高達2.1公尺,頂上匾額為「天地正氣」,兩旁額字是「忠義千秋」「忠昭日月」,與大門牌坊上的題字「忠肝義膽」,都突顯了金門最重視的一個字。 ▲金門延平郡王祠是前總統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所指示建立▼ ▲鄭成功死後,清帝下令移葬福建,故與家族墓都在泉州市南安市水頭鎮▼ ▼這尊砲移自太武山,傳說是鄭成功在太武山上觀兵時所遺留。 ★建功嶼 延平郡王祠的對面,即是通往建功嶼的入口。建功嶼在清末民初時,又稱「痲瘋島」或「汰孤礁」,顧名思義就是痲瘋病患被送至此島任其自生自滅。民國38年在台海戰役中扮演監控金烈水道的角色,才改名為建功嶼。 建功嶼漲潮時被海水包圍,宛如海中孤島,但在退潮時會神奇出現一條「海中大道」,由地方取徑鋪上石板,成為連結本島的通路,讓今天的遊客不必坐船即可走路直達建功嶼。 石板道的兩旁立有四個六尺高、頭戴斗笠的人形高柱,這是2013年由芬蘭藝術家Marco Casagrande所創作的牡蠣人,我個人覺得在夕陽餘暉下,對應了蚵民採集牡蠣回來的影像,不失為一幕突顯在地特色的景致。 建功嶼面積約500平方公尺,遺留了臺海軍事時代的軍事堡壘。島上最著名的是建於1968年的鄭成功石像,石像前是觀景台,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烈嶼。 ▲建功嶼鄰近金門金城,退潮時露出路徑可連接兩地往返 ▲摩西分海的路上有芬蘭藝術家Marco Casagrande所創作的牡蠣人 看著鄭成功背負雙手凝視遠方的神態,我不禁油生「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在時間流逝下,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想起沈葆楨對鄭成功的歷史評價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今人有些非議鄭成功,指控理由細究起來,交叉比對事由時間與歷史紀錄,徒顯言論別有心機。鄭成功當然不是完人,可也不能什麼髒水都往他身上潑。 況且沒有鄭成功,今天你我在臺灣還要尊荷蘭人為主子?他人行,我不行! 延伸閱讀: 《府城謎踪》系列:府城謎踪四》祕密結社「天地會」在台南創立? 府城謎踪三》鄭成功與大順軍之謎 府城謎踪二》鄭成功古蹟沒說的後世如何 府城謎踪一》400年來的鹿耳門港道 ▲你沒看錯,這是中華民國在金門的「福建省政府辦公室」舊址,2018年12月31日被強迫熄燈之後,名銜仍舊存在,但實際上改為「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 鄭文燦出席鄭成功中樞祭典 同台荷據台末代總督後裔 明延平王鄭成功來台363周年中樞祭典今在台南延平郡王祠舉行,今年祭典從29日改為28日,一度讓外界議論紛紛,經中央核定後,中樞祭典儀式今順利舉行,由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擔任主祭、台南市長黃偉哲擔任陪祭,而荷蘭東印度公司末代總督揆一的後代子孫葛邁可也出席祭典,歷史性的一刻,引發話題。 鄭文燦表示,適逢台南400系列活動正在舉行,不僅為台南帶來許多觀光客,也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體驗台南;1624年荷蘭人來到台灣,也是台灣走向世界舞台的開始,1661年鄭成功來台,隔年荷蘭人經過協議離開台灣後,許多來自中國閩越的漢人移民到台灣,也讓台灣成為多元族群之島。 鄭文燦也說,鄭成功來台後建立孔廟,開始注重文教、各地屯田等政策,為今天的台灣打下基礎規模,因此,許多鄭成功廟都被稱為開台聖王廟,也是民間給予鄭成功的定位,雖然歷史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但也要緬懷先人的努力打拼,才有今天的台灣。 黃偉哲則提到,今年是台南400,也是展望未來重要的里程碑,而鄭成功作為開台聖王,在此緬懷其對台灣的貢獻,同時也期盼現在的建設,能對未來400年後的子孫,提供一個漂亮的成績單。 文化局表示,延平郡王祠曾在1961年修復重建,如今部分建築屋頂及外牆已較為老舊,現調查研究已完成,今年延平郡王祠將展開修復設計,整修內容包含建築本體補強、內部展覽燈光調整、增設無障礙設施及園區環境美化等,最快明年底可望完成修復設計。(聯合報2024-04-28)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