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9/23 21:30:20瀏覽11104|回應6|推薦58 | |
引用文章:《府城謎踪一》400年來的鹿耳門港道 ▲台江內海之七股瀉湖 ▼安平古堡陳列的鄭成功畫像 鄭成功從過去到現在,歷史定位隨著時代意識在變,明人尊他為民族英雄、清朝視他為謀反寇逆,早期移民奉他為開台聖王,今日台獨斥他是外來統治者,褒貶之間有如天壤之別。 本文不論功過,只問鄭成功究竟安葬何處? 為何1970年傳出鄭成功之墓雙包案? 他的直系後代怎麼樣了? 是否真如傳說被施琅和大清滅門? 還有,延平郡王祠裡供奉列位有何蹊蹺? 若要查詢相關答案,不能不知來龍去脈,鄭成功在台灣的歷史遺跡,箇中隱藏的秘密隱情,也能引導我們一窺史事的發展面向。 . ★延平郡王祠 / 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台南是鄭成功的基地,也有最多鄭成功的足跡,去台南旅遊的人都會去參觀「延平郡王祠」,它是清治時期最早的、也是唯一官祀的鄭成功紀念祠。 可是稍微仔細一想,鄭成功向來反清,是清廷討伐的目標,怎會為他建立官祀的紀念堂? 據說早在1662年鄭成功過世時,當地居民便建廟祭祀鄭成功,因為顧忌清治時期的政治影響,只能使用「開山王廟」之名代稱「開台聖王廟」,以規避清朝查緝。 清光緒元年(1875年)台灣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等人上疏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國家春秋祀典中,清廷准奏之後,就在「開山王廟」的基礎上,大興土木改建出「延平郡王祠」。 ▲台灣的鄭成功雕像有兩種造型,這是比較威嚴的,另一種在祖廟▼ ▼在延平郡王祠拍古典婚紗照的新人,有古色古香之美 為什麼清廷同意把一位誓死抗清的敵軍領導變成英烈? 原來當時發生「牡丹社事件」,日本藉口原住民殺害琉球人而出兵台灣,然後就長期駐營龜山。結果清廷不得不花錢消災,才把台灣收回。自此,清廷意識到台灣的重要,積極治理開發台灣,以防外國勢力進犯台灣。 沈葆楨奉命來台辦理防務,深入民間才發現鄭成功的貢獻和影響,於是上書皇帝強調鄭成功是明室遺臣,而非亂臣賊子,建議建祠紀念。 清廷也了解到這是攏絡台灣民心的辦法,而且當時已是光緒在位,這位年輕皇帝圖思變法,以成新政以強國家,便採納了沈葆楨的建議。 鄭成功一生從事反清復明,被效忠天皇的日人大為推崇,加上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日人據台後,改延平郡王祠為開山神社,是為日本據台後設立的第一座神社,後來又在延平郡王祠左側建了第二代神社,那裡今天改建成鄭成功文物館。 國民政府來台後,再改神社為延平郡王祠,並將原福州式建築全部拆除,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宮殿式建築,並在入口牌樓上面加設國民黨徽的標誌(下圖)。 ▼鄭成功文物館的前身是日本神社 參觀延平郡王祠時,我注意到這座官廟內: 正殿主祀鄭成功,左右配祀甘輝、萬禮兩將。東西兩廡安奉明末海疆諸臣及殉難諸將,以及鄭成功殉難世子等共一百十四人;後殿分三小祠,中為太妃祠,祀鄭成功之母翁太妃田川氏。左為寧靖郡王祠,祀明寧靖王朱術桂及五妃。右為監國祠,祀監國鄭克臧(成功孫)及夫人陳氏(陳永華女)。 〈註:鄭克臧的臧,原字為𡒉(上臧下土),籀文(大篆)通臧字〉 你看出這樣的列位,有什麼奇怪嗎? 首先,鄭成功有10子,他們依序是鄭經、鄭聰、鄭明、鄭睿、鄭智、鄭寬、鄭裕、鄭溫、鄭柔、鄭發。延平郡王祠裡的殉難世子是哪位??? 其次,鄭克臧是鄭經庶子,廟內有他這位監國(代理王)牌位,卻沒有第二代延平王鄭經、第三代延平王鄭克塽的牌位??? 先看第一題,但我提醒你可能會看得頭昏腦脹@@" …..... 今天台南市的南山公墓(桶盤淺墓園)有二鄭公子墓,指的是隨鄭成功來台不久,就因水土不服而病死的四子和十子。 減去四子和十子,其他人呢? 根據明鄭戶官楊英編纂的《先王實錄》,早在1658年鄭成功北上攻取南京之戰,年在幼齡的二子、三子、五子就淹死在海上。 但根據《台灣通史》和《台灣外紀》,二子鄭聰參與策動王位之爭的「東寧政變」,並且與三子、五子、九子聯手殺害監國鄭克臧。 再看鄭氏王朝降清之後,二子鄭聰獲授三品官職,其餘三子、五子、七子、八子、九子,都獲授四品官職,名位和葬地都記錄在籍。 其中六子鄭寬的官職失詳,但記載他的葬地在「永定門外大沙子口三聖庵」。 又根據《鄭氏家譜》記載「施琅攻台,鄭姓一家遭滅門」,「鄭寬,鄭成功之子(六子),行蹤不明」。 不料,2005年日本人在南澳找到鄭成功第九代子孫鄭守讓,說是先祖鄭寬與次子鄭星,當年為了躲避施琅,帶著寧靖王親筆墨寶《風來竹有聲》在台隱姓埋名。 那,北京鄭寬墓裡埋的是誰?..... 還有,延平郡王祠裡的殉難世子到底是誰? 歷史不能盡信一本書,但對照了好幾本,還是羅生門時,你就不知道能相信誰? 至於移居內陸,投效清廷的鄭成功後代,都到哪裡去了?後面介紹鄭成功的祖廟再談。 現在來談談鄭經,他是鄭成功的嫡長子,是第二代延平王,可是你知道鄭成功臨終之前,竟是下令處死鄭經 ?!!! ▲《臺灣行樂圖》裡的鄭成功和陳永華(圖片取自網路) ▲鄭成功與元配董氏(圖片取自網路)▼鄭成功長子鄭經(圖片取自網路) 原來鄭經被派去鎮守廈門,與正室唐妃感情不睦,私通弟弟的乳母(奶媽),生下一子鄭克臧,被唐妃的祖父告到鄭成功那裏去。 唐妃祖父是隨鄭成功抗清的南明兵部尚書唐顯悅,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既是鄭成功的親家,又是並肩作戰的同袍,鄭成功能輕慢唐顯悅嗎? 鄭成功得知亂倫醜聞遭到士人們恥笑,大怒下令處死奶媽,竟被鄭經保護藏匿起來。 這裡稍微說明一下,為何鄭經與乳母私通是“亂倫”? 古代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為了避免血緣混亂,對於親屬關係有道德規範,一個人除了有親生父母,另有「三父八母」,乳母即是八母之一。 鄭經納妾乳母,被唐顯悅指責鄭成功治家不嚴,何以治理一方?加上得知鄭經違逆抗旨,鄭成功更加爆氣,乾脆派人除去鄭經與其母董氏四人。 不料派出的將領下不了手,鄭經就在廈門形同與在台灣的鄭成功決裂,埋下日後鄭氏王朝走向內鬥的火線。 ▲日據時代的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陳列照片) ▼延平郡王祠的前身是開山王廟,左為鄭成功雕像、右為開山王神像 隨後鄭芝龍在北京被殺、永曆帝在緬甸遇害,鄭成功悲憤病逝後,在台諸將推舉鄭成功之弟鄭襲為新主。 鄭經不服,以王室正統自居,自廈門起兵,又從鹿耳門登陸,最後叔姪大戰,鄭經戰勝自封為王,卻大大削弱了鄭氏實力。 鄭經去世後,王位本要傳給他與奶媽所生的鄭克臧,然因鄭克臧為人剛毅果決、秉公執法,得罪鄭氏宗親,不受擁戴。 於是鄭經次子鄭克塽的老丈人馮錫范,聯合宗室與將領發動「東寧政變」,罷黜殺害了鄭克臧,改立年幼女婿鄭克塽繼承王位,自己則掌握實權。 3年後,施琅領兵攻打台灣,馮錫範選擇投降滿清,並把鄭克塽交給施琅。鄭克塽與宗親們被遣送京師。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裡,鄭克塽就被寫成是一個貪生怕死之輩。 看到這裡,你能明白為什麼延平郡王祠裡,消失了鄭經、鄭克塽,以及其他鄭氏宗室了嗎? . ★鄭成功祖廟 / 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36號 ▲鄭成功祖廟大門入口▼ ▼三進格局,在二進往外看 奉祀鄭成功的鄭氏家廟,舊稱「延平王廟」,今日稱「鄭成功祖廟」,是鄭成功長子鄭經於1663年所建。跟「延平郡王祠」算得上是最早祭祀鄭成功的廟宇。 我在《府城謎踪一》的結尾留下一個謎題,就是→為何在鹿耳門入海口,有一鄭經署名的「鄭成功家廟延平郡王祠」石碑? 據說鄭氏父子皆從鹿耳門登陸,戰勝敵軍收復領土,因此鄭經本想在鹿耳門建立王祠,宣告他的合法地位;也有說是清朝攻台之後,延平王祠忌諱官府而改稱鄭氏家廟,這塊石碑便在當時被搬至此地。 而根據史籍記載,鄭氏王朝三代統治者的「王府」在安平古堡(熱蘭遮城),所以照理說,祖廟應該建在安平王府旁邊,以便於祭祀。 為何鄭經卻把祖廟蓋在靠近赤崁樓呢? 原來赤崁樓被鄭成功改為承天府衙門,是全台最高行政機構,可是安平與赤崁兩地隔著台江聯絡不便,鄭經便在赤崁地區建了一座他用來宴居的宅子。從鄭經的宅子走到「延平王廟」就只要十來分鐘。 清朝《台灣縣志》稱台灣府署所在的前身就是鄭宅,指的就是鄭經的宅子。台灣府署今日雖然已不存在,但其大門大約在今天台南市青年路167號。台灣府城隍廟就在旁邊。 ▲安平與赤崁之間曾經隔著台江 ▼荷據時期熱蘭遮城(安平古堡)平面圖 ▼安平古堡內牆,也是現存的台灣城牆殘跡 ▼安平古堡內曾是延平郡王府,現在看到的都是日據時代改建 鄭成功祖廟應是台灣最早奉祀鄭成功的廟宇(它被內政部歸類為寺廟)。 鄭氏政權降清之後,清廷把鄭氏親族遷到北京,此廟一度遭到清朝官役占用,直到1758年由鄭氏宗親集資贖回重修,改稱「鄭氏大宗祠」。 雖屬寺廟,鄭氏家廟卻是傳統閩式三開三進格局的大型住宅,大門正面門楣上懸掛匾額「鄭氏宗祠」,門後中央掛有「昭格堂」匾,是鄭氏家廟的別稱。 祠內三匾「三圭世錫」、「揆咨岳佐」、「昭格堂」,以及各神牌位、石木作品,都是乾隆時期的古物。 「三圭世錫」的匾額上,左側小字落款“石井四代孫汝成立”,汝成是誰? 鄭汝成是清雍正年間南安石井巨商鄭運錦的長子,鄭運錦跟鄭成功是同鄉,可能是鄭氏旁支,在廈門發跡,往來台海兩岸從事商業貿易而成為閩南首富。鄭汝成後來捐銀巨萬給清廷,獲得了朝廷授予的“中憲大夫”一職,並且蔭官三代。 鄭汝成是鄭成功故里的鄭姓孫輩,並非鄭成功的直系後人。鄭成功的後人另有下文。 ▲鄭成功祖廟內有三匾,都是清乾隆時期古物▼ 正殿中央供奉延平郡王鄭成功塑像,據說這尊鄭成功像本來是要放在延平郡王祠,因為沒有鬍子,被認為表現不出威儀,故而放到鄭氏家廟奉祀。 鄭成功的相貌,傳世有兩種造型,有鬍子的在延平郡王祠,清秀的來家廟看就對了。 但鄭成功究竟長什麼樣呢? 據說台博館珍藏的鄭成功畫像只是摹本,原本可能在日本人手中,而且日本人在臨摹時,做了不少更動,使得畫像失真。 荷人菲利普.梅是鄭成功的翻譯,他在 《梅氏日記》中這樣描述鄭成功: 「年約四十歲,皮膚略白,面貌端正。眼睛又黑又大,那對眼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不斷到處閃視。嘴巴常常張開,嘴裡有四五顆很長、磨得圓圓、間隔大大的牙齒。鬍子不多,但長及胸部。說話的聲音很嚴厲,咆哮又激昂… 」 其實我對鄭成功長相沒興趣,倒是《梅氏日記》中詳述鄭成功的馳馬射箭功夫都十分了得,更不要說他的文學造詣,讓人不免惋惜這樣的文武全才英年早逝。 ▲鄭成功的雕像造型有兩種,沒鬍子的白面小生在祖廟裡 鄭氏家廟因屬宗祠性質,所以各方面比較簡樸。廟前門口有一古井,是創建時期的遺蹟,2007年12月重新開挖,在井底取出了許多十七世紀的砲彈,還有泉水和小魚。 廟外還有一尊幼年鄭成功和母親牽著手的雕像,是鄭氏宗親於西元2000年所立。但我就不明白了,又不是日據時期,台人為何要立這樣的雕像? 據說攻取台灣、滅了明鄭的施琅,曾經來鄭氏家廟跪拜鄭成功,還到鄭成功墓前磕頭痛哭。我十分懷疑這個傳說的真實性。 施琅跟鄭成功有殺父滅族的血海深仇,他會降清也是被鄭追殺所致。施琅攻台,鄭室投降,他去鄭氏家廟比較可能是去耀武揚威。就算真有祭祀之舉,也只是矯情作態罷了。 因為,施琅攻克台灣之後,為防反清黨羽日後擁立鄭家作亂,就把第三代延平王鄭克塽以及鄭成功其他子孫押送北京,鄭家土地財產或被清朝皇帝賜予施琅,或由施琅直接接收。 鄭成功父子陵寢遺物及有關史蹟,也一概被施琅消毀,這些手段有多少於公?有多少於私?外人看不清底細,卻可以明白施琅沒在跟鄭家講仁義禮智信。 大陸鄭氏宗譜則說施琅刨了鄭成功的墳。所以傳說施鄭百年世仇,有不通婚的禁忌。 那麼,傳說鄭成功子孫後來被施琅和清廷誅滅,是真的嗎? 實情是,鄭氏子孫入京之後,無以維生,康熙皇帝把鄭克塽編入了八旗,並給了他一個頭銜──「漢軍公」。又讓鄭克塽的弟弟和兒子們輪流擔任佐領,有了職位就能獲得朝廷補貼米、銀、布等物資。鄭氏宗王們也都獲授清廷官位,生活就不成問題。 外界看起來,清廷對鄭成功後人大度優渥,實際上是鄭氏在台家產皆被占領,財力已竭,清廷養著鄭成功家族,形同放在眼皮子底下監管控制。 六代之後,鄭家子孫深受滿洲文化的影響,有人還當上了八旗系統內的高官,鄭成功的子孫姓名也變了,沿用滿人習俗稱名不稱姓,並且或娶或嫁了皇室的旁支成員,與先人仇家結成了親家。康熙皇帝還曾調遣鄭氏餘部戍守北疆。 而自從鄭克塽歸附清朝,舉家遷往北京以後,福建鄭氏宗祠的宗譜裡,就不再有鄭成功直系後裔的記錄了。 讓人感慨的是,岳飛抗金,但他後代被編入八旗;袁崇煥、鄭成功抗清,但他們的後代也都被編入八旗。而大多數旗人在進入民國後,紛紛隱姓埋名。鄭成功應該還有嫡系後裔,可能不願意再透露自己身世,也可能已經忘了自己身世。 所以,發現鄭寬這房有後人在台灣之前,關於鄭成功被絕後的傳說,也許是從上述被滿化的角度來定義。 . ★鄭成功墓 / 福建南安、台灣台南 根據《臺灣府志》記載,鄭成功、鄭經父子原本葬在台南武定里洲仔尾,也就是今日永康區保寧宮東南約二百公尺的田園中。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清廷把在台鄭氏歷代墳墓都遷回鄭氏故鄉福建泉州南安縣,近代台人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在永康鹽洲里國聖街建置了鄭成功墓址紀念碑。 台南鄭成功墓址紀念碑的所在,有碑、碑銘、噴水池、涼亭、座椅,並植有花草樹木,猶如一處社區小公園。這裡離赤崁樓和鄭經王府大約五六公里。 有說清廷以禮葬明室遺臣鄭成功父子為藉口,把鄭氏父子遷葬福建南安,是為了不讓當時的台灣居民,以鄭氏父子陵墓為反清復明運動的憑藉。 唯獨二鄭公子墓或因無後人,竟被遺留下來(還是遺忘?),與鄭妾曾蔡二姬墓,為現今僅存於台的鄭家之墓。(下圖取自台南文化資產局) 明面上的記載說,鄭克塽降清遷居北京後,上疏表示與台灣相隔太遠,渡海祭祀掃墓不易,請求遷葬內地。 康熙帝對此回應下詔:「朱成功係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塚,建祠祀之。」 別看聖旨冠冕堂皇,內情實則另有文章! 鄭家看似蒙受禮遇,然而鄭克塽及其家人得知其父及祖父欲改葬時,因無行動自由的權利,必須向清廷申請,方得回到安南辦事。 結果鄭克塽不得獲淮出京,因為台灣仍然不斷發生抗清事件,清廷擔心鄭克塽回到故里,有如放虎歸山,給予抗清人士鼓舞。 所以申請後,僅有鄭克塽之弟鄭克舉一人獲准前往南安,在墓誌銘上以克塽之名立墓。鄭墓改葬後,在南安也無任何鄭氏親人居留承辦祀事。 1699年,鄭成功、鄭經父子骸骨被遷葬於福建南安水頭康店村橄欖山上,“附葬”於祖上樂齋公的墳墓內。墓碑上沒有鄭成功名字。 樂齋公的墓室為三合土構築,坐東朝西,平面呈風字形,列3排,分9室,除了祖輩三棺,加上鄭成功鄭經父子,還有鄭芝龍、鄭成功母親、鄭成功妻妾各一,全部正好九棺。所以福建南安的鄭成功墓,是一個家族合葬墓室。 不料1970年爆出了雙包案?!!! ▲福建南安鄭成功墓(照片取自網路)▼鄭成功附葬於祖墓,墓碑上無名 原來,河南固始汪棚鄉鄧廟村莽牛地曾經挖出一個墳墓,棺內的屍體戴著金屬頭盔,穿著黃色絲綢官袍,胸口有白色圓形的護心鏡,腰間繫著御帶,屍身圍帶上繡有“土部豐府鄭成功”(豐字疑為壬字) 字樣,腳底有一塊牌子寫著「鄭成功之墓」。 後來這個墓,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破壞殆盡,令人扼腕。 根據固始縣縣志記載鄭成功墓調查報告,當地人說,過去這個墳墓很氣派,墳墓還有神道、石人、石馬等則分立兩旁,但是不知墓主是何人。代代相傳的說法,這是老鄭家的祖墳,埋葬的是個反朝人物。每年,鄭氏後人都會來上墳。 我在前文說過,鄭成功的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縣人(滅鄭的施琅也是固始人後裔),在唐朝光啟年間隨著王審知南遷到福建。追根究柢的話,河南固始才是鄭成功的老家。 那麼,福建南安的鄭成功墓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河南信陽文化局考古學者歐潭生的考證,鄭克塽為了使鄭成功安眠地下不受干擾,護送鄭成功靈柩到固始的鄭家祠堂安葬。另一方面,為了掩人耳目,就派其弟鄭克舉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塊《鄭氏附葬祖父墓志》,聲稱鄭成功附葬在祖墳裡。 這個推理有沒有可能呢?(下圖河南鄭成功之墓,照片取自網路) 其實若真為祭祀方便,遷葬鄭成功墓在固始比在南安更近些。而且,施琅墓在福建惠安,距離南安的鄭成功墓,直線距離不到50公里。鄭成功墓在南安,安全嗎? 事實上,南安的鄭墓兩次被盜,第一次在1929年、第二次在1946年。鄭成功的棺木是否無恙,棺槨內有什麼情況,眾說紛紜版本不一,外界並不是很了解。 不過,1962年為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周年,福建省政府撥款修葺南安鄭成功墓,重立碑記。1982年鄭成功墓被興整增建,並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 至於河南固始那邊,當年出土文物被無知農民盜竊破壞,後來全都不知所蹤。雖是沒有證據,當地政府還是復修了一座鄭成功墓,並且聲稱固始鄭墓才是鄭成功的真正陵墓。 兩地爭論之際,有人提議驗DNA,但我相信鄭氏族人和地方管理部門都不會答應。歷史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隱藏了什麼?鄭成功的真墓在哪裡?這些撲朔迷離的史實將永遠塵封在時間的灰燼中。 但是,鄭成功在青史上千古留名,非是他的屍骨受人推崇。鄭墓不過是一個具體念想罷了,安置在哪裡又豈關至要? . —同場加映— ★ 開元寺(北園別館)/ 台南市北區北園街89號 ▲開元寺山門 ▼乾隆年間知府蔣元樞重修該寺所立的 「重修海會寺圖碑」 ▲清代名士林朝英的三體楹聯之一 ▼台南名師蔡草如所繪的門神 ▼「彈指優曇」一匾,為嘉慶元年鎮總兵哈當阿題 今天的開元寺,是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後的第二年,於兵馬倥傯之際,選定北方的洲仔尾鑿井築室作為避暑之地。 鄭經上位後,將此處建為「承天府行臺」,意即在台灣的別館,同時也作為奉養生母董氏的養老別墅。 1683年,台灣正式入清之後,被稱為「鄭氏舊宅」或「鄭氏別館」、「北園別館」。 康熙年間,從安平乘船可達此處,改名海會寺,是台灣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也是知名的佛教道場,寺內供有鄭成功神位。 北園別館與鄭家有非常特殊的關係,不能不介紹: 一是鄭經曾經渡海西征,結果戰敗受挫,意氣消沉,從此據守台灣,無心政事,寄寓北園別館,終日縱情花草、飲酒作樂,後在此園病故。館內有一鄭經井,就是鄭經在此起居飲用之水。 二是鄭經與奶媽所生之子鄭克臧,被封「監國王」,乃是鄭經生前就把國事交給他處理,並要傳位給鄭克臧。然因宗室與外戚聯手發動「東寧政變」,上位僅三天的鄭克臧被誘騙到北園別館遭到殺害。 三是鄭成功的正室、鄭經的生母—董氏,是歷經三代統治而受人敬重的「延平王妃」,參與了 「東寧政變」, 最後也逝世於北園別館。 館內有七銜竹,屬河南異品,據說就是董氏所種。 七銜竹旁有詩魂碑,是日據時期的台灣詩社為避免遭到文字獄,而將長年以來的中文詩稿埋於地下,立此碑以誌之。 另外,開元寺有台灣總兵哈當阿所題的獻匾,有清代名士林朝英的三體楹聯,有台南名師蔡草如所繪的門神, 建築格局符合「伽藍七堂」的寺院規範,庭院深深,觸目所及令人生思古幽情。 ▲鄭經井,周圍現已蓋成建築,故在室內 ▲開元寺內仍然供奉鄭成功牌位▼開元寺的建築仍保有部分舊貌 ▼「延平王妃」所種七銜竹,以及日據時期的台灣詩社所埋中文詩稿之處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