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物慾和理智的大戰?八成民眾想過用消費券來進修
2009/01/21 12:13:27瀏覽931|回應0|推薦7

才不過三天的時間,擋不住鋪天蓋地的市場促銷戰,不少人的消費券都已痛快花光光。事實上,在白花花的消費券還沒拿到手時,許多人都曾理性思考要把它留作充電、長知識之用。一項最新的網路調查發現,在消費券開跑前的十天裡,有七成四的人表示自己有進修需求,超過八成的受訪者曾經表示「願意將消費券花在進修學習上」。可見,即使後來消費券花在別的用途上,進修、學習仍是時下民眾心心念念的重要選項。

儘管消費券熱潮讓人振奮,但只要想到未來一年的景氣蕭條,不少人心頭仍掃不去「裁員滾滾」的隱憂。供過於求的職場人力,春節過後只會更明顯,企業有更大量的人才可挑挑撿撿;不論是在職或待業的上班族,也擔心自己競爭力不足、動輒被取代,危機意識大幅攀升。

41% 在過去一年花了一萬元以上進修學習

為了解時下民眾的進修動機與學習意願,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在今年1月7日到18日發消費券前十天裡,進行了一項「消費券用於學習進修意願」的網路問卷調查,共回收了2514份有效問卷。

調查發現,高達74%的受訪者表示有進修學習的需求,其中36~45歲的意願比其他年齡層略高。另外,41%的人在最近一年內花了一萬元以上在進修學習上(一萬到三萬元之間佔25%,三萬元以上16%),可見願為投資自己,不惜花費萬元以上的不在少數。另外,花5000元到一萬的佔20%,3000~5000元的佔15%, 1000~3000元的佔10%,少於1000元的佔5%,另有8%的民眾未花一文錢在進修上。

  
超過八成的人表示願意把消費券花在進修學習上

在消費券還未到手前,民眾就已面對琳瑯滿目的各種消費刺激。一片搶食氣氛中,「學習」仍是讓許多民眾心動的消費選項──高達81%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將消費券花在進修學習上」。
   
不但意願強烈,手筆也不小。願意花多達2500~3600元消費券在進修學習上的佔比最高,有38%;願意花1000~2500元的有26%;1000元以下的佔17%。只有19%的受訪者表示不願意將消費券花在進修學習上。

進一步交叉分析,兩性對於把消費券用於進修學習上的意願,男性比女性更傾向「願意多花一點」。有42%的男性表示願意花2500~3600元在進修學習上,女性的比例是36%,差了6個百分點。

消費券怎麼花?食、育分佔一、二名

最近媒體強力放送許多民眾消費券一到手就去吃吃喝喝或到百貨公司狂買化妝品,問卷調查也顯示,在被問到「會把消費券花在哪裡?」時,食衣住行育樂之中,確實有多達53%的受訪者表示會花在「食」上,可見對於吃,台灣人最有熱情;但緊接在後的就是「育」(48%),其次是「樂」、「衣」、「住」、「行」、「公益」。

進一步交叉分析顯示,年齡愈長的人,愈傾向選擇將消費券花在「育」上,特別別是46~55歲的受訪者,比26~35 歲的族群做這項選擇的比例,高出了9個百分點。

用消費券來學什麼?語文、証照、電腦資訊最夯

至於用消費券來學什麼,受訪者的首選是「語文」(52%),其餘依次是証照類(38%)、電腦資訊類(32%)、藝文創作類(24%)、工商管理類(20%)、體育休閒類(14%)。

 「語文」、「証照」、「電腦資訊」確實是國人熱愛的三種進修領域。受訪者在被問到進入職場後進修過哪類課程,及最近一年曾進修過什麼樣的課程,排行榜都很近似,拔得頭籌的都是語文類,其次是電腦資訊類、証照類、工商管理類。而受訪者進修學習的管道,絕大多數是「自費參加課程或補習」(77%),其次是參加公司內部訓練(54%)、在職進修學分學位班(31%)。

學習重要但缺錢缺閒,最渴望政府補助、進修時間有彈性

不景氣讓職場人叫苦連天,這項網路調查也發現,有22%的受訪者工作受到景氣拖累,被迫休無薪假(7%)或被減薪、裁員(15%),但也有 56%的人表示沒什麼影響,跟以前差不多;3%的人甚至表示業績還比以前好。

雖然深知學習在不景氣下的重要性,但「缺錢缺閒」是現代人最普遍的進修障礙,普遍寄望能有人出錢讓自己學習。因此在被問到「不景氣下,哪些措施可加強你的進修學習意願」時,佔比最多且遙遙領先的是「政府能提供或補助進修學習課程」(82%),其次是進修時段有彈性(58%),和「公司負擔部份費用」(45%)。
 
此次網路調查,受訪者的人口結構以青壯年齡、中產階級、高學率居多──男性佔29%,女性71%;26歲~35歲佔51%,36歲~45歲29%,46歲~55歲10%;學歷部份,高中職7%,專科19%,大學與技術學院55%,碩博士20%;個人月收入佔比最多的是3~5萬(45%),2~3 萬的佔23%,5~10萬的佔20%。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71216&aid=258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