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人性
2009/12/05 05:36:54瀏覽707|回應6|推薦20

知識爆炸的今天,網路弗遠無屆。以前是聽廣播看電視掌握時勢動脈,如今是點擊滑鼠瀏覽網頁取得即時新聞。社會新聞版面大部分是犯罪案件,次數頻繁到閱讀當 下幾乎都麻痺了。兇手的殘忍、手段的奸詐、動機之可怕,「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無疑反映出世道不古,更直指人性的黑暗面。離我們最近的一次世界大戰、二 次世界大戰、冷戰、文化大革命,多少生靈塗炭,其恐怖尚不足以「屠殺」二字形容。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荀子禮論篇)荀子這一段話赤裸裸地將人性中的貪欲呈現出來,其結 果定然是爭、是亂、是窮。爭什麼?小從金錢財物,大至權勢地位,人可終其一生絞盡腦汁,甚至無所不用其極,爾詐我虞,只為了爭奪己之所欲。得到了更怕失 去,是以小心翼翼呵護,猜忌提防更多了;得不到更想擁有,是以處心積慮算計,名利薰心更深了。生於烽火連天的戰國荀子,對人性的觀察結果,剖析為「人之性 惡,其善者偽也」。此「偽」不是虛偽,而是因此善本來不存在於人之性,故需更多「人為」的力量達到。人要作惡,因天性本有,就如水之順流而下,不用教導天 生就會了。反之,人要向善,因天性本無,誠如水之逆流而上,需要聖賢之調教方能勉強行之。荀子推崇先王之道,堯舜禹在荀子心中有不可抹滅的神聖地位。正因 凡人之性惡久病難醫,更要闡揚先王之道才能對症下藥。

西方神學對人性的探究源自聖經創世紀。人類初祖亞當與夏娃違反上帝命令,禁不起撒旦化為蛇的引誘,偷吃了智慧果。「園子裡任何果樹的果子你都可以吃,只有 那棵能使人辨別善惡的樹所結的果子你絕對不可吃;你吃了,當天一定會死亡。」(創世紀 3:16)上帝告誡亞當與夏娃偷吃智慧果之嚴重性,即是死亡。很不幸人類初祖還是吃了。神學家普遍稱此事件為the Fall of Man(人之墮落),從此人不但會死,思想意志也被銬上枷鎖、無法自由 ,更容易屈服於撒旦而傾向作惡,這一切均歸咎於Original Sin (原罪)。原罪是人類對上帝最初的背叛,因此「塵歸塵、土歸土」,從原罪解釋基督教徒的生死觀不難發現原罪在神學與信仰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人人皆為亞當後 代,遺傳亞當的原罪而生,一生經歷的艱苦不幸都因原罪難以倖免,最後亦因原罪而死亡。「倘若當初亞當沒有吃下禁果,人類不會死亡,永遠都活在伊甸園中。」 南非友人曾這麼說過,可見生老病死對基督徒而言,不是自然的生命過程,而是原罪產生的必然結果。

因罪而生、因罪受苦、因罪而死的人類是卑微的、是渺小的、是無能的。承受原罪使上帝最初賦予人類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受到損害,人的意志不再純潔無瑕,其中受墮落撒旦的污染,最終的結果是人無法自救。墮落靈魂無法憑己之力重生,唯一使之昇華的只有萬能的上帝, 須憑藉祂的「恩典」(Grace)才能獲得救贖。恩典從何而來?因信得救,信什麼?人必須接受並相信耶穌基督捨身替萬民贖罪而被凌遲,最後釘死在十字架 上。在虔誠的基督教徒心中,耶穌受難不是偶然發生的歷史事件,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受難試煉,而是上帝對苦難的子民所做的犧牲,此犧牲的代價是萬民的救贖 (Salvation),其意義莊嚴神聖,不容絲毫詆毀貶損。 神學史上首推Augustine of Hippo (354 – 430),渠奠定原罪論的歷史地位,駁斥原善論(Pelagianism)、貶謫折衷論(Semi-pelagianism),影響後世神學甚鉅。 Martin Luther(馬丁路德 1483 – 1546)和John Calvin(約翰喀爾文 1509 – 1564)均承襲原罪論,並將之發揮更淋漓盡致,成功開創出與羅馬教廷區隔的新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

喀爾文認為,從原罪開始到亞當之墮落,從亞當之墮落到耶穌之救贖,一切都在萬能上帝的計畫中(Double Predestination):在此計畫中有一部份的人註定會因信得救,有一部份的人註定會因不信而被審判,是以揭開末日的序幕。這計畫縝密周詳、精密 無紊,窮盡腦汁也不是人可以瞭解的。從上帝開天闢地創造萬物至一切毀滅的末日,卑微的人類無法扭轉乾坤,甚至連要信或不信都沒有選擇的空間,一切都是上帝 的權柄,早在開天闢地前就替每人的命運註定安排了。不信耶穌不接受上帝恩典者將會接受「審判」,以顯正義。喀爾文同Augustine of Hippo認為(絕大部分的基督徒皆如此相信),上帝的恩典是free gift(免費的恩賜),救贖是上帝決定人,而非人藉由自己的努力使上帝肯定。而上帝為何要救某人而不救他人,抱歉,喀爾文說這是上帝的 business,人無權質問。甚至上帝要無條件救贖一個滿身罪惡的人而放棄一個滿身道德的人,也是不矛盾的,救贖的權柄在上帝,不在人,況且「道德修 養」並非救贖的絕對條件。救贖的絕對條件是「信」。甚至,一個人願意信耶穌,這個信的來源也是從上帝來的,並非人可因努力而產生出來的結晶,人因原罪欠缺 一切向善的本能(Total Depravity)。從最初到最後,從墮落與救贖,人始終扮演著「被動消極」的配角,主角是上帝、是亞當、是撒旦、是耶穌。在被動消極的角色中,只有盡 職地將自己的身心靈所有都交予上帝處置安排,唯有如此謙卑承認自己毫無可取(甚至惡貫滿盈),方能虔誠地「求主垂憐」。Augustine of Hippo的「懺悔錄」(the Confessions)從頭到尾都是將自己定位在「罪人」的身份向上帝祈禱、懺悔:將自己貶得愈低,幾乎一無可取,方能凸顯上帝恩賜之偉大、救贖之神 聖,因此人再有智慧德行也不可能藉由自己的努力超越神的恩典。倘若真可以如此,便是人的傲慢自大,其「罪人超越上帝」的想法更是罪不可赦。

荀子講性惡,其真意在先王之道。雖是惡,仍可藉由「禮」慢慢去蕪存菁。基督教講原罪,其真意在耶穌救贖。雖同是惡,卻不可藉由「仁義道德」洗滌淨化,因原 罪因亞當墮落所以與生俱來,不因逾越仁義道德而產生。東西方對性惡均有描述,但宗旨南轅北轍。基督教在這方面超越荀子甚多,雖有一部份的神學家致力闡揚自 由意志(Free Will)的神聖性,但此自由意志因脫離不了原罪而傾向作惡,也只停留在可善可惡(更正確的說法是多惡少善)的保守立場。

反觀中國,宋明理學家的立場偏向告子「性無善無不善」的論點。程子「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已經將天命之性與後天之氣秉放在一起講了,強調 兩者不能分開獨立,似乎在孟子與告子之間折衷了。「性無定體,論亦無定體......孟子說性,直從源頭上說來,亦是說個大概如此;荀子性惡之說,是從流 弊上說來,也未可盡說他不是...孟子從源頭說性,要人用功在源頭上明徹;荀子從流弊說性,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便費力了。」提倡知行合一的大儒王陽明也不曾下過明確定論,搖擺在孟子與荀子之間,各取優點摒其缺點,語末雖貶荀尊孟,卻未將孟子視為絕對。

重讀孟子,再次折服於孟子力排眾論的浩然正氣下。「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在上帝面前能承認自己的卑微、懺悔自己的過 失,非「良知」非「良能」乎?在不斷內省懺悔所產生的愧疚與不安,難道不是「良心」的覺醒嗎?能謙卑地接受上帝的恩典、能悲憫耶穌承受的苦難,進而生發改 變的決心與力量,難道這是原罪的驅使嗎?人在墮落與救贖中始終都扮演消極被動的角色嗎?倘若是,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肯定人的道德力量就一定是否定神的救恩嗎?

突然,開始懷念孟子了。
突然,開始追念耶穌了。

【戊子臘月二十七日】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speranze&aid=3559886

 回應文章

Melosa 張米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還有
2009/12/06 21:48

對於人性的剖析,還有一個更寬闊、更自由、更圓滿、更透徹的領域呢!

http://www.budaedu.org/ghosa/L00142/C011/T0945/

深河(7speranze) 於 2009-12-06 23:36 回覆:
佛海浩瀚,謝謝 Melosa的連結,鐵定有所裨益。

中州楚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受教
2009/12/06 18:13
受教了,“皆以平等的態度視之”確實是一種高的境界。

讓我突然警醒,難道自己對基督教派過於嚴厲了?基督有末日審判,佛教也有六道輪回,道教也有白日飛升。反思之下,似乎確實對基督教派的批判更強烈一點。我想可能是因為它表現得最強勢,擴張的態度最積極,以至於其問題暴露的最多吧。

兄弟我最近在閱讀摩門經(慚愧,荒廢一兩周了),也算是基督教派吧。剛開始寫讀書筆記,您若有時間還請您移步指點一二。多謝

摩門經筆記(一)
我的家乡在远方
深河(7speranze) 於 2009-12-06 23:35 回覆:
當宗教與政治、霸權掛勾時,往往問題最多,也最無法被信任!

您的讀後心得,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州楚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回應,讓我學到了新的知識。
2009/12/06 17:23
主貼中列出的Augustine的那段言論,實際上是相當有害的。將一切推脫給超現實的層面,混淆了實際的正義。當處於逆境或者絕境的時候,會促使人放棄抗爭;當處於優勢地位的時候,又慫恿人肆意妄為。

而部分教義中體現出的對信我者和不信我者截然不同的待遇,也讓人覺得境界上比佛教道教差。存心邪僻縱爾燒香無點益 持身正大見吾不拜又何妨。對比之下,道觀中的這段對聯顯得何等的大氣和自信  又,堅持字面真理的基督原教旨主義教派是近代才興起的?還真沒想到。我對這些歷史了解的不多,我以為是古已有之的呢

我聽說現任天主教教皇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尊重科學,鼓勵人們不要死硬理解經文,很多地方應當是一種寓言或傳說。

對我來說,亞當夏娃的故事很像是描述少年人性意識覺醒的過程。那一刻之後,突然發現異性的魅力,突然懂得害羞,突然告別了單純的童年準備承受成年人的煩惱了。
我的家乡在远方
深河(7speranze) 於 2009-12-06 17:46 回覆:
自古以來每個宗教都會有「傳統」與「創新」的路線,儒釋道耶皆然。古代有傳統的路線,近代也有,捍衛的東西就是基本價值觀,尤其是當最主要的價值觀遭受威脅、面臨挑戰時。古代基督教有一派,稱之為Gnosticism,和主流教派在許多觀點有若干分歧,而為了鞏固「基本盤」,勢必有所動作,如深化信念,不允許其他聲音出現。Gnosticism後來失敗,淪為「異教徒」,其實也很悲慘的。再者,近代基督教趨為傳統保守,威脅其基本價值觀的就是「科學」的崛起,無一不撼動固有的宇宙觀。為了捍衛,勢必將創世紀等故事視為絕對、必然。天主教應該有從歷史學到教訓,但他們鼓勵科學的目的,是讓科學作為神學的基礎,證明神學與科學不悖。

至於教義高低,這小弟心中無有定論。小弟竊想,皆以平等的態度視之。各有各的歷史淵源、教義發展的因素。



中州楚佩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愤懑
2009/12/06 09:06
原罪,,呵呵

必須要說這個詞讓我非常不爽。

比如說一個人養著一群孩子,住在一個美麗的大莊園裏邊。那人跟孩子們說,“莊園裏的一切你們都能玩,就是角落裏武藤蘭的DVD不能看。你們要是違反這個規定,就把你們趕出莊園自生自滅”

好了,有一天孩子們被壞人引誘去看武藤蘭了(一則莊園的安保實在不好,再則禁忌物品實在是很容易拿到)。莊園主人立即跳出來“哈哈,可被我逮著了,馬上離開我的莊園去受苦吧,你們和你們的後代就此生生世世背負了原罪!”

之後一切的苦難、一切的不公,都是源於最早的那個原罪,都表明莊園主“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有一天回來拯救你們滴,棋子們不必質疑,只需要謙卑。

孟子也罷、莊子也罷、墨子也罷,人們都明白這是古時思想巨人的智慧結晶,同時都知道有其時代局限性。人們可以研究可以繼承可以發揚,也可以批判可以歸納可以修訂。

但另一種文明中的一些典籍,變成了神聖的話語。人們只能追隨只能謙卑只能匍匐,一代代的人還要窮盡心力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解釋之開脫之。


PS。我無意否定宗教的意義。但認為某些部分應當積極地改革
我的家乡在远方
深河(7speranze) 於 2009-12-06 14:59 回覆:

就如文中所述,當人完全只能靠外在力量獲得解救,本身就如您以棋子作的比喻一樣,究竟一生有何意義呢?再 略讀St. Augustine Letters against Pelagius,其實有些地方也深深不以為然。但又能怎麼說呢?Augustine那時正值羅馬滅亡被攻陷,對那時代的人來說,或許這盤棋已經走到了 checkmate(死棋),所以不得不將所有的希望與所有美好的一切,寄託給萬能的上帝了。人的卑微渺小與無能,顯現無遺。

亞當與夏娃的故事,自古也有不少弦外之音的解讀。只是到了近代,一堆「以文解義」的基本教義派,認定這是活生生的歷史,鑽研文字,絲毫不敢逾越所謂的literal truth(字面真理),使得寓意神話成了呆板教科書。

至於孟子、莊子、墨子,甚至耶穌或佛陀,小弟打從心裡尊敬他們人生的莊嚴。

感謝您來訪留言,亦給小弟另一種思考方式。

祝您平安喜樂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活素養
2009/12/05 23:52

吾友平安:您的文章及回應都顯現出個人生活素養,無論是音樂或文學、甚至基督新教倫理與中國孟、荀兩位文人思唯....。我看見您的用心生活與真誠體會,很難得的部落格文友。

其實文章的態樣與體會應該是多元呈現的,我們承接傳統中國文學熏陶與基本訓練後,應該嘗試跳脫窠臼束縛,積極從現實生活中去履行文學時代新意義。從唐宋到元明、從清初到現今,華人文學在兩岸三地各自形塑出不同文學內涵與新貌。

很難去論斷孰優孰劣,因為所有從內心發想並能體現生活真義者,都算是偉大與成功的,回歸人性善惡之分者,亦難率性定奪是非曲直?畢竟『立場』與『觀點』常常是阻礙人性進化之黑手。宗教信仰與個人偏執終究非短期即可解決之事,文學創作的流派爭戰不也是如此嗎?由此可知,缺乏『同理心』者,已習慣從『自利』角度去辯駁自身之觀想,確實教人徒呼負負矣!

深河(7speranze) 於 2009-12-06 00:33 回覆:
浮生大哥平安:

你在後面說得非常好。宗教、政治往往挑起人們的敏感神經,更甚者,有「非我族者,必即異類」。何必貼上標籤呢?文學的派流亦是如此。

真實的體會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表達的。文字傳遞思想,行動證明一切。只是說多做少,仍停留在「思想理論」階段。小弟竊想,人類應該走向融合,而非分裂。互相瞭解過程中,不同的論點難免,但若能相互汲取精華,亦是美事。

zhenling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有點 confused
2009/12/05 17:41
非常拜服您對基督教的原罪論述!
基督教講因信稱義,神的恩典是 free gift!
但您大作中的結尾讓我很confused ~~ 反詰的語氣似乎對通篇闡述的原罪有疑義?孟子的主張性善;荀子講性惡論。孟子說“求其放心”,後世稱為“復性”,由良知良能,反省自己,恢復人的本性。而荀子論述“性”與“偽”的對立統一關係,並強調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偽等觀點,認為人都可改變本性成聖。一個從内省復性,一個從人爲改造人性。從表面看是兩者完全對立的,但深究之,人性複雜多面......也許兼容並濟,才能竟全功吧?
以上純屬個人陋見,請不吝指教!
ps: 歡迎來流觴亭!!
深河(7speranze) 於 2009-12-05 19:28 回覆:
非常感謝您回應這篇,也讓小弟有另個角度的思考。

誠如所言,本性問題複雜且牽涉層面甚廣,實非三言兩語或以些微研究即可論之,故題「淺談」。不論孟子或荀子,就如您所說的復性與化性,是站在「自力」「自救」的大原則下,遵循仁義道德與禮法,依個人努力來達到一個程度的圓滿與提升。對孟子而言,仁義道德是內化的、內在的、與生俱來的;對荀子而言,仁義道德是可被教導的、學習的、潛移默化的。兩者都肯定仁義道德與先王之道在個人精神層次上的重要性,不,應該說「絕對性」。從個人心性為主軸,在正心誠意上下功夫,人人如此,則依大學八條目,最後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目標。而此目標是建立在「人人可以成堯舜」的基礎之上。後代禪宗「見性成佛」、「明心見性」也多少是屬於「佛乃覺悟之眾生,眾生乃未覺悟之佛 - 人人可以成佛」的相同基礎之上。

反觀基督教的原罪論,救贖是建立在上帝的權柄上,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若與儒、釋二家相比,重要性減弱很多。耶穌基督之死,廣義來說,基本上已拯救了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人類;人唯一能做的是將信心建立在這救贖的恩典上。喀爾文教派甚至指出,此信心也是來自上帝的恩典,並非由人無中生有的。客觀的來說,基督教的救贖是屬於「天力、天救」的,這和傳統儒釋有不小的隔閡。

不知不覺的寫到最後,文章最後讓小弟不禁感懷孟子的浩然與耶穌的博愛,反而沒將論述的觀點闡述出來。小弟提荀子並非要跟孟子比較,而是基督教的原罪論比較,道出兩者不同罷了!沒錯,對原罪論有所質疑,因為某種程度上人的角色被削弱了,如此人這一生有何意義?

國外多年,身邊不少虔誠教徒,彼此溝通取得瞭解,也讓小弟在這議題上燃起興趣、加以研究。
小弟將此篇歸於讀書札記下,文末所提的問題作為日後思考研究之方向。

小弟也不是專門讀哲學神學佛學的,四書五經涉獵也不深,僅僅將所思呈現出來。謝謝您來留言,相信在這課題上,您也曾反覆地反省與思考過吧!微塵的小小世界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