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對我而言不是個陌生的名詞。這個名詞曾出現在國中歷史課本中,但就像西子灣一樣,僅僅是個地理名詞。當時的我還只能對著玻璃窗外的浮雲,痴痴幻想而祈禱下課鐘聲趕快來臨,卻怎知我如今已踏上南非的土地,就站在它的高處,對著它感慨詠歎! 有人說:「與其試著吟詠上帝的詩句,不如親臨體驗。看浩浩奔逝的流水,去感受它的不捨晝夜;看巍峨聳立的高山,去感受它的氣勢磅礡。」在好望角,你可以體會到兩者。誰也描述不了好望角的浪潮衝岸,那種洶湧湍急的奔放,但海水可以的。一朵朵浪花由藍綠色的海潮中翻騰沸白,像跳躍的音符,在五線譜般的海紋上演奏交響樂。上帝是最有份量的指揮家,風神就是祂的指揮棒,而該樂團的團員即是大西洋與印度洋澎湃的浪潮,正演奏一場生生不息的音樂會。潮聲有時慷慨激昂,比小提琴還高亢,好似在吶喊:「為什麼我再努力也無法衝到山之巔?難道我一輩子只能在暗礁低處上,日夜不停地徘徊?」潮聲時而悲怨哀絕,比胡琴還要淒婉,好似在嗚鳴傾訴:「為何我的生命如此虛幻,比蜉蝣還短暫?只在數秒之間,我從生命的高峰撞上岩石,頓時全身支離破碎。為什麼我所見的一切都是短促、徒勞與疾逝?」這場音樂會的主題處處充滿矛盾,但聆聽起來卻又如此自然悅耳。或許海潮的起伏固定,就像歷史,只是不斷重複人類永恆的悲哀吧! 好望角的浪潮,帶給我的感受是澎湃的黯然,但不孤絕。李白有一聯詩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這裡的懸崖峭壁高險曲折,和遼闊的海平線同為一絕。或許這奇崖深壑和四川的蜀道有一樣的艱險,湍猛的浪濤和長江逆折的迴川一樣的奔流,但並不讓人懼怕。看好望角的碧海晴天,皓皓白雲與行行雁群一齊飛舞,漸漸消失在孤單的海平面上。當你登高望遠,微風拂面,即使沒有飄然羽化登仙的快感,亦可感受到天地山水的淡泊寬闊。看天是那麼遠,海是如此深,浪潮如此奔騰,山崖如此險峻,不禁感慨自己的渺小。好像蘇子瞻暢遊赤壁懷古,興逸遄飛,卻又好似王子安在滕王閣上因流離遷謫,哀感駢集。 歷史在好望角留下遺跡,曾是歷史轉捩點的它,也曾在我的腳下踏過,但我卻帶不走任何痕跡。夕陽緩緩落下,該是回家的時候。海面上的夕陽餘暉,與西子灣的夕陽景象殊無不同,但各有各的溫存。順駛回程,好望角是越來越遠了,而正踏上歸途的我,竟也不知內心深處的好望角當在何方? 斜陽冉冉,天邊晚霞紅橙中帶著幾許淡紫,轉眼即是漫漫黑夜。大西洋的浪潮靜了,美好的一天又即將逝去。滄桑無語的桌山目視著我逐漸消失的背影,在R27的道路上,在千門萬戶的塵世裡,不斷地縮小,最終沈隱在茫茫天涯的盡處。 P.S. 整理過去的文件,無意間發現這篇手稿,算算日期,應該寫於十年前。時間的流逝,無聲無息地,真令人驚恐。用不同的心情重讀此篇,如今看來,發現當時的我應該很憂鬱吧!這些文字,讓我想起當時捧著古文啃讀的光景。到現在,腦中浮現的是蘇軾的前赤壁賦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其中滕王閣序裡面的兩句話,依舊難以忘懷: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竟是他鄉之客。 現在去好望角,已經沒有那些惆悵了。凝視大西洋的落日再也不會讓我想起高雄的西子灣。懸崖下浪潮翻騰依舊,但望潮的人再也找不回當時的心境。當時對著山海感慨的人,如今在哪裡呢?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恐怕那人早已將思鄉的悲愁還給西子灣的落日,已將那份念舊的情懷遺留在故鄉走過的每一個腳印、每一個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