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1/21 13:54:16瀏覽1059|回應2|推薦32 | |
出生在鳳山的我,小時候很習慣獨自乘坐高雄客運「三號」車前往仁美,母親的故鄉。 記得童年走路到鳳山客運站的腳步是輕盈的,尤其是隨同母親回娘家的時候,更是格外興奮。總記得在鳳山國小斜對面,三民路和中山路相接的路口有一攤現做現賣的紅豆餅攤。每回前去客運站必定會經過這個路口,看到紅豆餅攤、聞到濃郁的奶油氣息,便知道客運站近在咫尺,腳步也加快許多。母親總會帶著我買紅豆餅,但小時候我不喜歡吃紅豆口味的,偏愛奶油。看著老伯伯淋著金黃色的奶油在熱騰騰的鐵盤上,再緩緩將薄皮覆蓋起來,每一個動作不只細膩也很熟練,而身旁的老婆婆則是負責夾起熟熱的紅豆餅,俐落地放入紙袋中。母親總是買30元的紅豆餅,一半紅豆,一半奶油,兩個紙袋分開。前往仁美的班車次數頻繁,我們佇立等車時細細咀嚼紅豆餅的味道。 上車後入眼簾的是個可投入零錢的透明箱子,有時乘客來不及買票,零錢便給,清脆的銅板聲此起彼落。我喜歡坐在車後靠近窗戶的位置,通常是倒數第二或第三排。當三號班車漸漸駛離市區,路旁慢慢出現青綠的水稻田。市囂喧嘩慢慢停歇了,漸行漸遠,空曠的原野上錯落幾個紅色磚瓦的三合院建築,紅瓦青田,是難忘的故鄉景色。 當公車從美山路開到學堂路,看到仁美國小就知道要準備下車。下車後徒步走五分鐘,越過介壽路來到學堂路和金華街的十字路口。路口右邊有個斜坡,斜坡上去,首入眼簾的是個兩層樓房的莊園,就是回憶中的外婆家。紅色的大鐵門,房子前面矗立兩棵粗壯的椰子樹,房子的牆壁不是水泥牆,而是全用馬賽克陶瓷錦磚鑲嵌而成,棕白交織著紅綠,傍晚夕陽餘暉斜照時,錦磚自然也反射出一層金黃光輝。房前有個空曠的水泥地,因為夠大,舉行過婚喪喜宴,亦是孫姪輩平時追逐嬉鬧的遊樂場,夜晚時搬出椅凳,成了燦爛星光下最愜意的乘涼處。 童年除了讀書就是外婆家,我的世界除了學校就是外婆家。闊別十多年的台灣就以外婆家最為思念,上次回去我依舊走在熟悉的鳳山街道,尋找當年的片段記憶。街道風景依稀似曾相識,但人事多已滄桑。原來賣紅豆餅的老伯伯和老婆婆找不到了,替代的是一間裝潢富麗的茶店。鳳山客運車站的腹地築起了二層樓高的建築,黃色的招牌上寫著「燦坤3C」,昔日車水馬龍的客運站擠壓到只剩下中山路前的四五個招牌。我四處張望向人詢問如何搭乘「三號」車,好似陌生的旅客茫然佇立在熟悉的家園,一臉錯愕。得知如何購票後,我引頸盼望、耐心地等待三號車再次出現。我選了相同的位置,靠在窗邊,沒有聽見清脆的銅板聲,卻看見四周空出許多座位,空蕩冷清。來到仁美,不假思索,路都沒有改變,踏著學堂路,再次走向路口的斜坡。 回憶中的故鄉如今是真實的故鄉,但真實的故鄉卻找不到回憶中的故鄉。多少次在遼闊的南非黃沙上想起故鄉的紅瓦青田。多少次在孤獨的夜晚凝視星空燦爛而想起外婆家前寬廣的水泥地。如今再回到這裡,一樣的路徑,一樣的街景。人呢?只能在外婆家莊園外徘徊,繞著外圍走幾圈,看不到紅色的鐵門,找不到那片兒時嬉戲的水泥地。鑲嵌著馬賽克錦磚的兩樓建築呢?我茫然了! 取而代之的是數十戶陌生的人家,門外掛著看不懂的門牌號碼。人呢?回憶的延伸就此打住,硬是回到現實。樓去人空,外婆家早就夷為平地了,早已消失在紅瓦青田中了。 提筆寫下這篇,寫給懷念的故鄉,也寫給過世多年的外公與外婆。永遠有一座錦磚鑲嵌的兩樓莊園矗立心中,且永不毀壞。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