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於透過種種的方法,讓無明、浮動的心,能漸漸的保持著明朗、安定、清淨、懾心於一,使自己如在水晶裡面,那樣的透明無塵。
然而要達此境地,必須持之以恆的在修行路上獲得開悟,一次又一次的開悟。
所謂開悟的悟,就有一種如釋重擔的歡喜,接著覺悟到沒有開悟的眾生都是生活在重重負擔的壓力、痛苦中,經常是與自己的內心有衝突,跟環境有矛盾,與他人產生對立,
這一切的衝突、矛盾、對立,無非都是自己念動,無明所生,也就是前念與後念的衝突,過去與現在的衝突,理性與感性的衝突,得失利害的衝突,這些生活中的種種動源都是我們重重的負擔,
一個修行的人,一個開悟的人,必有推己及人的胸懷,見眾生陷入苦境之時,總會由心而發的要助其脫離困境,這就是開悟者自然的慈悲心,所以說開悟的人,才算有真正的慈悲心。
慈悲不是口號而是行為的表現,與心中的那份安定。
假如有人在家中與家人或與朋友遇到了矛盾、衝突的時候,他們也許會有些不友善的行為出現,可能用語言的或動作的,使你受到刺激、不舒服,
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是一個具有慈悲心與開悟者,他也會有反應,但他的反應與沒開悟的心是不一樣的,他也許接受他、安慰他、協助他、暫時迴避他、把當下的矛盾、衝突化解於無形,
這種行為的表現是與未開悟的人不一樣的,所以說具有慈悲心的人才是真正的開悟。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