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林新語~之十七
2017/09/06 05:55:21瀏覽487|回應0|推薦40

魯穆公使眾公子或宦於晉,或宦於荊,犁鉏曰:「假人於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遊,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晉與荊雖強,而齊近,魯患其不救乎?」(韓非子說林~~上)

 

評述:政治人物不能受到個人好惡的影響,才能縱觀大局,掌握情勢。

    魯國與齊國接壤,自古以來就是衝突與矛盾不斷,關係極為緊

張。由於齊大魯小,魯國一向都受制於齊國,也不知吃了多少暗虧,

嚐過多少苦頭。因此,歷代魯君鮮少主動向齊國示好,只要有足夠的

實力,不惜對齊國干戈相向。

    魯穆公想要他的眾兒子們到晉國或楚國為官,希望能提升與這兩

國的關係,並建立人脈,增加魯國對這兩國的影響力,達到牽制齊國

的目的。此舉從表面上來看並沒有什麼不妥,也符合魯君情感上的思

維。

    犁鉏則是從反方向來看待這樣的決策與思維,魯君的作為不但不

能使魯國得利,反而會讓魯國即刻陷入更危險的情勢之中。畢竟晉、

楚與齊國都是大國,原就有極其錯綜複雜的競合關係,魯國要在如此

的關係上插足,必有實際上的困難,甚且會造成魯、齊之間更為緊張

的態勢。然而如此的看法,未必能說得動魯君,於是他巧妙地運用譬

喻,不但成功地扭轉國家的對外政策,也留下了「遠水救不了近火」

的經典名句。

    他跟魯穆公說:「到遠處的越國找一個善泳的人,來救已經溺水

的孩子,恐怕是來不及的,到海邊取水去救已經失火的房子,恐怕也

達不到滅火的效果。雖然楚、晉都是大國,然而隔鄰的齊國一旦對魯

國發動戰爭,這兩個國家有辦法立刻馳援救魯嗎?」言下之意是勸魯

君,與其加強與晉、楚的關係,還不如改善與齊國的關係來得實在。

然而這些話畢竟沒說出口,魯穆公也不是英明的領導人,魯國的國際

地位,自然也就日益黯淡無光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8193c75&aid=10851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