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19 00:39:37瀏覽479|回應0|推薦17 | |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成長,微軟小子的教育》這本書的第四章標題是「爸爸和媽媽「,整整一章來闡述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書中其他的篇章也或多或少地提到微軟小子的家庭背景和故事。因為,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父母的影響貫穿一生。研究結果顯示,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力,不是取決於父母的職業,性格,地位,甚至不是教育方式,而是取決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否融洽。
這個結論似乎出人預料,但細細想來,又合情合理。親子關係惡劣的家庭一般不能提供孩子成長需要的正常環境。 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微軟小子的家庭大多是「慈父嚴母」的模式。李開復,張亞勤,沈向洋,張宏江,乃至比爾·蓋茨都說過相同的一句話,「我受母親影響更大」。但是嚴母的模式也只是在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在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母親要麼允許孩子離開家庭住校學習,要麼改變嚴厲管教的方式,變得寬松平和。
不久前在另一篇親子文章中看到一段話,更明確地總結了男孩子與母親的關係。
「對一個男孩來說,他最初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最需要母親,但是隨著他漸漸長大,此時他最需要母親做的,就是站在原地,看他離開。對於母親來說,這個過程必然是疼痛的,充滿不捨的。但是,要想讓孩子日後成為翱翔天空的雄鷹,這疼痛是我們必須該承受的。」
現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焦慮不安的情緒。我們面對各種親子關係學說,各種課外輔導班,各種教育理論,無所適從,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細緻,導致孩子人生的失敗。從微軟小子的故事看到,父母對孩子在童年時期建立良好的關係,培養良好的習慣,孩子在自主意識萌發時期,放手讓孩子成長。
張亞勤的故事
張亞勤出生於六十年代山西太原,兩歲時父親文革中去世,很小他就獨自旅行了,穿梭於太原的母親家和運城的外婆家。這兩位女性對他人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文化程度不高的外婆為張亞勤啓蒙教育,教他認字,因為認了字,就不用求別人講故事了。外婆誇他有天賦,告訴他「這是你的爸爸媽媽給你的最好的禮物,千萬不要浪費了。」質樸善良的老人不知不覺地實踐著著」不是因為孩子聰明值得贊揚,而是孩子因為得到贊美,所以才聰明自信。」
張亞勤七歲時回到母親身邊,開始了學生生涯。母親是中學老師,他就去了母親所在中學相連的小學上學。那時候文革還未結束,學校里亂七八糟,教學不正規。張亞勤自由地在各個年級穿插跳躍,喜歡聽的課認真聽,不喜歡的就換個教室聽。他的媽媽在家裡也自編講義為他講課,很快小學的課業已全部掌握,九歲成了初中一年級的學生。自由的學習環境,媽媽的鼓勵,加上天資聰穎,張亞勤在十二歲時,考上中國科大的少年班,那是1978年,中國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張亞勤是班中三十多個少年,年齡最小的孩子。
回憶童年,他說他的母親鼓勵他所有的愛好興趣,但是同時要求他先做好應該做的事,然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在他的心目中,母親寬容嚴厲兼備,如果沒有完成作業就跑出去玩,媽媽就會露出最嚴厲的一面。他的母親是一位智慧的媽媽,在孩子懦弱,猶豫,挫折時,媽媽總是告訴張亞勤,你行!但當所有的人贊美孩子是神童,十二歲考上大學時,母親卻說你和別的孩子一樣,要求他不要接受記者採訪,不讓記者把他的名字登在報紙上。因為「名聲,還有報紙說的那些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再說你還是個孩子,還不能說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十二歲還是很多孩子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紀,張亞勤的媽媽送他去了火車站,對他說,你可以的,媽媽相信你。目送他上車,火車載著張亞勤離開家鄉,從此他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23歲獲得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31歲,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學會100年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33歲成為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副院長和首席科學家。他所達到的成就,大多數人窮其一生也很難達到,他年輕輕輕,獲獎無數,榮譽滿滿。
我觀察周圍朋友,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對孩子過分關注,過度保護。我們從早上開始叫孩子起床,為他們準備早飯以及帶到學校去的午餐,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叮囑要交作業,
下午接到後,被看守著做作業,不准玩遊戲。週末參加的活動和補習,一切以考名校為前提,以賺錢的前景為目標。我們為孩子排除生活中的一切不便與困難,做所謂的「直升機」和「推草機」父母,只希望孩子專注學業,無形中扼殺窒息了孩子的獨立性與創新精神卻在嘆息為什麼孩子不感恩,如此舒適的環境卻不能青於藍而勝於藍。
如果張亞勤是天才,我們覺得他的例子對家有資質平凡的孩子不具普遍性,那我們就從中學習一位睿智的媽媽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吧,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給予孩子正面的鼓勵,學習的自由,獨立生活的能力,人生品格的訓練,這些遠比亦步亦驅,事無巨細為孩子規劃設計人生更加重要!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