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7/17 02:10:43瀏覽1544|回應0|推薦11 | |
在做父母之前,盲目樂觀,相信隻要愛孩子,就可以克服一切障礙,成為好的父母。成為父母后,才發現教養孩子是"世界上最艱巨,復雜,令人焦躁,又讓人嘔心瀝血的任務"。讀了很多親子教育的書,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沒有靜下來認真消化哪一本並且內化成為我的親子指南。直到上了基督工人神學院的親子課程,被推薦了Dr Charles Boyd論著的《孩子不同,需要不同》這本書。我認同作者因材施教的觀點,非常喜歡給他給出可行的方法分析了解不僅是孩子而且父母的行為風格,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如何在生活中運用DISC的風格模式改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建設堅實的家庭。 我將從本書得到的五點收獲列舉如下,與大家分享,更是一個內化書中知識與智慧的過程,以供我日后在親子關系中遵循依靠回歸。 第一點:教養孩子以聖經箴言二十二章6節為根基,“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 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經句,相信大多數基督徒都聽過背過這句經文.對這句話的理解,《孩子不同,需要不同》的作者Dr Boyd 對傳統的解釋“基督徒家庭按神的話教導孩子,帶領他們走正道,即使孩子暫時偏離正直的窄路,等到他們年老的時候,終將回歸從前被教導的正路”,提出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更好的解釋應該是“配合孩子本性的設計,釆取適合他的方式來教養,直到他長大成熟,也不會偏離那樣的生活模式.” 這個觀點是本書的基石,為基督徒家庭教養孩子提供可參考可實施的理論與方法。這與中國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很契合。 我們認同我們及我們的孩子都是神奇妙的創造,神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美好的計劃,我們作為父母,誰不想將最好的東西傳給兒女,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成為神喜悅的人呢?事實上,我們在管教孩子上所謂的“最好的”真的是適合孩子的天性,神對他的計劃呢?還是我們家長根據我們的人生經歷經驗教訓總結創造出的最佳劇本呢? 作者在書中把自己意願強加給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將不喜歡孩子的某些個性特性強行調教的父母稱之為“父母污染”。作者舉了一些例子証明這樣教育方式的危害,造成親子關系的緊張,危及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提醒“我們做父母的,要發掘孩子天生的類型,並且幫助他們,按照他們獨特,與生俱來,神所賜的設計來成長茁壯。如此一來,當他們生命中遭遇攻擊時,將更容易恢復到真正的自我。” 如何認識孩子的天性本質行為風格,作者接下來進一步闡述了DISC系統。 第二點:按照本質來教養孩子的第一步驟,就是要先了解你與孩子雙方的行為風格。 我們都自認為熟悉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但仔細想想,我們並不能清晰地陳述我們的心理活動,分析我們或孩子為什麼對待壓力有不同的反應。很多時候,我們是依靠本能應對周遭環境和關系。作者Dr Boyd細致地介紹行為風格概念,講述DISC系統,提供問卷調查以供自我測試。這一切很好地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屬於什麼行事風格的人,孩子又是什麼性格的人。我們在性格的地圖上被標識出來,突然間你會意識到原來你和孩子,配偶的性格是那麼天差地別或者是一脈相承,也會有些明白曾經發生的莫名的沖突其實有必然內在的原因. DISC模式起源Dr William Marston 的研究,許多書藉採取這個系統幫助家庭輔導。D型是掌控型,屬快步調,任務導向,駕馭,倔強的行為風格。I型是影響型,屬快步調,人際導向,互動,表達的行為風格。S型是穩定型,屬慢步調,人際導向型,擁有支持,溫和的特質。C型是謹慎型,屬慢步調,任務導向,擁有矯治,嚴謹的行為風格. 作者以自己家庭成員為例做了有趣的個人見証。更有意義的是作者以聖經人物為例証分析他們的行為風格。譬如保羅是掌控型風格的代表人物。彼得是I型影響型的典型代表。亞伯拉罕展示了高度的穩定型的性情。摩西則是C型謹慎型的代表。上帝因材施教,配合每個人的行為風格和動機,是我們效仿的榜樣. 我也對照問卷,分析自己及家人的行為風格,我主要是D型,可是似乎又摻入了I型。先生應該是穩定型與謹慎型的雜交,我常常因他的多慮小心,優柔寡斷而發脾氣。大兒Samuel展現了強烈的影響型風格,他精力旺盛,想象力豐富,不拘小節,丟三拉四,喋喋不休,我與他的沖突很頻繁。小兒Nathan大約是穩定型,隨和友好,小小年紀卻願意安慰討好家人。 認識自己和孩子的行為風格隻是因材施教的第一步,而如何通過這樣的分析建造彼此才是作者的寫作的重點。 第三點:配合孩子的天性與行事風格,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孩子感受到與家庭的契合,良好的契合可使孩子如虎添翼,有助於克服他們先天的不足和弱點。 在了解明晰了自己與孩子的行事風格后,就像醫生弄清了病情與病史,接下來就要“對症下藥”,在親子關系的學習中,父母既是醫生又是病人,這個用藥的過程根據實際情況要不斷調整. 作者Dr Boyd在書中用大量篇幅介紹各式行事風格的親子組合,我們從中可以找到每一個組合三方面的資訊,優勢,難處和相處策略。作者強調,並非要父母或孩子變成另一個人,而是自願調整自己的行為,滿足子女的內心需要,建立和諧互惠關系. 我重點學習的掌控型D型父母與影響型I型孩子的契合相處之道,因為那是我與大兒子的親子組合. 我們的優勢是,我們倆都很自信,喜歡對生活釆取快步調的態度。(我對此有保留意見,因為我覺得兒子做事很慢). 我們的難處是,孩子“順其自然”的態度,極易打擊我達成目標與獲得成果的渴望。我專注於完成工作的態度,與孩子隻顧玩樂的態度交戰時,會發生沖突。(非常贊同,我經常對大兒恨鐵不成鋼,不明白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不思進取.) 策略: 要認清,即使這孩子永遠沒有像我一樣的目標,也不表示他就是壞孩子。 營造工作的樂趣,與孩子一起做家事和課業。 當孩子滔滔不絕分享時,要全神貫注聆聽。(我常常不耐煩聽他講話) 給予大量的贊美,關愛與肯定。 認同孩子的感受與情緒,並且堅守事實。 這份親子搭配說明,象一個魔鏡一樣映照出我憑血氣憑情緒管教孩子的一面,無怪乎我們的沖突爭執頻發。 第四點:無論你對孩子的愛有多深,單單愛他們是不夠的.你的愛必須能被孩子吸收進去,孩子需要感受到被愛. 相信每個父母都深愛孩子,但孩子似乎有種本能,會讓周遭的大人感到煩躁,我們自詡的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在孩子頑皮搗蛋,功課得C,老師告狀時坍塌,變成指責,怒吼,訓斥。我的孩子在我訓斥結束時,曾怯生生地問“媽媽,你還愛我嗎?” 作者Dr Boyd在書中給出一些愛的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言語的力量。在文中的第十章,十一章,作者詳細講述了父母的言語可以帶來正面的影響,同時也可能有摧毀孩子自尊自信的力量。作者又在附錄中附上了對不同行事風格的孩子該如何贊美孩子. 這些對於在傳統中國家庭教育下出來的父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的原生家庭沒有贊揚孩子的習慣,做得再好也隻是淡淡地說繼續保持,何況那些做得不好的時候呢。我也笨拙地贊美過孩子,說完之后自己都覺得輕飄飄的沒說到重點。還經常贊美之后立刻加上勸勉,怕孩子驕傲自滿. 作者提醒父母,不管你的孩子是多麼獨特或難纏,你必須先做調整,一定要學習照著孩子本來的樣子夸贊他,欣賞他。這是我急需加強的功課, 第五點:堅固你的婚姻,是教養孩子最隹的起跑點. 盡管這是一本談如何教養孩子的書,在書的結尾第十五章《父母也是伙伴》提出了這個觀點“如果你想做個更好的父母,堅固的你的婚姻,應該是個極佳的起跑點。”作者Dr Boyd 用自父母合諧美好的婚姻關系例証對自己人生的美好影響。他同時講述了自己的婚姻,他如何用DISC行為風格幫助他更好地認識分析並且接納配偶,學習調整自己的風格,來滿足另一半的需要,珍惜不同點,從而營造良好和諧穩定的家庭氛圍。父母是教養孩子的一個團隊,如果這個團隊個本身吵鬧不斷,互相詆毀,關系緊張,很難創造親密安全的親子關系. 這個觀點對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和睦的婚姻是親子關系的基石,可是我自己以及我認識的一些朋友因為夫妻雙方在教養孩子上關點不一致,產生分歧爭吵,各執一念,有的家庭甚至因此婚姻破裂,實在是得不償失,舍本逐末. 正如文中引用的心理研究發現結果所言,“一個爭執不休的婚姻,會令孩子置身在極具殺傷力的悲慘烈焰中。無論你直接對孩子說什麼或做什麼,都比不上一個功能健全的婚姻,能使孩子沐浴在燦爛的美景中。所以他們長大后也是堅強,健全的.” 我對自身婚姻狀況也做了反省。我屬於D型人格,性格急躁,做事果斷,痛恨拖拉粘糊,猶豫不決,出爾反爾。我的先生屬於S/C型性格,謹慎小心,思慮過度。我們有第一個孩子時,新手父母本就經驗不足,還常常為了孩子什麼時候喝奶,側睡平躺,幾天洗一次澡這樣的事情爭吵,他對我做的每一個決定的質疑讓我很受傷害,引發更加激烈的反抗爭執,甚至不能控制地在孩子面前爭吵。回想起來,后悔莫及。我們雙方在婚姻中成長,盡量避免激烈爭吵,努力經營管理情緒。幾年后,我們有了第二個兒子。老二的性格隨和友好,與哥哥最大的不同之處,他非常有安全感。有時,我看到老大性格中表現出來的強烈不安全感,就會聯想到是否當年的夫妻爭吵給他帶來的心理影響,為此我非常自責。 在婚姻中認識了解自己與配偶,在婚姻中化解沖突矛盾,在婚姻中學習接納與包容與欣賞,堅固和美的夫妻關系使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安全的環境,希望他們長大后尋找另一半時願意以我們為效仿的典范,對婚姻生活及他們未來教養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 闔上這本《孩子不同,需求不同》,我再一次提醒自己,讀書攫取他人的經驗和智慧只是改善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在生活中運用才是真正的進步。在了解孩子的同時,認識自己,做到知己知彼,共同成長。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