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基隆備忘錄:大沙灣、二沙灣、三沙灣
2016/05/13 23:11:23瀏覽2680|回應0|推薦0

今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在山上,係1885年戰後蓋的。1841年和英船對幹的二沙灣砲台在海岸。曾有謠言說被姚瑩打的是英國商船,被颱風吹到雞籠附近,但是從交戰資料來看,應確實屬於英國軍艦。謝維倫《以圖觀史─晚清臺灣方誌地圖與涉外事件》寫得蠻清楚的。丸子貓覺得好笑的是,遇到颱風常常是一個藉口,1616年村山艦隊就已經用過了。

重讀姚瑩《東溟奏稿》,〈雞籠破獲夷舟奏〉,出現「二沙灣砲台」「三沙灣砲墩」。「砲台」與「砲墩」似有區別。但沒有提到「大沙灣」或大沙灣有砲台:「十六日卯刻,該夷船駛進口門,對二沙灣砲台運發兩砲,打壞兵房一間。我兵尚無損傷。該參將邱鎮功,督率調防雞籠之署噶瑪蘭守備許長明、署艋舺守備歐陽寶等。在二沙灣,將安防大砲緊對夷船轟擊。曹謹、范學恆、王廷幹,督同艋舺縣丞宓惟慷,在三沙灣砲墩,亦放砲接應。邱鎮功並手放一砲。惟八千觔、六千觔大砲有準,立見夷船桅折、索斷,船即隨水退出。口外海湧驟起,沖礁擊碎,夷人紛紛落水死者不計其數」。〈夷船再犯雞籠官兵擊退奏〉則出現「三沙灣之鼻頭山」(當地稱鼻仔頭、即義二路底貫通中船里工程之前,此地的小山丘)、二沙灣與三沙灣「兵勇住房」及「波字二號哨船」。今中船路的土地公廟「大和宮」,推測其前身係為當地清兵的官廟。

洋人(Cyprian A.G. Bridge、Pavel Ibis)1876年所指之荷蘭砲城遺蹟(These are the customs buildings and several trader's houses. In the same location are the remains of a small Dutch fort.)。如非姚瑩所謂三沙灣砲墩,不然就是那時二沙灣砲台已成遺跡。

劉銘傳1884年〈敵陷基隆砲臺我軍復破敵營獲勝摺〉記載主戰砲臺以及其被毀情形「法人已於辰刻開砲攻臺。營官姜鴻勝督砲還攻。臺上祇存洋砲五尊,砲臺僅有當門一面,敵由旁擊,砲即不能旁攻。章高元、蘇得勝各帶百餘人潛伏砲臺牆外溝中。敵砲猛攻不息,自辰至午,血戰不休,竟毀砲臺前壁,火藥房亦被敵轟毀。章高元、蘇得勝密令姜鴻勝率軍退出,傷亡弁勇六十餘人。砲臺既毀,我不能支,法亦未踞。此砲臺被毀之情形也」法軍則記載這座「新礮臺」(FORT NEUF)「有着三合土厚牆,裝備20㎝鋼板,鋼板上穿有五個礮眼,可容17㎝克魯伯大礮通過的平射式礮臺」。

一般推測1884年主戰砲台應為大沙灣砲台,號稱基隆的「億載金城」。丸子貓推測大沙灣砲台(今大沙灣石圍古蹟)是1882年岑毓英建成之基隆砲城(交卸福建撫篆起程赴滇日期摺),原「海門天險」四個字是刻在那裡。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e08416f&aid=5692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