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9 09:08:42瀏覽2670|回應25|推薦83 | |
恭喜發財 「拜年囉!」 這是我們以前把人家的門敲開 — 或從敞開的大門長驅直入 — 說的第一句話。 只要住過眷村或附近的人,都知道每年除夕到新年是村子最熱鬧的時候。除夕的團圓飯吃過之後,幾乎每家都準備包餃子守歲,有些則是家庭娛樂活動。在電視普遍之前,自己家孩子唱唱跳跳就是餘興。最特別的是平常嚴肅的爸爸媽媽也來湊趣,露一手不輕易顯示的才華。 在我幼年時候,除夕的餘興通常是兩個姊姊策劃,哥哥弟弟和我聽指揮表演或玩遊戲。爸爸媽媽忙著包餃子或炸巧果,不來參加。後來搬到眷村,就到比較常走動的鄰居家一起玩撲克牌。可是不管玩得再高興,午夜十二點以前一定要回家。 根據傳統習俗,除夕夜關大門時要放一串鞭炮。據說是從遠古時候防「年獸」傳下來的風俗,也有人說是為了嚇走盜匪,我覺得第二種說法比較可靠。媽媽謹守傳統,一定要在十二點整關門,她稱為「關財門」,門關了之後就不能再開,一定要等到新年早上放另一串鞭炮「開財門」,才可以進出。 依據她的說法,「財門」關了之後任意打開,「財神爺」會跑出去,這一年就積不了財,跟年年有餘(魚)的想法一樣,但我認為還是跟預防盜匪有關。不管怎樣,這個「十二點必須回家」的規定,跟童話故事灰姑娘的一樣嚴,我們不敢不遵守。 或早或晚,每一家都在十二點左右「關財門」,於是萬「炮」齊發,震天價響,整個村子瀰漫硝煙味道。有一個故事說南美洲某個國家有一次政變,剛好是中國新年,叛軍打到中國城附近,忽然聽到大量「機關槍」聲,又聞到火藥味,以為政府有大批援軍來到,而且聽不出從哪個方向,嚇得抱頭鼠竄,一場政變就此平息。這一定是中國人講的笑話,不過鞭炮聲的確可以嚇哭小孩子。 關了「財門」之後,爸爸媽媽發壓歲錢,小孩子去睡覺,家長帶著大孩子包餃子守歲。餃子狀似元寶,多包一些也可以「積財」。其實還有一個實用目的:大年初一不做飯,先準備了餃子才不會餓肚子。也許是農村的習俗:辛勞了一年,過年時休息幾天,所以飯也不做了。 我們稍微大一點都幫忙包餃子,一面包一面聊天,常常包完了還沒說夠。五個人有太多事好說,常常一個還沒講完另一個就迫不及待的接下去,爸爸媽媽也在旁邊聽得津津有味。在我唸中學時大姐上大學,回來講的新鮮事更多。後來哥哥去讀軍校,又有不同的見聞。大姐當了老師以後,我們變成她寒假的「學生」,繼續聽講。有時爸媽累得去睡了一覺,起來發現我們還坐在餐桌前,不得不來打斷,因為天亮以後還有重頭戲。 正月初一大清早,每家又「霹里啪啦」的放一串鞭炮,開始這新的一年。或許是農業社會「日出而作」的遺俗,可能還加了一點軍事教育的習慣,眷村裡各家在新年那天「開財門」的時間,幾乎都在清晨六點左右。因此從五點半開始,陸陸續續就有鞭炮聲,六點鐘達到高潮,不起來都不行。而且放晚了沒面子:左鄰右舍都會知道你們家賴床。 放完鞭炮,表示可以開門了。開門第一件事,就是跟左鄰右舍拜年。因為大家都差不多時間開門,這只是順便打聲招呼,真正拜年是要登門的。 除夕通常晚睡,很多人春節早晨起不來,可這個年還是要拜,於是很多家由起得來的人「代表」去拜,通常是爸爸或媽媽。有出門拜年的,當然也有別人來拜,於是家裡也要準備好糖果瓜子茶水,等候客人。而且至少得有一兩人留在客廳招呼客人。以前每家通常五六個小孩,這時就很管用:小的隨著爸爸媽媽出去拜年,大一點的可以幫忙看家或告訴爸媽有人來拜年了,再大一點可以代表爸爸媽媽出去拜年。 春節那一天因為準備鄰居隨時來拜年,很多人家大門是不關的。「拜年囉!」是我們把人家家的門敲開 … 或從敞開的大門長驅直入 … 說的第一句話。因為鄰里都熟,沒有人覺得這是冒犯。雖然大家都說恭喜發財,通常鄰居之間沒有人給小孩紅包。 眷村鄰居還有一習慣,似乎比賽誰先出去拜年。雖然開了門,總還要漱洗吃早餐,可是就有人一聽到你開門,就認為可以來拜年了。於是常有叔伯媽媽來拜年時,我們嘴裡含著食物出去答應的情景。這就是為甚麼媽媽每年那麼緊張,一邊開財門一邊催我們起床的原因。 依照傳統新年早晨要吃年糕,代表「年年高升」。媽媽為了讓我們吃到年糕,天沒亮就起來打點一切:客廳再整理一次,把花插好,零食點心準備好。然後一面煎年糕,一面催我們起床。六點整爸爸或哥哥弟弟放了鞭炮,同時把門打開。我們以最快速度著裝吃年糕。然後爸媽出去拜年,我們等人家來拜。 有一年爸媽出去拜年,我們又溜回床上睡回籠覺。一位鄰居的爺爺進來,沒有人招呼他。他拿著柺杖往飯桌上一敲,大吼一聲:「怎麼都還沒有起床?」我們趕快起來,到客廳打招呼,爺爺把每一個人問過一遍,才點點頭揚長而去。 拜完年之後我們有時去看電影,有時再到鄰居家去坐坐。電影院在靠近砲兵學校的網寮,很多人趁著年假看電影,在那邊見到熟人自然又是恭喜一番。 年初一在村子裡拜了年,初二到爸爸的朋友家拜。爸爸的同學朋友很多住在「二空」的眷村,每年初二我們幾乎都去那裡。他們的孩子年齡跟我們相近,小時候也玩得起來,但長大以後興趣就不盡相同了。另外有一家同鄉爺爺奶奶,家裡藏書很多,爸媽把他們當長輩,也是我們拜年時最喜歡去的地方。 後來村子裡在春節舉行團拜,大家可以到籃球場上一起拜年,拜完了還可以領紀念品。可是長輩們還是習慣挨家拜年,認為這樣才禮數週到。 我們長大有了下一代,每年還是回台南過年。雖然遵從習俗除夕不一定在家,初二以後一定會回去給爸媽拜年。孩子們不只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拜年,也跟表兄弟姊妹玩。小小幾個房間擠進十幾個大人小孩,熱鬧得很。孩子們長大以後,還時常懷念「回外婆家拜年」的日子。 我出國後父母親搬到台北,跟鄰居的互動不像眷村頻繁,再也沒有那種登門拜年的景像了。而且台北不知從哪一年起就不能放鞭炮,所以也沒有劈哩啪啦的吵人鞭炮聲。雖然兄姐弟弟每年去跟媽媽拜年,老朋友間也以電話問候,但氣氛總不及以前。 不過媽媽依舊熱衷拜年,大年初一一定守在電話機旁邊,鈴聲一響拿起來的第一句還是:「拜年囉!」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