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5 07:41:22瀏覽2188|回應22|推薦87 | |
昨天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紀念六四25周年的活動。急著趕車,照了幾張相就匆匆離開,沒有仔細聽演講。 時間過得很快,大陸上年輕的一代,很多已經不知道六四的學生運動。但是對經歷過的人,應該是磨滅不掉的記憶。 就算忘不掉,也只能在海外紀念。在中國大陸,除了少數異議人士,誰敢冒坐牢的風險公開談論?除非領導人重新定調,誰敢評論鄧小平的處置方式。 有報導提到事件發生後很多人丟小瓶子,表達對派軍隊鎮壓學生的不滿。不知道多可靠,但總是有人這麼做了。 2002年夏天去九寨溝旅遊,報名後旅行社給每人發了一張注意事項,除了要準備的證件、衣服、藥品,還特別提醒不要和地賠或服務人員討論政治。可是旅遊時間那麼長,不可能一直聽地陪講歷史故事和沿途掌故。談來談去總會比較台灣、大陸、和美國,最後就扯到政治上來了。 地陪口才極好,舌戰全團幾個大嬸,(年輕人中只有大兒子感興趣,小兒子略知中國歷史,其他三個完全聽不懂)。在極力辯護各種政策之後,他開始說一些那些年大陸流傳的笑話,都和李鵬有關。這應該是他對天安門事件不滿的一種表達方式。 一九八九在世界歷史上應該是很重要的一年:東歐的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紛紛脫離共產政權,實施民主憲政。柏林圍牆垮了。次年蘇聯也宣布放棄一黨專政。在轉向民主的歡聲中,唯有北京的天安門,展示了專制政權牢不可破的掌控。 中國經濟可以開放,政治的現代化卻遲遲沒有出現。 25年過去了,經濟開放使中國變得富足,各種建設讓人刮目相看。聰明勤奮的中國人成為最讓人敬佩的生產力和潛力最大的市場。電視上多樣的節目讓人覺得這是一個相當開放的社會,除了資訊的防火牆。去過大陸的朋友,幾乎都有上網不方便的經驗。而在公開場合,政治討論還是有所禁忌。 不過,在資訊流通這麼迅速的時代,這堵牆能維持多久?不禁想起以前雷根總統的話:「戈巴契夫先生,拆掉這堵牆吧。」 ※ 在柏林圍牆倒塌後六星期,聖誕節那一天,來自前東西德和英、法、俄、美國的音樂家在東柏林接近圍牆的歌劇院,作了這場歷史性的演出。在伯恩斯坦指揮下,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慶祝圍牆的倒塌。巧合的是,在六四前那個月,天安門廣場的學生也用第九號交響曲來鼓舞士氣,聽到最後的"快樂頌"時還齊聲歌唱。(參考How Beethoven Rallied Students During the Tiananmen Square Uprising ) ※ 紐約百老匯街上每年夏天都有戶外展示。今年是女雕塑家茶卡雅‧布克(Chakaia Booker)的作品The Sentinels,運用鋼架設計成不同型態,外面釘上以廢棄輪胎製作、不同形狀的橡膠片。 藝術家說她想表達曼哈頓成衣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象徵此地如何轉變成今天這個充滿活力、創造力、和藝術化的中心。(“Placing these sculptures in the Garment District suggests a cross pollin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urrent, past and future behavior,” said Chakaia Booker. “I hope this installation helps create a sense of community progression, symbolizing how this neighborhood has grown into the vibrant, creative and artistic center it is today.”) 昨天路過時拍了一些相片,一起來欣賞這一種表達方式吧。
謝謝電小二,難怪今天來訪的朋友這麼多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