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木乃伊與考古相關的整體概念 (全文轉載刪減過,以下有連結)
2019/01/02 18:43:58瀏覽424|回應0|推薦6

#木乃伊與考古相關的整體概念 (全文轉載刪減過以下有連結)

轉載自陳琪瑩臉書

 

木乃伊與考古相關的整體概念 (全文轉載刪減過,以下有連結) 古埃及人(製作)的木乃伊不是為了迎接死亡之後的再生,而是為了防止死亡之後的再度入世:不再讓自己能物質性地升起,而能永遠靈性化著自己。

當屍體保存地愈完好會讓死去的心魂必須拉長、延續與地球的關係,因為屍體仍然存在,這樣的心魂極容易徘徊為中陰,而成為人界最容易進行的靈性溝通(管道)。

墓地並不是陰氣重而是靈性破壞力非常強烈;死亡的人必須以靈界的力量對自己的屍體工作,把屍體分解到不留痕跡,完全還給地球──人既然構造出了自己,就必須完全解構不再為自己所用的自己。人在靈性界對自己之前物質擁有摧毀得愈徹底,入世的意志就愈健康、愈強壯,而有能力結構出完全符合自己的新身體。

這也是古蹟保存最無能為力的地方;是古蹟,就必須接受靈性力量摧毀,否則會造成建造者再度入世的妨礙與困難。

所以任何墓穴、棺槨都充斥比死亡還要死亡的破壞性力量,當中出土的任何古物,都是毒物/毒藥,充滿著幾乎立即致命的毀滅力量──這種力量源自星芒(層界)。

保存到千年以上的古物都是對人的劇毒(如果你不愛惜生命,請盡量蒐集古玩、古董)。

任何被人擁有過的物質(特別是鍾愛到無法釋手的珍藏)在人死後都必須在靈界以自己的力量不遺餘力地摧毀(到至少無法保存形式);死去的人一直將摧毀的力量送向自己之前所有的持有(物)上,不僅摧毀事物本身,也摧毀事物周遭觸及的生命性。這也是為什麼遺物與二手品會可怕的地方。

如果古墓中同時存放著種子,因為種子(必須也渴望)臣服於絕對的靈性-毀滅性當中,所以(這樣狀態下的)種子反而能升起絕對的物質-生命性;種子在絕對的摧毀中強化了意志生命,而能更勇敢地發芽。事實上,嚴冬的冰雪也是靈性-死亡的力量,種子只有在完全的死亡當中才能完全地重生/新生出自己──死亡,事實上,保存也維繫了生命(的新鮮與健康)。〕

古埃及的木乃伊以超絕的技術抵抗星芒性的摧毀:如果木乃伊充滿著生命性,就只能承接/承受靈性的摧毀,所以木乃伊反生命性,在自己之外創造出毒性的氛圍/氣宇來抵擋靈性,以毒攻毒;木乃伊帶著濃厚的毒(的氛圍/氣宇)來防禦自己,因此古埃及人敬畏木乃伊,會對木乃伊保持遙遠而敬重的距離。

木乃伊毒性的防護罩靠的就是「『語言』的力量」。語言非常有力量:當你言語,你就把自己的力量吹送入你的話語,你用內在的生命之火注入了你所說出的聲音;當你對事物言語(特別是以一些會感動到你自身的特殊語詞),你就改變了事物(的質性),事物因你而不再同於從前。這也是為什麼人必須「慎語」──說話是你的心念,更是你的力量。

古埃及人在為木乃伊以香膏防腐時會對這些香料下聲音性的指令:「誰觸碰到我(屍身),誰就得死亡。」他們以音調、遣詞用字讓物質必須遵守命令,那些香料也因此攜帶了非常特殊而強大的力量,足以令人即刻致死──咒語的力量活在木乃伊的物質之中,木乃伊因為吸收了聲音而成為詛咒,木乃伊的詛咒透過時間而非空間運作於人。〕

目前的人已經失去了以「言語」操控物質來遵循自己意志的能力,只能運用焚香裊裊的煙進行對事物的祝禱,語言透過煙霧的力量,影響煙霧範圍所及的人,所以力量非常微弱,無法造成傷害。焚香的宗教場所容易引發人贖罪、懺悔,就是因為香煙作用。〕

事實上,不只古埃及的陵墓如此,東方帝王的陵寢也有這樣的特質:一旦深入到某道隱形的邊界,人就會失去意識或死亡──古墓不容許探險、侵犯與踐踏;強行如此,你就邀請了自己的死亡,因為你輕賤其他。

我們無法以肉體與過去相遇;堅持以肉體的方式遇見過去,就必須進入死亡。如果我們活著的同時,過去的我們也仍然以某種形式保存、活在地球上。比如:以前被我們使用過的屍體依然完好不化、或我們的骨灰、神主牌仍被安祀供奉著……),我們的前世、今生就分享了同一個時空,就必須接受屍體的作用、執行屍體的意志,被屍體凌越而無法成為我們(因為在線性時空下,過去主導著也孕育出現在);而我們也會把屍體的力量帶給周遭所有觸碰到我們的人,我們殭屍化了我們所在的一切,我們自身也因此暮氣沉沉。

將過世領袖防腐到永垂不朽,也會讓領袖統治過的國家走向萬劫不復的死亡。

現代人愈來愈活得行屍走肉,也是因為之前的屍體沒有被正確對待與處理,讓人必須活出從前但卻死掉的自己,所以成為活著的死亡者、死亡的活存者。〕

木乃伊,讓人觸碰到了神性的戒律;知道「考古」是一種物質上的傲慢,也是生命的快速自殺:死亡永遠需要被敬重與摧毀的容許、距離──死亡要的是完全的棄守,而不是無謂的執取;在死亡當中,物質再怎麼冥頑,都只能繳械、投降……

原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213670598871153&id=100006847038154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f15e5b&aid=12289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