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9 23:10:23瀏覽5290|回應0|推薦0 | |
呂不韋──從一個衛國商人變成秦國的宰相,除了他本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機運的配合。在當時商人的地位很低,史記:「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 呂不韋在邯鄲發現贏異人(秦孝文王/在未登位之前受封為 呂不韋做為一個商人,早已習以四海為家,處處是家的生活。這時候,在歌舞昇天、酒色肉池的邯鄲,他認識了「趙姬」(後來的莊襄王王后),在這聲色犬馬的日子裡,他們倆絹絲纏綿了一段光陰,就這樣趙姬走進了歷史的舞台。但歷使總喜歡作弄人,在一個月高深夜酣醉的夜晚,異人提出,「把趙姬贈與我」。呂不韋他知道這個人是老天爺給他的機會,為了成就「呂氏一族」改變自己的命運,將趙姬送給了贏異人,種下日後「嫪毐之亂」! 史記:「秦王立一年,薨,謚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統治秦國五十六年的秦昭王死後, 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 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他彙集門客的心血結晶,編成一部二十多萬字的巨著,在此之前,還沒有誰的作品是包容了不同派別的不同主張。但這本書確兼收並蓄,而無先例可循。這就是《呂氏春秋》,一部雜而有序、齊而不純的著作但生了,呂不韋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 全書分為六論、八覽、十二紀。十二紀包括: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以十二個季節為「紀」,每一紀有五篇文章;八覽包括:始覽、孝行覽、慎大覽、先識覽、審分覽、審應覽、離俗覽、恃君覽,每一覽有八篇文章;六論包括:開春論、慎行論、貴直論、不苟論、似順論、士容論,每一論有六篇文章。再加上序言一篇──序意,一共一百六十一篇文章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ㄌㄠˋ ㄞˇ)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與太后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九月,夷嫪毐三族,殺太后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后於雍(即國都雍地大鄭宮)。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游說者眾,王不忍致法。 嫪毐,呂不韋門下的舍人,後以宦官身分入宮,與太后私通,始皇九年被誅。 呂不韋他在秦王嬴政年少時,還經常與自己的老情人、嬴政的母親,也就是當時的太后私通,隨著嬴政逐漸長大,他開始感到恐懼。故將嫪毐僞裝成宦官進獻給太后,太后絕愛之,封爲長信侯,賜之山陽地和河西太郡,以至於宮中事無大小皆問於嫪毐。當與太后奸情敗露,呂不韋受到牽連,幸其賓客、辯士為游說者眾,免其死。次年,罷其相國之職。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 秦王下了一道手令:「令文信侯就國河南。」呂不韋回到了領地─洛陽。沒多久秦王再下了一道詔令:「其與家屬徙處蜀!」一處山高林密、瘴煙四起的蠻荒之地等死。昔日邯鄲覓寶的壯志、秦庭遊說、相印在握的威風,在此時身處淒涼的流放之地,前後不過二十幾個年頭,回想起來怎不令呂不韋感到稀噓不已,呂不韋自己很清楚,只要一天不死,秦王一定不會放過自己,為了卸下包袱,為了家人,在西元前二三五年的一天,他選擇了死亡──服下毒酒,自盡結束了一生,悄悄的消失在歷史的舞台! 最後做一個結語。 命運的安排實在很奇妙,就在異人窮困潦倒之際,竟然遇到呂不韋,是刻意也好,是邂逅也罷!他們二人在戰國風雲的年代,的確改變了歷史的結構。歷代權力交替免不了來一場腥風血雨,但呂不韋並沒有像范睢那樣嫉賢妒能,而是用人有方,對這些元老重臣甚為倚重,所以都能忠於秦國,並甘願任其差遣。如甘羅、蒙氏一族(蒙驁、蒙武、蒙恬)、鄭國、李斯等等。 水工鄭國 鄭國造鄭國渠歷時十年才完工。《史記》中記載著:「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併諸侯。」顯然鄭國對涇水與渭河的引水灌溉,讓秦國在農業生產達到最高峰。 李斯其人 呂不韋的門客。《諫逐客書》一文:「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意思是說,萬物不出產在秦國,但是又貴為珍寶的很多;士人不是秦人,但是又願意為秦盡忠的人也很多。打動了秦王對於延攬人才的重要。 呂氏春秋 呂不韋讓門下食客三千編纂《呂氏春秋》一書,一本紀錄著他所有想說和未說的話的一本書。他的長程投資,給後代史實留下輝煌的一頁。 一個大起大落的紅頂商人,造就了一個奇貨可居的故事,尤其是他和莊襄皇后之間,從嫁予莊襄王前到莊襄王死後的曖昧關係,屢屢成為後世品頭論足的戲碼。但是呂不韋才華出眾竟不得善終,服毒而死,一生最大的敗筆就是「把趙姬贈與異人」。又不該在贏政當權和太后(趙姬)私通奸情,踰矩君臣之禮,種下殺機。 太史公曰:不韋及嫪毐貴,封號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聞之。秦王驗左右,未發。上之雍郊,毐恐禍起,乃與黨謀,矯太后璽發卒以反蘄年宮。發吏攻毐,毐敗亡走,追斬之好畤,遂滅其宗。而呂不韋由此絀矣。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馬融曰:「此言佞人也。」 呂不韋是個什麼樣的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得很清楚,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所謂的「聞者」,在論語顏淵篇(12-20)中是這樣解釋的︰「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ㄨㄣˋ),在家必聞(ㄨㄣˋ)。即「聞者」就是「此等人專意務外,欺世盜名,其心自以為是,無所愧怍,人亦信之,故在邦必聞,在家必聞。」所以經學家馬融在讀到這裡時直言:「此言佞人也。」 雖司馬遷把呂不韋歸入奸人行列,但歷史背景它隨著自然界四時運轉、社會的變遷,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看法、角度、見解,會有著其不一樣的看法。 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這本書中的論述──「士魂商才」的說詞是這樣寫著,「為人處事時,應該以武士精神為本,但僅有武士精神而無商才的話,經濟上則容易招致滅亡,故有士魂還必須有商才。」 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這本書中的論述──「金錢無罪」的說詞是這樣寫著,「對於金錢,如果沒有相當的覺悟,就可能會陷於意外的過失之中,導致失敗。」在文中另外還有一段話:「心地好,黃金是財寶;心機壞,黃金帶災害。」這兩段話同時說明,「金錢」是正反兩面,端賴人本心,如何參透、如何運用! 呂不韋由商從政的出發點做起,為了達到「此奇貨可居」、「如果 呂不韋,他或許沒有做到武士的精神,但相信他的確做到了「商才」這一個層級。 呂不韋,他若行事能依仁道,不論利害得失,己心皆可無怨。 論語里仁篇(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呂不韋一切依照著利的目的來行事,自己心上便易多生怨恨,難免留下諸多讓後人品足論道的,孰忠與孰奸的十字路口上來回的徘徊而佇足不前!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