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5/17 13:34:10瀏覽1458|回應0|推薦0 | |
讀史記《李斯列傳》史記列傳第二十七 將近九千個字,詳細記載李斯一生榮辱成敗,毀譽參半,值得細細品味。李斯:「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就是因為他不甘平庸,立志澤木而棲,揮別老母、妻兒離開上蔡城。此一離別讓他締造歷史,也改變歷史,更讓他躍上歷史的舞台,影響了後代歷朝歷代。 李斯《諫逐客書》:「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就是這篇雄辯文辭,引古喻今、字句鏗鏘,李斯受到秦赢政的重用,此機遇和個人能力,讓始皇帝成就霸業,一統天下。「凡賢主者,必將能拂世磨俗,而廢其所惡,立其所欲,故生則有尊重之勢,死則有賢明之諡也。是以明君獨斷,故權不在臣也。」這句話是李斯所言或是太史公藉文訴說自己的境遇,顯然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禍,慘遭腐刑囚禁獄中,藉本篇列傳感嘆李斯空有闊論,卻在「矯詔篡位」時被自己的良知給蒙蔽了。 趙高案治李斯。李斯拘執束縛,居囹圄中,仰天而歎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於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於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關龍逢因直諫而被夏桀以炮烙殺死。「比干剖心,子胥鴟夷」(比干忠心屢諫,卻被紂王剖心而死;伍子胥忠心屢諫,卻被吳王夫差賜死,以盛以皮囊浮於江中)。「君雖不量於其身,臣不可以不忠於其君。是故君擇臣而任之,臣亦擇君而適之。」子路篇(13-15)有一句『為君難,為臣不易。』以現代社會的角度而言,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態度,來努力逐步釐清沿路之種種迷霧,並終而能向自己所設定之價值觀勇敢邁進。看透這些「功成身退」的歷史人物或生、或死的人臣,相信其背後也是在追求這種「價值觀」吧!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沙丘之變」讓胡亥即位,是為二世。趙高讒言以叛逆罪名逮捕李斯下獄,最後與子在咸陽遭腰斬之刑。李斯的死,看似死於趙高之手,其實是敗在他自己的陰暗面,他因嫉妒心作祟,和姚賈聯手殺了同窗韓非;因他看重名利,他在名與利受到威脅時,選擇了陰謀與大逆不道「矯詔篡位」立扶蘇、殺蒙恬,將自己千古名譽,毀於一位名不經傳的宦官之手。個性使然,讓李斯走入歷史的末路,煙消雲散。 至此,任何正反兩面的評價都形同殊途,這需來自於自己的自卑與自律,此即《論語》中的「修己以敬」。此即深層與淺層的學習與人生之別。 太史公曰:李斯以閭閻曆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太史公作此文,垂戒於萬世,深切著明矣。人在成功之後容易得意忘形,剛愎自用。李斯如能在深層的學習中「忘我」(志於道)而「謙卑」(不為自己)的人生。清楚自身的價值觀與使命感,不記較個人名利,堅持「對的事」,就不致晚年變節,魂斷咸陽,落得後代史學對其負面的評價。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