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言《論語》最難讀的三句話
2013/12/21 16:33:18瀏覽2006|回應0|推薦0

錢穆先生《孔子思想與現實世界問題》有這段話:

這世界,跨進了二十世紀,學術思想,曰新月異,門類愈添愈多,科別愈分愈細。任何一專家,幾乎無不針對人類現實問題求解答,求應用。然而此五十年來,人類問題,卻愈變愈複雜,愈來愈糾紛。人類當前最需要的,還該有一個更綜合,更普遍,更恆久的指導原則,來作解決一切問題的共同基準。若沒有了這個更高原則與共同基準,人類社會,將終不免於治絲益紛,欲解還結的。

炎初老師說過這段話:

故當一個人,如果特別看重「天道之變化」,則他會喜歡《道德經》;但如果一個人,如果喜歡自己「內心之德美」,那他一定會喜歡《論語》。這是當時兩家思想的大別。

至於道教,那是在漢代時,因為黃老思想盛行,才逐漸發展出來的。而其內容就更複雜了。也因此就更不容易看見孔子的「」了。

先生亦言:

就在下所感,論語殆屬最難讀之書籍。」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易掌握它的特色或說理解。而這正是它無與倫比的深弘特色歟!常人所學所為,乃專為所求,若所求不至,則改行廢學。然孔子一生則不流於世俗之所求,乃在人生更高之成德修養上,故能樂天知命,信其所學。吾亦希秉其精神,跟隨其後「喜好」 論語一書。今,在對一書中最難懂的三句話做淺言如下: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17-25)

南朝梁儒家學者,皇侃撰成《論語義疏》一文,對此段話亦做另解:

「女子小人竝稟陰閉氣多。故其意淺促。所以難可養立也。此難養之事也。君子之人。人愈近愈敬。而女子小人近之。則其承狎而為不遜從也。君子之交如水。亦相忘江湖。而女子小人。人若遠之。則生怨恨。言人不接已也。」

君子相敬,縱使相隔仍情意長;而女子和小人,若親近則輕慢放肆,疏遠後則會生怨恨,說你不和他們交往。

宋代理學朱熹注解孔子這句話:

「此小人,亦謂僕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莅(ㄌㄧˋ)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 

朱熹認為,不管是小人或女子,只要莊重嚴肅和泛眾愛人,就不會有「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的憂慮!

孔子受《詩經》的影響很深,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他認爲《詩經》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但有很多人都說這是一部糜糜之音,盡談些男女情愛的歌謠。後人也斷章取義或不了解其背景都誤解「女子難養」 這段話的意義,實之罪過!

所以我們就要看看,孔子當初是在什麼一種環境下說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的?這話又是對誰說的?

在《史記‧孔子世家》裡,提到了孔子之前的衛國之行,孔子「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爲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

春秋這位南子夫人,是衛靈公國君夫人。在衛國仗著得寵,驕橫跋扈,亂政擾民。有一回南子與靈公出遊,就要孔子乘坐第二車,尾隨其後,百姓夾道觀看,讓孔子顏面無光,因而忿忿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遂離開衛國。

知道了這些歷史背景和人生經歷,孔子這話就很好理解了。再看看孔子的衛國之行,他不是突然口出惡言,而是有一個特指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衛靈公那位夫人南子,這個宮廷女子。所以,說孔子歧視婦女、無德便是才的思想不符,只是後人斷章這個說法,實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炎初老師說:「單從《論語》一書中擇一章一語而發揮,實不如通觀《論語》全書而更能得其旨。讀《論語》當能以通觀全書為貴。」 故書不能讀一半。

「無友不如己者」

這段話,和論語陽貨篇(17-25)「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一樣有很多的爭議!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白話試譯: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苟我心常能見人之勝己而友之,即易得友《論語新解》有言:

孔子之學,以人道為重,斯必學於人以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學於古今人以為道。道在人身,不學於古人,不見此道之遠有所自。不學於今人,不見此道之實有所在。不學於道途之人,則不見此道之大而無所不包。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可知道無不在,惟學則在己。能善學,則能自得師。 (195-1969)

無友不如己者,或說:人若各求勝己者為友,則勝於我者亦將不與我為友,是不然。師友皆所以輔仁進德,故擇友如擇師,必擇其勝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見賢思齊,擇善固執,虛己向學,謙恭自守,賢者亦必樂與我友矣。

竊謂此章決非教人計量所友之高下優劣,而定擇交之條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見人之勝己而友之,即易得友,又能獲友道之益。人有喜與不如己者為友之心,此則大可戒。

故應是呼應〈學而篇〉第一章之「好學之旨既是如此,則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之必然,與「見賢思齊」之必然。更可推知「人道非一聖之所建,乃歷數千載眾聖之所成。不學則不知。」此又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之要義也。

在學而篇(1-8)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過,則勿憚改。這改變自己之先,須面對自己。因為孔子深知「君子求其在我,故不患人之不己知」。更宏觀的解釋應該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亦即順遂之勢貢獻己專能行於世,受到困境時,則將己專能更磨練

今日世界已焉為地球村,任何國度皆然不能不參予全球化的趨勢,否則將成為畫地自圓、從井觀天的企業囹圄。

湯瑪斯‧佛德曼在了解全球化》一書說:「沒有健全橄欖樹的國家,絕對不會有根,當然也不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穩固的發展。但是要保持兩者平衡,就得不斷的奮鬥。

以現代論述,應集眾人之力,完成不可能之事是謂「君子不器」 數業專攻、分門別類、集眾之力,是故人必有一專才或二專才,唯必再與其他專才相輔,如此企業、組織方而能為之。若世下人抱持「不和不如己者交朋友」於此二十一世紀當下應難存乎。過去推動教改,廣設大學,卻教不出企業界需要的人才,這跟我們的教育制度或社會觀感有關,在逐利與科技創新掛帥的時代,如偏離此臼槽,而自身獨處於外境之欲,必然就產生失敗之途或被棄之於社群之外。

「無友不如己者」,此語或應有另一解套或釋疑之處!炎初老師說:「單從《論語》一書中擇一章一語而發揮,實不如通觀《論語》全書而更能得其旨。讀《論語》當能以通觀全書為貴。」  故書不能讀一半。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的「名言」之一,由於原文沒有標點符號,也由於論語沒有記載孔子說這句話的語言背景,人們對孔子的這句名言的理解便產生了許多的歧義。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個不恰當的句斷 使這句話産生了歧義。歧義表現在句讀上,這短短的一句話,竟然有六種句讀法: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第一句話釋義是:可讓民眾跟著走、照著走,不可讓民眾知道為什麼。宋代大儒朱熹解釋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亦即施政只需讓民眾知其然,不必讓民眾知其所以然;此種說法讓人覺得孔子似乎在鼓吹愚民政策。

第二句話釋義是:民眾認可,就讓其跟著做;就告訴民眾為什麼,讓民眾理解,然後在去做。

第三句話釋義是:在民眾可驅使的情況下,讓其聽命服從;如果不可驅使,就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服從的道理。

第四句話釋義是:民眾可以被驅使,但不可放任自由,必須教育民眾,引導民眾。

第五句話釋義是:民眾可以放任不管嗎?,不,可使知之。

 第六句話釋與第五句讀大同小異,相差無幾。

《論語新解》是這樣解釋的:「在上者指導民眾,有時只可使民眾由我所指導而行,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如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戶曉,並於語言文字務使之知,即以達「民可使由之」。若不,離析其耳目,蕩惑其心思,則天下亦將多故焉!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終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終不真,而相率為欺偽。

民性皆善,故可使由。顏淵篇(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易傳》云:「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亦為民之不可使知,而謀求其可由,乃有此變通神化之用。近人疑《論語》此章謂孔子主愚民便專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歟!

《論語》一書中不管是孔子所說的話學生問孔子的話或是學生彼此之間的對話,短短的一句話或一段話,的確是很難拿來現代民主社會當做為人處事還是施政準則當下議政觸角甚多至廣實非春秋戰國背景所能比擬!對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語在不同背景或時代的空間與時間下或應有另一解套或釋疑之處!炎初老師說:「單從《論語》一書中擇一章一語而發揮,實不如通觀《論語》全書而更能得其旨。讀《論語》當能以通觀全書為貴。」  故書不能讀一半。

 

 

引用

[1] 《最想問孔子老師的101個問題》 [P190]  如果出版社/王鈞林等‧著

[2] 《論語新解》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669316&aid=1005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