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放下古怪是何等自在
2013/03/15 22:09:45瀏覽2329|回應23|推薦232

  

 

  

一日,高峰原妙禪師入定得知自身不久將歸寂,於是集合全寺出家眾五百餘人隨機開示:「眾弟子!今日師父鄭重宣佈,中午十二時正,我將離世!各位對佛法尚有不解之處,趕快發問。」

 

臺下眾弟子,鴉雀無聲,大家認為師父看起來身體健康,氣色紅潤飽滿,走路箭步如飛,怎會突然宣佈要歸寂?

 

時間一分一秒溜過,始終無人發問。

 

接近中午,高峰禪師潔身沐浴後,盤坐於殿,呼喚弟子鳴鐘擊鼓:「諸位同參暨弟子們!等我把話說完,即刻入涅,諸位對一代如來聖教有何疑問?」

 

弟子們面面相覷仍不敢相信,師父看起來無絲毫衰弱的病徵,講話氣勢如鐘,怎麼就要離開塵世?此時,一位弟子起座合掌問訊:「師父!對如來聖教,我們毫無疑惑,倒是師父身體如此健壯,說要入滅,這令我等大惑不解!」

 

高峰面不改色問道:「生死豈能兒戲?佛法不主張顯神通,而我一輩子也未曾為你們顯過神通,為了證實給各位明白,佛法修證,終可開悟證果,在此不得已情況下,就讓我顯現一些雕蟲小技的神通吧!」

 

接著再問弟子:「世間的死有幾種型態?」

 

弟子回答:「有火災,水災,橫臥,病死,刀傷,獸咬,蠱毒所害,坐死,睡死,站立而死,吊死,就死亡姿態,站著自然死是很殊勝了。」

 

高峰禪師雖然肉身尚健在,但其心已解脫生死之束縛,他向大眾說道:「我就來一項別開生面各位從未見識過的死法,倒立死吧!請大弟子拾起地上的小石子向空中拋擲,在石子尚未落地前,吾當下入涅,與世永別!」

 

高峰大弟子恭敬尊辦,隨即撿起一顆石頭,往空中一拋,此時禪師躍身翻空,下墬速度比石頭還快,雙手按地頭朝下,垂直倒立,剎那間呼吸即刻停止便與世長辭!

 

高峰禪師雖入寂,但身體仍然筆直不倒,維持兩天兩夜,眾弟子用手推不動,抬不起,身體猶如千斤萬鼎垂立於地。

 

弟子一旁哀請:「請師父慈悲,不要捉弄我們了,這樣叫我們如何火葬?」高峰禪師依然不動,有人想到請禪師一位出家的妹妹過來,因為禪師平常最聽這位妹妹的話。

 

不久,妹妹匆促趕來:「哥哥!你生古怪,死也古怪,放下你的古怪,是何等自在!」禪師聞言,應聲倒下,身體平躺,躺後突然睜眼說話:「妹子啊!我這樣死不對嗎?既然這樣死不對,就讓我重新再死一次吧!」禪師坐定即滅,享壽五十八,共死兩次,弟子無不哀思。

 

本篇高峰禪師自在寂滅的公案,說明人人都有佛性,只要依正法修行,都能開悟成就,修行即是「解脫煩惱」和「自主生死」。古代修行開悟證果的聖僧非常多,他們以無比的毅力忍人所不能忍之苦,百煉成鋼,以此磨練自我修行的心志,如此才能讓道心堅固。高峰禪師從小吃了很多苦,被痛打責罵是常有的事,這都是在考驗他的忍辱工夫,如果以為打痛肉身就退了道心,一生恐怕也開不了悟。

 

任何人都無法決定自己可以活到幾歲,可以活多久,除了自殺提早結束生命要輪迴再受七世自殺業報之苦果,自殺不能一了百了,輪迴路更苦,人唯一可以決定的是生命的寬度與品質,可以決定讓生命過得快樂與否,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生命的特質,唯有認真修行,才能參透人生的真諦與無常。不染五欲六塵,身心自達清淨,開悟證果自能求得當下的解脫自在。像高峰禪師想死就死,想活就活,生死大事,可以選擇死的方式,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證得果位的修行者而言,身心早已解脫,生死輪迴自然無法束縛他的自性清淨。

 

高峰禪師祖藉江蘇吳江,俗姓徐,母周氏,十五歲從嘉禾密印寺出家,二十二歲依斷橋妙倫禪師請益,後斷橋禪師認為他的法緣在臨濟,請他去找臨濟宗雪巖祖欽禪師,後成為其法嗣。開悟後至獅子巖石洞中修行,此處拔地千仞,崖石林立,禪師取洞名為「死關」。石洞非常高,要進入洞室,必須借助高梯,他將侍者打發走,一般人找不到他,即便是他的弟子也難得見他一面。元世祖丁亥元年,雪巖禪師遷住仰山,交給高峰得法之信物竹篦和拂子,要他出來教化眾生,高峰才肯出來拈香說法。而後弟子發動信眾,在他隱居處附近,創建「師子禪院」。高峰禪師是一位守律清嚴,誨人和易,道譽甚高的聖僧,人稱「高峰古佛」。

 

 

當時他在洞裡安靜修行,不澡身,不薙髮,日中一食,以野果為生,人問高峰:「為什麼連頭髮也不梳理?」答:「我心一點煩惱都沒有,要梳理什麼?」問:「為什麼不洗澡?」答:「我心早就清淨,洗什麼澡?」問:「為什麼沒有換洗衣物?」答:「我有道德慈悲莊嚴的法衣,要什麼換洗衣服?」問:「你連個伴侶朋友都無,不會寂寞嗎?」答:「山河大地,花草樹木,日月星辰都是我的朋友,豈會寂寞?」禪師一個人生活在清淨無欲之中,一樣可以找到自心的快樂,其恬淡不畏苦的修行生活對一位開悟者而言,何只灑脫自在!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法國藝術家Christian Jequel,1935年生,是一個藝術天才,他的創作所表現的是一種對大自然及生態學的尊重,在他的畫作中所呈現的主題大多是海景、捕魚、收成、馬匹、芳香的田園及薰衣草花田(lavenders botanicals )、 煙囪等,一種充滿永恒豐收的喜樂。他認為大地是滋養人類的母親,他以現代主義忠實和諧的把大地美景展現出來。他用的不是畫筆,而是一把把「畫刀」,有「刀畫家」之稱,他善用畫刀作畫,將概括的色塊描繪出一幅幅田園風光,用色鮮豔明亮,整幅畫看起來生動立體,Jequel精彩的繪畫創作,帶來更多元的藝術境界!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576860912&aid=7392487
 引用者清單(1)  
2013/03/21 15:18 【beanbean 的網誌】 放下古怪是何等自在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沐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放下古怪是何等自在
2013/03/16 14:12

午安:親愛的水羚

謝謝妳這麼棒的分享

看完故事很有感觸呢

人惟一可以決定的是生命的寬度與品質

可以決定使生命過得快樂與否

 

水 羚(1576860912) 於 2013-03-24 01:20 回覆:

Dear 沐雲菩薩您好  阿彌陀佛  
謝謝您來訪指教

沐雲歌唱得極好

對事理看法更是有條不紊

祝您闔家如意  福祉安祥

 

水 羚 祝福

 

 


How R 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2013/03/16 11:34
 憨山德清禪師將生死去來之疑,冰釋之後,作了一首偈:「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這是憨山德清禪師的開悟偈,表達他對生命現象的體認,並且呈現他自己的悟境。
  
  人往往貪生怕死,對生命有無限的貪戀,對死亡有說不出的恐懼,但生與死豈由人自己做得了主!對於死亡的恐懼、害怕、擔心,都沒有用。愈是不想死,可能死得更快;愈是不怕死,不一定就非死不可。開悟的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平等心看待生死,把有生就有死當做自然現象。憨山禪師開悟後,引用幾個比喻來形容他所體驗到的生與死。
  
  他說,生死的現象有如晝夜的關係,有白天就一定有晚上,所以,既然有生就一定會死;即使討厭黑夜畏懼死亡也是徒然,要來的一定會來。生死又像水流,永遠流動不歇,絕不在一點上停留;人的生命由出生至死亡,當然也不能有片刻停滯。水向下流是正常,由生到死也是正常。花開花謝也是自然界的必然現象,花既然不可能永遠開而不謝,人也不可能永遠生存不死。
  
  這些都是非常容易懂得的道理,而且是亙古不變、到處相同的道理。生死平常如自然現象,就如人的鼻孔都是朝下長的,永遠不變,到處相同。因此,若以平常心看生死,生死是平常事,就不必貪生畏死,也不必厭生求死。能夠生存的時候當然要求生,必須要死的時候就迎接死亡吧!
  
  平常人之所以沒有安全感,怕疾病、怕災難、怕死亡,都是因為未能洞察生死現象的自然律則。如果能夠深入體會德清禪師的這兩句話,臨到生死關頭時,就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也能夠處之泰然了。
水 羚(1576860912) 於 2013-03-24 01:30 回覆:

Dear How RU菩薩您好  阿彌陀佛  
謝謝您來訪指教

唯有開悟對生死才不會害怕

憨山禪師是一位了不起的聖僧

祝您闔家安康  佛光普照

 

水 羚 祝福

 

 


How R U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王龍舒國學傳
2013/03/16 11:13

宋王日休,龍舒人,端靜簡潔,博極經史,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 吾其為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拜,夜分乃寢,作淨土文勸世,將卒,三日前,遍別親識,有不復相見之語, 至期, 讀書罷,如常禮念,忽厲聲稱阿彌陀佛,唱言佛來迎我, 屹然立化 ,如植木矣,邦人有夢, 二青衣引公西行者, 自是家家供事云, 讚曰, 龍舒勸修西方, 最為激切懇到, 非徒言之, 亦允蹈之, 至於臨終之際, 殊勝奇特,照耀千古, 嗚呼, 豈非淨土聖賢, 人廛垂手者耶.

水 羚(1576860912) 於 2013-03-24 01:42 回覆:

Dear How RU菩薩您好  阿彌陀佛  
六祖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修行如果把握此一要義,用功實修就能到達究竟處

 

 

水 羚 祝福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