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03 01:56:27瀏覽1591|回應5|推薦135 | |
佛陀時代,一日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有位比丘向佛請示:「什麼因緣讓如來讚歎布施的殊勝功德,請世尊慈悲為我等開示。」 佛陀說:「在無量世時,有一波羅奈國王名「梵豫」,他用心將國家治理得非常好,境內百姓生活富裕安樂,象、馬、牛、羊六畜興旺。一日,國內有個占卜星象家稟告國王,火星出現,大地乾旱二十年,農作物歉收,人民將飢餓而亡。梵豫王聽了非常擔憂,想著如何救百姓,於是請算師計算倉庫存糧與全國百姓人數,算師結算出可分得榖糧數,全國人民生活勉強可供給六年,連國王也只分得二升,屆時餓死的百姓會非常多。 當乾旱持續一段時間,有一百姓晉見梵豫王,告訴國王他沒有分到糧食,命在旦夕,希望國王能憐憫他。梵豫王認為他是一國之王,如果連一個百姓的生命都無法救度,自己一點飢渴都不能忍受,未來無量世中,將如何幫眾生化解更多飢渴寒熱之苦?於是便將自己僅存一半的稻穀分給人民。 由於梵豫王悲憫之心,撼動了天宮,天帝釋提桓因以為是祂的壽命將盡,以致有此變動。觀察因緣,發現是梵豫王為了救百姓饑荒,其誠心感召天宮震動。天帝為了試探梵豫王的善心,化作一位瘦弱不堪的老人,手拄拐杖到皇宮向國王乞討。梵豫王思索他這般身體,不管布施與否,都將一死,寧願以布施來利益眾生,死而無憾,就將僅剩的一升穀糧布施給老人。 釋提桓因得到穀糧後,問梵豫王:「你這般難捨能捨,是為了求得釋梵天、轉輪王的果報,還是世俗的榮華享樂?」梵豫王回答他並不是為了來世能獲得這些果報而布施,只希望能救拔處於飢渴寒熱中的眾生證得正覺。 於是釋提桓因變回原貌,並交代梵豫王下令百姓整治田地,七日後將會降雨解旱。梵豫王聽了非常高興,立刻昭告全國百姓們努力整治田地。七日後果然降下甘露大雨,一切作物都長得欣欣向榮,人民生活漸漸豐裕安樂。 佛陀告訴在場的比丘們:「當時的梵豫王就是我,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常讚歎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眾比丘聽聞佛陀教誨,心生法喜,依教奉行。《百緣經》 本篇佛典說明讚歎布施的果報不可限量。布施是成佛必經之路,六度波羅蜜*1中,最能直接利益眾生的就是布施,以布施為第一,佛陀告訴眾生,健康、財富、智慧都是果報,想得到善果,一定要先修善因,有因必有果,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人生在世要能警覺天災人禍世事無常,佛說生命在呼吸間,說明時間的寶貴,不知把握短暫的生命積極修福,真是浪費生命,懂得這個道理,就能讓生命發亮,就叫真實利益。 富裕貧窮,富從何處來?佛陀說所獲之財,都是前世施善所得,佈施在所有大乘佛法中,是修行最重要的一項。一些人不太理解布施的真正涵義,以為捐點錢或慈善團體,這樣的理解是狹隘的布施。所謂布施指日常生活中,心念所想都能利益人的事,才是真布施。 梵豫王身為國王,面臨國家將鬧饑荒之際,為了百姓生活將僅剩的一點穀糧布施出去,這種能捨為民的心感動了天帝,有捨就有得,給予才會流通,給予才會進來。我執心重的人,深怕自己東西丟了,念念為的是自己,即使修一切善法,也只是增長執著而已,將福報佈施給眾生,福報就能更增盛,最後都會無窮盡的回到自己身上。 眾生因貪念無法消除,所以一身是病,轉變念頭,就是菩薩。菩薩是覺,凡夫是迷,迷者樣樣為自己,覺者處處能利益人。智者懂得捨己為人,捨棄自我利益,去成就別人,讓自己生命獲得轉化,想法轉變,命運就會跟著轉,生命通貫,任何事都能迎刃而解暢通,如此就能提昇生命的高度,進而開拓生命的廣度,能捨的心,連煩惱生死都能捨,就能夠恢復本來清淨的自性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六度波羅蜜:波羅蜜(Pāramitā)為梵文,意指「究竟、到彼岸」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萬行是修煉成佛的重要途徑,又稱「六波羅蜜」,以布施為第一,六度即六種功德,如能貫徹完成,便能證得菩提,每種功德均能去除特定的業障。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