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12 22:14:12瀏覽1760|回應4|推薦107 | |
佛陀時代,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值夏安居期間,比丘們欲遊行他國。於是頻婆娑羅王與諸群臣出城,遙望世尊,內心不斷祈禱,希望能得到佛陀及比丘僧慈悲到皇宮接受供養,此時世尊遙知國王意深渴仰之心,但世尊認為還有一個因緣比先接受國王供養來的重要。
當比丘僧漸次遊行到摩竭提國時,剛好群鳥中有隻鸚鵡子王,遠遠就看到佛陀前來,便趕緊飛騰虛空,逆道奉迎。鸚鵡子王也希望世尊及比丘僧慈憐能到林中接受一宿說法之請。佛陀知鳥心意當下許可,鸚鵡子王非常高興的飛回林中要群鳥前來奉迎。
這時佛陀與諸比丘來到林中,眾等排好座具於樹下坐禪思惟,鸚鵡子王見佛陀與比丘們寂然宴坐,喜悅的通宵飛翔,遶佛及眾比丘不停。
群鸚為了要保護佛陀及諸比丘的安全而四向環視,不見有任何獅子、虎狼禽獸及盜賊出現擾亂。翌日清晨,世尊請鸚鵡子王在前引導,到王舍城告訴頻婆娑羅王,祂與諸比丘已快進城,希望大王能設諸餚膳相迎。頻婆娑羅王聽聞傳話後,非常歡喜立即敕令設膳,並執持幢幡香花伎樂,與諸群臣夾道奉迎。
到了半夜,鸚鵡子王便命終生忉利天,忽然長大,如八歲兒,私自作念:「我究竟造什麼福,生此天子」。於是他尋自觀察,明白此殊勝的因緣是由於牠當鸚鵡時請佛一宿說法才得以往生至此。鸚鵡子王認為牠應當報世尊恩,於是頂戴天冠,著諸瓔珞莊嚴其身,齊持香花供養佛,並列坐到佛陀身旁,佛陀即為其說四諦法*1。鸚鵡子王聽完法心開意解,得須陀洹果,遶佛三匝後還歸天上。
第二天晨朝,比丘請示佛陀,昨夜所見的光明,是否釋梵天王前來所致?佛陀告訴弟子:「是鸚鵡子王,由於牠生前請佛及僧到林樹間住一宿,命終生天,特地來供養佛,你們見到的光明就是鸚鵡子王。」
此時弟子們再請示佛陀:「如今的天子以前究竟宿造何業,墮生鸚鵡,又復修什麼福德,能夠聞法獲果?」世尊慈悲說:「大眾仔細聽,我現在為你們分別解說。在賢劫中,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迦葉』。當時有一長者,受持五戒,由於粗心而毀犯一戒,所以下生鸚鵡。因為還有四戒完備,今得值遇佛聞法得道。佛陀告訴諸比丘,欲知今生的鸚鵡子王,就是前世的長者。」在場的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說法,歡喜奉行。《百緣經諸天來下供養品》
本篇佛典說明供養及持戒的重要。頻婆娑羅王第一次見到佛陀時被祂威容德行的莊嚴外表所感動,為何年少的佛陀棄國出家,捨去世間最高貴的王位,身穿壞色袈裟,終日過著乞食的生活,叫人難以理解。佛陀告訴國王眾生因五欲之賊奪其功德法財,就像幻化般迷惑人的眼睛,它是虛偽不實的東西,是求真理一個最大的障礙;然而沉溺在其中的人並不覺得可怕,只有智慧之人,才懂得避開它。從此頻婆娑羅王對佛陀非常景仰,時常聽聞佛陀開示,在佛法上更是一個大護持。
除了國王懂得護持佛陀殊勝的果報,連動物也知道供佛的福德。鸚鵡子王見到佛陀前來,趕緊飛騰虛空奉迎,請佛林中說法,由於生前供佛的妙善因緣,很快的便命終生天。
長者由於粗心而犯戒便墮落為鸚鵡,因尚有四戒完備,才得以遇佛聞法。吾等學習前人種種因緣果報的故事,讓自己在行事上宜更加謹慎。「戒」是止惡的法規,如一國所制定的法律,國家沒有律法,社會就會紊亂,學校沒有校規,學生就會隨便。然而法規對於守法之人,再多的制定都是多餘,因為他不會去觸犯,反而有一種保護作用,隨時都會覺得安心。對於不善之人,就會想辦法去破壞,以達到他不被約束而能作惡的目的,因此戒是修行學佛的根本。
《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想啟發智慧,必須修定,修定,要有成就,則須持戒。眾生的心在無始劫來有許多無明的煩惱,是以要經常反省檢討,覺察到煩惱就要去除,去除的根本就是讓自心時時保持正定、正念。人生在世無論名利,權位,財富,都是無所得,沒有一樣是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麼人生在世究竟是要追求什麼?就是要修行持戒,人生只有修行才是屬於自己所能得到的東西,才是無上的菩提。戒律可以發展自我的德行,把身體裡所有不清淨的種子全部清除,讓自心變得清淨無染。因此,唯有自我約束與修持,才能將內在的佛性顯現出來,而這就是來自於修行守戒中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四諦又名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種真理。依其順序,應先因後果,稱「集苦道滅」,今先果後因說「苦集滅道」,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一種善巧方便。起緣佛於菩提樹下成道至鹿野苑,為五比丘始說此法,是為佛轉法輪之初。「諦」是真實不虛、真理之意。指出世間一切法,都逃不出『因果』二字,是聖者所悟的真理,眾生依此四種真諦修行,就能斷除煩惱,成就聖道,依此修行,即能超凡入聖。
2.本圖片引用自網路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