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彌勒菩薩行大慈(二)
2008/10/30 09:22:04瀏覽1021|回應0|推薦11

     

                           

 

兜率天譯為「兜史陀天」是「滿足天」之意,兜率天為欲界六天的第四層。彌勒菩薩現於兜率天的兜率內院中說法,此天分為「內院」與「外院」,內院是彌勒菩薩教化的淨土天,外院是一般行十善者所生的凡夫天。然而這個「院」字,不是我們家的庭院或電影院,彌勒國土的「院」是廣大無邊無際,莊嚴不可勝覽。

 

有文章指出彌勒菩薩是因貪圖安逸,才會比釋迦牟尼佛晚成佛。其實這是彌勒示現的眾生相之一。佛說八萬四千法,我們只讀一法就論全法,是無法將佛所說的經典連貫,應該透過思考來貫通佛意,諸佛菩薩的世界不是我等眾生小智所能理解,如果彌勒菩薩貪圖享樂,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還要授記祂為佛的接班人?當時佛弟子都不解,而當時的佛弟子亦是示現我們眾生的疑問來問佛,要知道我們現在所看的一切經典,都是佛菩薩與弟子們在「演」給我們看的。所有問題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許多都已是證得阿羅漢果位者,不會不知道此中因緣。

 

我們要瞭解彌勒菩薩所示現的精神究竟是什麼?祂所示現,在艱難困苦中,行菩薩道的精神是要懂得去利他,再於利他行為中來完成自利的慈心。表面看他好像遊戲人間,其實是隨眾修行,看眾生百態。

 

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彌勒菩薩的兜率天為什麼要分「內」、「外」?這是有很深與很大的涵義,這代表彌勒菩薩於「外」的表現是在享受,實際而言其「內」則是行菩薩慈悲的境界,一切無著,而是法身清淨。因此彌勒菩薩的國土,往生者依在世修行之果德而進住到「內院」或「外院」。在「外院」的眾生修行到清淨無垢之果德即能轉到慈悲菩薩境界的「內院」。內與外於法本無分別,門之一端為「內」,另端為「外」,打開心門,內外即相通。

 

因此,彌勒菩薩於外示現的正是我們凡夫相,人都貪圖享樂,不知上進。於內示現的即是菩薩相,慈悲精進與圓滿,要知道所有諸佛菩薩都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彌勒菩薩所示現的是眾生貪圖安逸,而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是勇猛精進,兩相對照下,一個已成佛,一個還在後補。明明白白告訴我等眾生,貪圖安逸的後果是什麼,因此我等當勤精進努力不懈怠才是。

 

但是除了精進之外,釋迦牟尼佛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裡,跟弟子說,「彌勒發意先我前四十二劫,大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佛陀告訴眾弟子,雖然彌勒菩薩比祂早發意四十二劫修行,但是為什麼祂還能比彌勒超越九劫成佛?這是因為祂以十事*1成正覺。釋迦牟尼佛告訴弟子祂過去世行菩薩道,即懂得布施,一切皆可捨的緣故,因此早成佛道。在這裡佛陀又加強告訴眾生欲成佛的祕訣,就是多行善,釋迦牟尼佛連頭目手足、國土王位都能捨棄,世間一切皆虛幻,有什麼不能拋,不能捨?

 

彌勒菩薩說,佛教我專修唯心識定,觀想三界唯心所造,萬法唯識所變。我就專心來修這個禪定,認為如果攀緣的一念心不起,就不再向外求得,因此得到正定。從此我對於世間所有名利心,都已完全停止,而得以佛授記。直到然燈佛出世,我才得以成就無上妙圓的唯心識定,乃至盡虛空諸佛國土,清淨無穢都是由我識心所變化出來的。

 

在《圓覺經》中提到彌勒菩薩請示佛陀生死根本問題,佛陀就慈悲的告訴彌勒:「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佛陀告訴彌勒,其實就是告訴我等眾生。你應該知道,所有一切的眾生,不能得到大解脫,都是因為貪欲的緣故。假如能夠斷除貪愛與瞋恨愚癡,內心達到無分別的境界,自然就能成佛了。

  

__________________

       

(*1)十事是指:一、所有無所愛惜。二、妻婦。三、兒子。四、頭目。 五、手足。六、國土。七、珍寶財物。八、髓腦。九、血肉。十、不惜身命。

 復有十事:一、以法立於誡德。二、常行忍辱。三、常行精進。四、常一其心。 五、常行智慧度於無極。六、不捨一切。七、已得忍心等於一切。八、不習空。九、得空法忍。十、得無想之法。(十事又十事就是二十事,釋迦牟尼佛告訴弟子祂成佛的方法。)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576860912&aid=233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