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媽祖宮的籤詩
2006/03/03 13:27:58瀏覽6858|回應6|推薦24

    每座廟,都有個籤筒。我們宜蘭媽祖宮裡,有兩個暗金色的銅鑄大籤筒,筒中插滿一大把竹籤。

每一枝閃著油亮的竹籤,都可以到籤櫃裡去兌出一首籤詩──或人世的悲喜、或天象的旱澇、或土地的饒瘠、或事業的順逆、或情愛的甘苦、或行旅的吉凶,甚或是五穀的豐歉、家畜的盛衰等。

將近一百八十年周而復始的輪替,籤詩所預卜的悲歡離合,有時竟也有戲文一般的傳奇,有時則充滿著人們認命後的感人親切。竹籤上的手澤,一層滋潤一層,終於被摸得油亮亮的,繼續傳遞下去。

多數的人,喜歡找廟祝解析;我一向高興自己揣度,因為那是一首一首存放在許多歲月裡的秘密,有些只許媽祖和自己知曉,怎好讓第三者去窺探?

第一首

廟的額頭上,懸掛有一塊褪了顏色的木刻匾,上面雕著:「敕建昭應宮」五個正楷字;不過,我們宜蘭人都說是「媽祖宮」。

祖父這麼叫,父親也是這麼叫。

有一天,我帶兒子去看布袋戲,他回家只對他姐姐說,到過一座很大又很老、又很舊的廟。我忍不住的告訴他,那是媽祖宮。

第二首

媽祖宮的草地,不在地面上,而在橘紅色的屋瓦上,與飛簷翹翅比高。

因為路是柏油馬路,地是水泥地,或紅磚鋪成的天井,此外就是鋼筋水泥的房子。青草沒地方站腳,種子們只好飛向天空,然後集合在屋瓦的罅隙,快快樂樂的成長。

燒給媽祖的香,青草們分享;人們的禱告,它們竊聽;但藍天和陽光,竟由它們獨吞。在從前,青草連雨水都不漏,近些年來,總算分一些給檜木的椽和梁。

第三首

媽祖宮的龍柱,與眾不同。傳說是唐山的石頭由唐山師傅的刀鑿雕成的。灰沈沈的岩石本色,比著一些著有五彩的蟠龍,更為懾人萬分。一百多年的歲月,使牠失去了些許刀痕鑿印,卻消磨不了牠的奕奕神采,總是那麼升騰欲飛的姿態,彷彿受到一種催喚。

龍柱不是一般的龍柱,石獅也不是一般的石獅。簡明的刀法,雖無盛世紛繁的光景,倒有承平的古拙和喜樂。孩子們騎在牠身上,故事書堆在牠腳下,旅行袋掛在牠頸脖上。

每回我走過牠身旁,總不自禁的伸手去撫摸,霎時掌心裡便隱約感受到牠的呼吸,那來自古老年月的一種深沈的起伏。尤其在躁悶的炎夏午後,立即有一股特有的清涼傳注我全身,令我心地很快獲得澄明。

第四首

簷下及門扇兩側,雕鏤得很精緻的透空圖案,大多已呈木材本色,稍微偏灰。在部分凹檔內角處,殘留有紫金黛綠的漆痕。這些層層疊疊的木雕架構,像那讓人讀起來喘不過氣,卻又愛不釋手的詩詞歌賦。我想,如果那些顏色不褪的話,一定富麗堂皇,一定紛繁美艷;但有時也想,當真那般,看來可能只有一派炫耀印象,而無如今的沈穩,甚至不見典雅了。

一時倒真不知道應當選擇哪一樣,才是最稱心、最得體。擔心的是,若將它再補上漆繪,可能就像上了年紀的人,不一定個個都適合穿花衣裳的,偏偏最近已有一些士紳官員在動這種腦筋。

在門檻外,漫畫書的攤子擺在北側門口的台階上,修鞋老人把一些用具讓石獅子看管,獎券攤則豎在南邊龍柱下。有一個賣香菇粥的,是個裝有輪子的推車,要到天色都暗了以後,才會推到廟門口。他們已經成了媽祖多年的老友。

跨進門檻,算命山人只留下一張蒼老的木頭桌子,擺在門神的膝下。桌子正上方橫梁上,懸垂一根鐵絲,緊繫著一塊上書「命卜相士林玉山寓此」的木板,而長久以來,他似乎一直都不在這個「寓」了。

第五首

過廟門往裡走,要隔一個天井才是媽祖坐著的正殿。看廟的人,坐在神殿旁邊的櫃台裡面,忙著賣香、賣餅乾、賣蜜餞、賣野山柚仔茶。

鋪著紅磚地的天井,面積不大,倒足以濾去不少外來的市聲。據說以前常有麻雀落到天井來暢懷的聊天,但這已是人們遺忘的往事。

天井兩側,各有走廊通往正殿。這兩道走廊,偏北的一向是年輕人的天地,有蹲著的,有乾脆坐在地板上的,或用拖鞋墊在屁股下坐著的,全都手不釋卷的盯著漫畫書,陪媽祖度過暑假及寒假;而南側走廊,大多是一些老人,他們坐在長條板凳上,守著廟裡特有的寂靜及肅穆,一包香菸、幾聲咳嗽、一陣瞌睡,便是他們的早晨、午後,和黃昏。

兩側廊簷下,成串的塑膠燈籠,紅辣辣的,像極了本就天真出色的村姑,突然心血來潮的去塗抹一臉胭脂,連看著的人都覺得尷尬。

第六首

很多廟口至少會有一棵長著鬍子的榕樹,或其他會結果的大樹,而媽祖宮沒有,它只有電線桿和水銀燈。

很多廟口都會有一片大大的廣場,讓戲班子演戲,讓信徒跳過炭火堆,而媽祖宮沒有,它只有一塊連接著兩邊商店騎樓的紅磚地,用來停放幾輛腳踏車和擺兩個小攤子,再跨出去一步,便是人車擁擠的大街。

沒有花樹,自然沒有春夏秋冬。不過媽祖似乎可以以人車來往,去度量歲月;以鑼鼓、鞭炮、香火,去辨別季節。

以廟門為界,陽曆的市街,與陰曆的廟中天井,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等量齊觀,並行不悖的。

連客運班車的司機在內,經過廟口照樣噴著黑煙,照樣大力的撳響啦叭。也許,他們認為媽祖老了,已經耳不聰、目不明,只要防著交通警察就行了。

所幸,門神雖不管噪音,也不管空氣汙染,一入門檻,倒還能管住一番清明。

在廟的左邊,與店鋪民家尚有一條通人小巷隔著,從外牆仍舊可以瞧見那種寺廟才有的大塊石板,及特別的砌法;至於廟的內牆,則處處是刺眼的白磁磚,那顯然是善男信女的熱情,卻有如刻意用明星月曆紙去包裹一本佛經封面般的不相稱。數十年,甚至一兩百年的歲月風貌,因少數人一時興起,便輕易的勾掉一大半。

第七首

二十幾年前,我常在大清早背著書包,到媽祖宮對街的飲食攤吃清粥。後來年齡稍大些,則去吃韭菜炒牛肉,嚐試一點冰啤酒,或吃當歸鴨、四神湯。那時飲食攤棚一個挨一個,上覆鐵皮頂,隔間則是利用竹竿拼湊的。這個攤棚堆,本來是個廟前廣場,所以在油煙紛起的一角,有一座被人搭成住家的戲台。

如今這塊地上,早已建成了宮前大樓,有飯店、咖啡廳、海鮮館。人到底是自認為有遠見的,若廣場與戲台都存留著,中間隔著一條車水馬龍的大街,過馬路時誰也不讓誰,媽祖想看場戲,將是多麼危險呀!

現在廣場和戲台都不見了,夕陽照到對街高高的飯店煙囪上,就消失了,夜色也只掩到咖啡廳的霓虹燈上方。廟瓦上的青草,只知道天晴、天陰,或天雨,媽祖望不到祂的山,也聽不到祂的海了。

第八首

很多有錢或沒有錢的人,來求發財,媽祖牽動一下嘴角,似笑非笑,看來祂像是答應了;很多遭遇不幸的人,來求保佑,媽祖牽動一下嘴角,似笑非笑,看來祂是答應了;很多喜氣洋洋的人,帶著豐盛的牲禮來酬謝,媽祖也是牽動一下嘴角,似笑非笑,看來祂是收受了。煩愁的人,來訴心曲;犯錯的人,來求寬恕。媽祖無一不屏息聽其傾吐。

太陽照進天井裡,月亮照進天井裡,媽祖依然端坐在神殿的寶座上,多少年以不變應萬變的神情,在在明示著──太陽仍是人間的太陽,月亮仍是人間的月亮。

煙濛濛的神殿裡,只有燭火的紅芯,卜突卜突的閃著紅光。另外兩座寶塔似的千佛平安燈,則宛如從郊外遠望著鬧區裡的兩幢大樓,有密密麻麻的窗子,每個窗口都亮著一盞溫暖的燈光。香爐上,炷香所冒著的青煙,由一室氤氳襯托著,裊裊直上屋梁,再順著屋頂的兩個斜面漫開。

這時刻,每一張面孔都是好看的,或許縱使有一肚子委屈愁苦,或一心潑辣凶悍,於今也因飽含企望的眼神,而使面容改觀。

對人生的信任,往往會徒勞無功,一時竟也少有人去計較,一如孩童要不到好吃的,哭幾聲便算了,即使哭得久些,根本早就忘了為什麼哭了。

第九首

媽祖宮,似乎比任何宜蘭人的記憶,都要蒼老!

媽祖宮,似乎比任何宜蘭人的記憶,都要孤寂!

在那門口的石階上,曾經坐過吹著橫笛的,曾經坐過拉扯著殼仔弦的,曾經站過大嗓門的說書人,也曾經站過口口聲聲為你做牛做馬的候選人。

走過老年人,走過中年人,走過少年與孩童。有時,門板上的門神,一夜未曾閉眼,看管著的,竟是一個袒胸凸肚的醉漢。

不管是相識或陌生,不管是歡樂或悲愁,不管是凡俗或傳奇,不管是存在或虛無,坐在媽祖宮的台階上,坐在許多歲月、許多人坐過、站過、走過的台階上,是很容易渾然忘我的,再也不用去辨別天上或人間,神明或鬼怪了。

也許,神的天地本來就應當廣闊無際的,否則如何容得下人們所傾吐的慾望與哀怨?但燭火的光影,炷香的氣息,杯筊觸地的聲響,洩漏的何止是不安分,還洩漏了人世間的無知、無助、和辛酸。

 ──原載1983年9月7日《聯合副刊》,2006年3月《九彎十八拐》轉載,2008年4月選入文建會《閱讀文學地景:散文卷》。並收錄於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的吳敏顯散文集《與河對話》

 【後記】 國家級古蹟宜蘭市昭應宮,正殿主祀媽祖,因此宜蘭人都稱為媽祖宮。媽祖宮最早興建於清朝嘉慶十三年(一八○八),原先和各地的媽祖廟一樣,面向海洋,到了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改建時,從對街搬到現址並轉向朝西,面對台灣雪山山脈,成為全國少見「面山不面海」的媽祖廟。

一座近兩百年的名剎,當然還有很多與媽祖有關的故事傳聞。一九八三年九月七日,我在《聯合報副刊》登載了一篇〈媽祖宮的籤詩〉,對媽祖宮歷經一百多年歲月做一番省思,另外還登了三張照片。其中,有個鏡頭是一個稚齡孩童坐在青斗石雕刻的石獅旁邊。  

據宜蘭市皮膚科醫師李界元轉述,〈媽祖宮的籤詩〉刊出後不久,有一名女性患者看到李醫師玻璃墊下壓著一張我的名片,即告訴李醫師說:「這位吳先生在聯副刊登的文章,救了我好友一條性命。」    

故事說,一名家住媽祖宮附近的女子,嫁到台北市後夫妻感情不睦,這名女子先把孩子送回娘家請媽媽照顧,自己計畫跳河自盡。未料,當天早晨在淡水河一座水門外徘徊企圖尋死時,突然有一張兩天前的舊報紙飛落腳下,被她的腳攔住,她順手一撥,正是刊登〈媽祖宮的籤詩〉那張《聯合副刊》。想尋短的女子看到副刊文章上的大標題寫著「媽祖宮」三個大字,立刻想到會不會是娘家附近的媽祖宮。

她蹲下來多瞧一眼,看見文章裡寫的正是她小時候天天都去玩耍的宜蘭市媽祖宮,接著又看到文章末尾還登著兒子坐在石獅旁邊的照片,頓時熱淚盈眶,大哭一場後回心轉意,趕回宜蘭和孩子團聚。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m330&aid=193711

 回應文章

喜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懷念
2008/11/22 11:27

好懷念的日子

小時候這兒也是我的童年之一

不知道為何

童年的日子可以如此長

我喜歡獨自走在旁邊的小巷

陽光似有若無的傾下

-------


焦糖美人兒
看了很有感覺
2008/03/22 16:54
網路無國界,我看了這麼文章,在遙遠的台中覺得很感動
格主細膩的觀察,讓我的眼界開了另一扇窗,也看到有別於其他網站的媽祖廟介紹
由於工作的關係,下個月我必須前往媽祖廟採訪古蹟及鄰近小吃
大部份人都推薦魷魚,不過格主似乎不喜歡
可以拜託你推薦一些廟旁的民俗或道地小吃嗎?
如果方便的話,請email給我 b22330@hotmail.com感恩再感恩

吳敏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照片我還不會貼
2006/04/26 18:11
我的電腦只能算是我的中文打字機,有很多功能我都不懂。照片我還不會貼,另一方面,自己經常忙不過來,否則像西雙版納等,都拍有不少照片。

我看我還是堅持素面相見吧!對不起鄉親了!

吳敏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比較挑剔
2006/04/26 18:06
紅糟魷魚時賣時不賣,通常白天更少擺攤,主要是我一直覺得太油太鹹不好吃,尤其他那香菇粥連肉絲的腥味都還在;過去在宜蘭醫院前賣的蔴糬米糕,已經往東移。有幾年我採訪宜蘭醫院新聞時,天天看那阿公做生意,幾次看到他一面收取銅板鈔票、一面繼續捏米糕,就不敢買了。

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就容易從記憶中剔除。

常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精彩好文章
2006/03/18 20:45

是神蹟

是巧合

攏令人感動.......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媽祖顯靈
2006/03/03 16:30
    像滾棉花糖般,媽祖宮的故事一點一點的裹覆起來,最後變成一支豐富神聖的巨大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