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揭開中國農村改革序幕的農民:嚴宏昌
2009/03/05 21:43:54瀏覽650|回應0|推薦1

何謂【一大二公】?

毛澤東對人民公社的個人看法,為人民公社化定下了基本思路:“人民公社的特點:一曰大,二曰公”。剛開始叫大公社。“一大二公”是人民公社的經濟特點。“一大”即並小社為大社,一鄉一社,甚至幾鄉一社。“二公”就是越公越好,消滅一切私有。根據毛澤東對人民公社的解析,人民公社有兩大特點:一是「政社合一」,二是「一大二公」

大,人多(幾千戶,一萬戶,幾萬戶),地多,綜合經營,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大,人多勢眾,辦不到的事情就可以辦到;大,好管,好納入計劃。

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會主義,把資本主義殘余(比如自留地、自養牲口),都可以逐步搞掉。房屋、雞鴨、房前房後的小樹,目前還是自己的,將來也要公有。人民公社興辦公共食堂、托兒所、縫紉組,全體勞動婦女都可以得到解放。

何謂【包產到戶、分田單幹】?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198211,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包乾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隨著承包制的推行,個人付出與收入挂勾,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揭開中國農村改革序幕的農民:嚴宏昌  (者:葛懷宇)

197811月的一個深夜,在一間破草房裏,嚴宏昌帶著十幾個農民,神情緊張地在一張字據上按下手印,把村裏的田地分給各農戶。就是他的這一舉動,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序幕。30年過去了,記者來到當年包產到戶的發祥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採訪了嚴宏昌一家。

  21口人的"大鍋飯"

“附近人家都說我爸最先打破大鍋飯,帶頭搞分田到戶,但是我們家這麼多年卻一直都在吃大鍋飯。我兄弟姐妹5個都成家了,加上自己的孩子,我們家每天吃飯都要兩桌。”

嚴宏昌的大兒子嚴余山自豪地說,有一個人不和諧,就不可能吃這麼多年的大鍋飯。嚴宏昌30年前因為帶領小崗村民分田單幹而聞名,小崗村農戶兒女長大成家後通常都會分家。嚴宏昌家卻與此慣例相反。每當全家人聚在一起,每頓飯女主人都要準備兩大桌,僅大米就要用掉十余斤。嚴宏昌夫婦上有老母,下有5個小家庭,一家4代人,總共21口,是小崗唯一生活在一起的超大型家庭。

在眾人眼中,嚴宏昌是個敢想敢幹的倔老頭,直到今天他還固執地堅持自己"工業致富"的夢想,希望有一天把小崗發展得像城鎮一樣。他大兒子嚴余山為實踐父親的夢想在外闖蕩多年。2005年,嚴余山帶著妻兒回到小崗,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工商業致富的接力棒。他打算在小崗村投資1600萬辦廠,為此,他每天都開著轎車去縣裏、地區跑項目。現在,嚴家除了小兒子嚴德景一個人在外求學闖蕩之外,所有家庭成員都已經匯聚到嚴宏昌的麾下。現在嚴家的第二代,已經形成了農工商學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這讓嚴宏昌感到分外自豪。在嚴宏昌看來,21口人吃"大鍋飯"體現的是一個謀求發展的創業型家庭的模式。

  從要飯到包工頭

在嚴家人的集體記憶裏,餓肚子佔去了30年前故事的大部分篇幅。1969年,上高一的嚴宏昌像往常一樣回家帶糧食,結果發現父母和弟妹們已經不在家中。“鄰居說,父親已經帶著孩子到滁縣那邊要飯去了,家裏實在沒吃的了。最後,我就坐在門前的石頭埂上哭了。”第二天嚴宏昌也不得不跟著村裏人外出要飯,從此告別了校園。

這種要飯的生活持續到了七十年代。嚴宏昌在村子裏讀書最多,他開始思考,是什麼造成了全村人窮困潦倒?他認識到,“大鍋飯”是餓肚子的根源。當時農村實行的還是二十多年一成不變的人民公社制度,一個村的農民一起出工,一起收工,一起吃飯。因為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農民們生產積極性低,農業效率低下。這種現象在小崗村尤其突出,部分村幹部利用職權搭便車,社員則普遍消極怠工,村裏年年收不上糧食,只得去討飯。

1973年,嚴宏昌開始外出闖蕩,從修鐵路抬土方開始,拉起了一支建築隊伍,沿著鐵路建設住房、橋梁等等,成為風陽小有名氣的“包工頭”。1976年,嚴宏昌拉起了一支數百人的建築隊伍,工程已經多得幹不完。此時的嚴宏昌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粹的農民了。他肯鑽研,向工程技術人員學習,還買來工程書籍自學。最多的時候,他一個月往家裏帶回200塊錢,是當時國家普通工作人員月收入的10多倍,成為村裏公認的富裕戶。

1978年,嚴宏昌又被當作能人"請回"了小崗村。他清晰地記得,六十多歲的老社員關廷柱在自己當選隊長後對自己說的一番話。"宏昌啊,我們小崗就看你這一下子了。哪怕你就給我們一天弄兩頓菜稀飯,叫我們不要飯我們就滿意了。我想喝一碗洋面漿子,想了十年我都沒喝上嘴啊。" 由於生產上不去,多年來,小崗生產隊長像走馬燈似地年年換。不過,讓嚴宏昌感到高興的是,村民們對他當隊長充滿了期待。

  “分田到戶"”一舉實現溫飽

1978年前,小崗村被外人稱作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意思就是不長糧食。就在嚴宏昌當上村長的1978年,鳳陽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幾乎顆粒無收,農民們更大規模地外出討飯。嚴宏昌自己不太懂農業生產,但他從父輩了解到,建國初期,小崗農民的生產一度幹得很好,一年能收十幾萬斤糧食,還有餘糧交給國家。他還注意到農民在自留地上的生產積極性很高,一畝自留地上種出的糧食,勝過生產隊二十畝地。他最後下定決心,要分田單幹。

嚴宏昌盤算著趕快把地給分了,“生產隊沒有牛,因此要儘早開始搞冬耕,過了年再分,怕來不及。”19781124晚,這一重大土地會議在小崗村最西頭的嚴立華家舉行。18戶村民的當家人一個一個地溜達著來到嚴立華家。當嚴宏昌宣佈想把土地全部分到各家各戶的時候,大家積極性很高,嚴宏昌就拿出隨身帶的鋼筆,寫下字據,條件是每戶必須完成每年上繳的公糧。因為分田到戶在當時是很冒險的行為,大家連後事都想好了。“大家七嘴八舌,還加了一句:如果幹部坐牢被殺頭也甘心,社員們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至18歲。”

       嚴宏昌連夜將耕地和牲畜、農具按人頭分到各戶,小崗村的"大鍋飯"被徹底打破。第二年秋天小崗獲得了十幾年來的首次大豐收,一舉解決了溫飽問題,糧食自己吃不完,還第一次交了公糧。在當時的省政府領導的支援下,小崗村的大包乾經驗很快在安徽全省推廣。此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國農村改革迅速鋪開,給中國農村帶來了舉世矚目的變化。 

P.S:這篇報導節錄 在陳桂棣、春桃合著的「中國農民調查」有更生動 詳實的描述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71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