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謊言台灣(2) ----遠見
2018/07/11 08:15:00瀏覽164|回應0|推薦0

/ 彭杏珠 2018.6

目的2〉政治操作

除商業目的外,還有政治動機的假新聞。根據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林照真帶研究生調查發現,年金改革議題是近來最大宗的政治假新聞。光從年改會的「重要輿情回應」專區,就能找到數十則澄清稿。

2016623日,年改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後,網路就陸續流傳各種年改假新聞。201689月間,一則來自大陸的農場文,指稱蔡英文擁有日本國籍,日名為「恰佳英子」,應比照李慶安辭立委之前例,宣告蔡英文當選無效。

20174月,反年改的臉書社團貼出「公務員竟不如遊民」的文章,講述台北市政府給龍山寺單身遊民每月18000元低收入戶補助,有配偶者每月給31000元……,軍公教待遇居然不如遊民。帶給台北市政府很大困擾,還特別發新聞稿闢謠。

尤其,蔡英文總統上台後,兩岸關係緊張,學界也開始關注大陸是否會製造假新聞以影響政局。今年316日,數家媒體不約而同報導大陸《環球時報》曝光的一段台灣漁船向大陸求救的影片,漁業署調查發現影片前年就出現過,去年也在網路盛傳,但根本沒有接獲漁船求援通知。

再來,就是意圖影響選情的假新聞。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堪稱是網路假新聞最氾濫的一次。今年底,台灣將迎來地方縣市長、縣市議員等的「九合一」選舉,學界都將此視為觀察重點。近來假新聞為何變成重大議題?主因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當選,事後證明假新聞扮演關鍵角色。讓人驚呼民主竟然可以被操弄。 而助長美國大選假新聞到處流竄的,正是社群平台。不管是臉書、LINEGoogleYouTube或台灣本土的批踢踢(PTT),一開始成立都是為了讓大眾有平等發言的舞台。趨勢科技資深威脅研究員費尤多.雅洛奇金(Fyodor Yarochkin)說,工具本身並無對錯,端看使用的人,「就像槍不會殺人,是人讓槍殺人。」

不過,由於臉書等社群平台已證明可被操弄後,各國政府也不得不要求平台要負起責任。

2018123日,臉書代表對外承認,美國大選期間,有俄羅斯用戶製造八萬則假新聞,觸及1.26億個美國人。「有國家用我們的平台發起網路戰爭,試圖分裂社會,是很可惡的事,是我們難以預料的威脅,我們當時應該做的更好。」然而,全球對社群平台的依賴卻愈來愈深。據德國漢堡大學作傳媒研究的Hans-Bredow-Institut學院調查指出,1835歲民眾中,有一半透過網路看新聞。年輕一代有13直接從臉書看新聞。

台灣更是LINE的高度使用區,滲透率達82.6%(1900萬用戶),每月臉書活躍用戶1800萬。

「透過這些社群平台,只要按個鍵分享,就像病毒般傳染,一傳十、十傳百難以控制,」台北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黃銘輝說,這也正是網路假新聞可怕之處。台大經濟系副教授樊家忠分析,在網路上製造假新聞成本非常低,瀏覽者要核實的成本卻很高,「臉書等社群媒體已成為假新聞的樂土。

個人成見、同溫層效應 不實消息氾濫成災

樊家忠指出,假新聞會猖獗,是人們對假新聞有偏好,這樣的偏好來自於偏見。例如希拉蕊的支持者對川普不利的假新聞接受度非常高,川普的支持者則剛好相反。另外,社群媒體「同溫層」現象明顯,各社群平台會聚集同樣偏好的人,分享同性質消息,以支持既有見解或互相取暖,也較難接受不同意見。國外研究發現同溫層的人對假新聞接受度比較高。

個人成見與同溫層效應,讓假新聞的傳輸速度超乎想像。今年3月初,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在《科學》期刊發表報告,Twitter上假新聞的散播速度比真相快六倍,觸及人數更多。棘手的是,多數人無法分辨真偽。2016年底,美國網路媒體《BuzzFeed》針對大選做網路調查發現,3000名受訪者裡有看過或聽過假新聞的人中,75%相信這些新聞「非常正確」或「多少是正確的」。

尤其,在言論自由保護傘下,隨意爆料的人躲在平台幕後,無法可管,讓被假新聞攻擊者感到束手無策。現在還有來自「聊天機器人」(Social Bots)的假新聞,讓追查工作更為困難。近日來,國會立委不斷呼籲要立法加以管理。立委黃偉哲說,濫用言論自由,如破壞社會秩序,還是要接受制裁,「否則以後是不是可以隨便說戲院失火了、機場有炸彈都沒關係了。」

破壞人與人的信任 讓社會失序

更令學者擔憂的是,目前台灣已是假新聞的沃土。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說,台灣有政黨對立、階級對立(勞資、貧富差距)、價值對立(同婚、年改議題),還有國家認同的差異這些都是假新聞的溫床。「我最擔心的是,假新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社會失序,」他眉頭深鎖。

由於假新聞議題迅速崛起,2016年底,英國《牛津大辭典》公布該年度代表字為post-truth(後真相)。不少人也擔心在「後真相」時代,人類是否將永遠與假新聞為伍。

面對此全新的議題,目前各國仍無有效遏止的措施,包括台灣在內。林照真呼籲,「假新聞不會結束,我們的研究才剛開始,希望民眾能跟研究者一起努力。」

《遠見》彙整各方意見,建議台灣可朝立法(數位通傳法)、鼓勵公民團體投入事實查核、從小培養孩子的媒體識讀能力,進行媒體改革以善盡查證責任等方向努力。萬事起頭難。黃銘輝說,對抗假新聞,我們一定要從陣痛中學習,可能需要痛好多次,但一定會慢慢成長進步。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1315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