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寧頭戰場海岸 何時將無影無蹤?!》~金門采風之十
2015/12/07 10:00:49瀏覽951|回應0|推薦7

今年11月中旬我去了一趟金門,特別拜訪了金寧鄉北山村的古寧頭社區;多數人到金門的行程中,「北山洋樓」「北山播音站」「古寧頭戰史館」「雙鯉濕地」等,幾乎是必走的動線,在這條動線上深深感受巍峨小島的金門歷經的嚴酷摧殘。(相關故事請閱《金門的況味 戰爭與和平http://blog.udn.com/selin7777/16861239》)

11月15這天,從尚義往古寧頭途中,看見很多健行的人群,到了古寧頭國小,才發現那是內政部移民署系統舉辦的【移民節I幸福 逗陣健走趣】活動,透過健走讓移民認識新家園,又可以增進健康,這種安排頗有意義。然而,在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之餘,社區鄉親懸在心上的,是古寧頭沙灘嚴重流失的問題。

從古寧頭國小通往北山播音站途中,道路兩旁的高粱穗已經成熟,農民正駕駛農機採收高粱;播音站前方的斷崖下,便是1949年10月底國共的重要戰場。我們從播音站北側小徑走到斷崖邊,循著有人以沙包堆疊的簡易階梯走向沙灘,沒有想到這個階梯的最低一層,卻是深深陷落在沙灘的碉堡的屋頂;而在它的北邊不遠處,有一座碉堡懸在崖邊,岌岌可危!

離北山斷崖這裏往南不遠的海邊,有南北山出海口,這裏也是旅遊動線上前往觀賞「石蚵田」、解說“鱟“生態的地點。這回,古寧頭社區的鄉親帶我們仔細觀察當地的地景特色─貓公石的形成歷程,以及海岸線退縮的狀況。所謂的「貓公石」,是長得像蜂窩狀的岩石,它原本是含有豐富鐵質的半膠結紅土層,經過海水的侵蝕,土層中鉀、鈉等比較容易溶於水的物質被帶走了;土層中鐵、鋁等比較難溶的部份,則跟沙礫膠結成硬殼,形成了紅色或褐色的岩塊,它們將金門島北側的海岸,佈局出令人驚艷的地景。

假若從金門的地質史來看,它是二億年前在燕山、喜馬拉雅山等一系列的造山運動中,

於中國南嶺褶皺帶的東緣應運而生的;金門基塊岩盤花崗片麻岩的年齡,接近一億四千萬年左右。後來沉積覆蓋的紅土台地礫層,大約是一千三百萬年前所形成的;地表的最上層則是近兩百萬年來的現代沖基層,這些土壤層的特性就是沙層厚,保水保肥力都差;表土薄、酸性重、腐植質少,都不宜農作,只能種植耐旱的雜糧如高梁、玉米、花生和番薯等。簡單地說,我們所看見的北山斷崖一帶這些會形成貓公石的地層,其實都不是堅硬的岩盤。

走一趟南北山出海口,看見原本設置在地面、佈上尖銳玻璃的防禦設施,隨著海崖崩塌而陷落,轉了九十度朝向大海;我看著留有玻璃碎片的岩層,推測不久之後,它也會變成貓公石,連同玻璃碎片被浪潮慢慢打碎,在這裏、或帶往遠方,開始沉積,再度寫出另一段生命旅程。

站在北山播音站的紅土斷崖邊,遠眺海峽對岸的福建,古寧頭鄉親指著海上浮動的船隻,說那就是對岸違法抽海砂的船;它們大量抽取海沙,被認為是造成海岸線退縮的重大因素之一。

不管是自然的變遷,或是人為的影響,當我們從古寧頭戰史館中的【崖下俘虜】畫作,見識到當年古寧頭寬闊的沙灘之後,來到這個重要歷史事件的地理舞臺,實在很難泰然處之。湧上心頭的是:以目前的流失速率,還有多少時光?北山播音站就將沉入海底,當年為古寧頭戰爭而捐軀、被埋在地底的眾多屍骨,也將被浪潮捲動,消失得無影無蹤!

*參考資料:《金門海岸地景資源》 著者:林英生 吳啟騰 金門縣政府發行

完成於 2015.11.30 播出日2015.12.02

( 在地生活高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3796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