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荖濃溪畔雲南18怪 學習保育呵護水源》系列之二
2015/11/30 15:27:36瀏覽1009|回應0|推薦6

來到荖濃溪畔超過半個世紀的滇緬鄉親,有許多已經凋零,他們的第二代已然成為村子裡的骨幹,青壯代深深理解保存多元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更清楚必須透過學習和經營方能克其功。出生成長在荖濃溪畔的他們,對於這條河孕育的生命故事、河畔的景物變遷,有深刻的記憶,所以很期待參與水資源保育社區的行列。

負責執行水利署保育組委託的【水資源保育社區計畫】的是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專案負責人是溫仲良先生;仲良先生是美濃子弟,他說小時候唯有在考試成績優良時,爸爸才會帶他來信國社區吃牛肉麵;他的印象中,大大的麵碗公裡甚麼都有:甘蔗和許多不知名的植物,甚至連香蕉皮都有,感覺很奇怪,但是吃過之後回味無窮;長大之後才懂得,這些鄉親都是很會運用香料烹煮料理的族群。我在社區裡看見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食材如魚木、西印度醋栗、波羅蜜、、,他們都悉心照顧,所以都長得很好;而野外好幾種我小時候吃過的野果野菜如毛西番蓮、野生番茄、龍葵(閩南語“黑仔子菜”)成熟的果實、、、,,他們也都曾採食;彼此交換起這些生活的經驗,就覺得很親切很熟悉,深深懷念那些野果野菜的好滋味!

在台灣進入工業社會之後,各地陸續大興土木、砂石量需求日益增高,這裏的鄉親發現,除了挖河砂,居然連一些農田也被挖成坑洞,有些坑洞被地下水或雨水注成池塘;從村落周邊延伸到隔壁鄉鎮,這樣的坑洞一口接一口,最靠近社區的那口面積高達五甲三分,所以被他們稱為「五甲三」。就在砂石業興起的年代開始,村子裡飛揚著漫天塵沙;後來,聽說有一些坑洞被埋進垃圾,讓飲用地下水的他們,心頭開始蒙上陰影,直到幾年前有了自來水設施之後,才放心一些!

定遠、信國、精忠、成功這四個社區所在的地方,位處荖濃溪流出山谷、進入屏東平原的起頭,可稱之為「扇頂」。從《台灣的地下水》(註)一書指出,屏東平原的含水層,是沖積扇群與高屏溪所沖積而成的;這些沖積扇群都在潮州斷層的西側,由北而南陸續是荖濃扇、隘寮扇、林邊扇及力力扇,由東向西呈現扇狀地形。另外從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屏東平原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報告》指出,深度250公尺以上的地層,沉積年代為晚更新世至今;地層的組成東北側是巨厚的礫石層,西南側是礫、砂、泥互層,沉積速率非常快,250公尺深度大約是2~3萬年前的堆積。而在地下水位變化方面,這一帶有個吉洋觀測井,1960年的時候,地下水位約50公尺,到了1999年水位降至40公尺,每年降約25公分。

面對所處的南台灣雨量豐枯比例之懸殊,高屏溪流域肩負重要的水資源供給之角色,這四個社區的意見領袖跟美濃農村田野學會遂一起探討,共同思考和規劃教學行動方案,舉凡:打造綠色廊道來為聚落隔離揚塵、社區經理人才及水資源保育社區規畫師培訓、河灘地抑制揚塵人工濕地打造、有害廢棄物社區自主檢驗調查、通報建置及培訓、遏止砂石坑洞偷倒廢棄物社區巡守計畫、、等林林總總,其中,最具創意的是準備將「砂石坑洞的形成歷程及周邊伏流水環境,規劃設置為環境解說教育的場所」,而這個構想,跟屏東縣環保局構思【將環境議題現場建置為環境教育場所】的理想不謀而合。

十一月初的時候,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在信國社區安排了一場水資源保育課題的討論會,大概有二十多位社區居民來參加,屏東科技大學長期研究台灣水資源(特別是地下水)課題的丁澈士教授、水利署保育組林錦全正工程司也都前往,我則受邀先作一場經驗分享。鄉親們在會中提出在地的觀察和面臨的水質疑慮,也對政府部門委託民間團體來這麼偏遠、所見皆是「石崗田」的社區,促成他們學習和行動的作法,深表欽佩與感謝。

有一位出生在美濃、青少年時期即隨著基督教會前往信國社區服務的女士告訴我,早年外界用閩南話稱這裏是「黑人仔」,客家人則稱這裡為「蟻公胞」,對他們實在非常不了解。她很希望有學習的機會,特別是跟鄰居們一起學習,因為家離荖濃溪那麼近,可以了解高屏地區溪流、平原的前世今生,是一種幸福。聽說這裏的滇緬第一代對話中,曾提到逃難菜“芭蕉”,不知道躲藏在芭蕉葉鞘裡的水,可曾也提供他們救命水?

在擁有如此特殊歷史背景和地理座落的四個村落進行這個專案,帶來很特別的挑戰和內涵。期望未來他們可以協助打造「五甲三」成為慢行走讀的好地方,可以分享如何保育荖濃扇頂水資源,更可以告訴我們:他們的長輩,在身處叢林的艱難歲月中,如何取得珍貴的水?

註一:《台灣的地下水》 陳文福著 遠足文化出版

完成於 2015.11.22 播出日2015.11.25

( 在地生活高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37248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