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念與願心
2009/01/29 08:56:37瀏覽531|回應1|推薦21

假日。來到 Lesson 98. 勉力提醒自己每整點勿忘騰出五分鐘修練,但真的不容易。不過重點在於培養自己,俾能隨時隨地想起,甚至變成日常「習性」(habitus),直攻入平日的下意識中,因而並不感自責。暗忖,自發心修練以來,漸漸開悟許多。僥倖初期正逢暑假,較得「閒」情,但開學回復生活常態,才真足以檢證個人認真誠意的程度。Well, 一切猶未可知,起碼就目前言自忖確有值得欣喜的進益。為此,由衷感謝J。哎,自從童年接觸基督信仰以來,雖然常有機會唱「J 是我恩友」,但那兒歌,何嘗有過體會?真正的體會,老實說,是認真看待 ACIM 之後。而深深體會 J 是恩友,則該說是修練 Workbook 以來吧?他的叮嚀漸漸記省,且常盤旋腦際。

這一課,不妨就先關注其詞彙所表達的語意吧。

I will accept my part in God’s plan for salvation.
我願接納我在上主救贖計劃中的角色。

接納 (accept)?意思是我是個收受者 (receiver)。既然收受,便表示有授者 (the giver) 及所受(the "what", the received)。我無須操心那個角色 (“part”) 是啥…反正總是有的。雖然該弄清楚哪個角色是「我」的 (“my”part),但「必有角色」這個前提,則無須我煩惱。既有之,必然不會讓「我」沒裝備或沒稟賦……因而,此言強調的只是「願心」,重點在 “will”。

吾乃不為此身所羈的「靈」(spirit)。若然,則應以超然心態介入特殊性的時空。作個今世的過客,不自羈於任何時空限定的生命想像,便表示不受「誘惑」。

昨晚與老伴同赴城市舞台觀果陀劇場的 Othello(《針鋒相對》)。暑假期間讀 Kenneth Wapnick 那幾冊莎劇小書,有機會以 ACIM 的識照重新理解莎翁四大悲劇。剛好電郵中傳來果陀劇場的新作,遂興觀賞之念,早早便訂好了票。金士傑的 Iago 和李立群的 Othello 均有可觀。因著 Wapnick,特別留意 Desdimona 的角色。純真清白、一無罪咎,純粹的 loving,死前仍平靜地說,是自己讓自己死的,毫不責怪 Othello。

Orson Wells 飾演的 Othello(1952)

圖片來源:http://parallax-view.org/2014/04/30/orson-welles-othello

感謝 Wapnick。年輕時即廣讀莎劇,尤愛莎翁商籟詩。當時只是欣賞古典文學經典的文采兼十六世紀的英文古韻,今則得其靈性深意……。哎,讀 Wapnick,不論是他正經八板的學術著作例如 Gnosticism,或小品如這些莎劇新詮,都不禁贊歎這人真是個儒雅之士!讀著流露於他字裡行間的優雅音韻與文思,深能體會 St. Augustine 初聆 Ambrosia 證道時的心情。本來嚒!在沒法不言宣示現的人間,文與道本就該相融無礙。

Lesson 98 對「清白無咎」(the guiltless) 有特別的描繪:…無懼、心安且認得心安,歇息於平靜的肯定中 (...no fear, safe and recognizing safety, rest in quiet certainty.)。於是繼之宣告:I will 便是 will 站在 the guiltless 所站之處,同享其確定感,並以接納,增益此確定感(Share their certainty and increase it by accepting it…)。

不禁思及 Desdemona 竟不免蒙冤不白而死,卻無恨,仍說發怒的 Othello 模樣可愛。…正如 Wapnick 所欲指陳,不妨視 Desdemona 為觀念的示現。透過 Desdemona,吾人「看」到的是生命的澄澈純淨與磊落坦蕩,享有不受妄念牽絆誘惑的自由;「看」到今世生命本身如何無須留戀,如何僅當作是愛、信任、寬恕的機緣即可。用心用情的 Desdemona 雖介入特殊時空,卻不自羈於任何時空限定的生命想像,不受任何狀況的「誘惑」而耽於負面情緒。雖遭不測卻仍保清明澄澈的心。…

雖有此一想,仍不免私心為 Desdemona 抱憾……其實是為設身處地的可能而憾……。寸心自知,寬恕為我,仍是漫長迢遙的功課。

Lesson 98 中第四段更進一步點明,此一「立場」(stand),是超越時空的,其力道甚至可召喚時空相隔的心靈,連 unborn 都受感召 (While those as yet unborn will hear the call we heard, and answer it when they have come to make their choice again.) 此中果真有奧義呵!而此一奧義,為我當然並不陌生,畢竟從小便聽聞「諸聖相通功」之理。華人習慣說的「祖宗庇佑」,雖執著於生理血緣,仍不失其超越的精神意義。不過此際,份外神悟於觀念、理念、信念、願念的生命意涵。

ACIM 確有其關於生命的神話。不過它卻說(somewhere in Teacher’s Manual),Christ 非象徵 (Christ is not symbol)!猶記初聞此言,頓然一凜,只覺得氣勢何等磅礡而思維何其淵深!也的確,一旦「形諸」象徵符號,便已落入「言」詮,難保不窄化僵化。在 ACIM 的識照中,生命既非物質性而屬精神層次,怎可能受羈於仍屬有形的言詮表徵?

唔,Christ 非象徵。在沒法不言宣示現的人間,文與道固然該相融無礙,但再美妙的言詮,仍難載道於萬一…

( 心情隨筆心靈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ding&aid=2599796

 回應文章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 =
2009/02/03 10:53
堅持是非常難做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