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工作者與系統分析-人之卷(Part1)
2011/11/14 23:28:00瀏覽341|回應0|推薦0
(慢慢寫哩 有稍微整理一下) 

4.人之卷

人就是一切。這個世界因人而存在,為了人而存在,人是賦予意義的必要關鍵。通達人情,你凡事想要怎樣都可以辦到,昧於人情,你的道理就算經過再嚴謹的證明,也不會有任何屁用。想要轉動這個世界,要用雙手,而不是用嘴。

4.1.人是行動力的鑰匙(沒有行動,使命目標只是良好意圖,人的發揮決定效率)

 〔目標限制之外,人可以創造與改變〕

 目標與意圖是天,環境限制則是地,明白了這些,紙上談兵的作業可以說是完成了。不去行動,使命目標最多也只是良好的意圖而已,對環境限制的掌握也了不起是一堆沒有產生作用的資源而已。要行動,要去實踐,才有意義。擁有行動力的,永遠只有人。機器最多只是代行人的意志,邏輯證明來證明去的也不會產生任何的改變,如果沒有實際執行的決心與行動力,所謂的思考分析的知識工作活動,也不過就是沒事找事做,裝裝表面功夫而已。

 目標因人而有意義。組織的使命目標是為了人存在的,雖然每個人的影響力大小不同,但只有「人」才是主角。追求目標的,是人,目標不會自己追求目標。而資源與限制,也必須和人建立連結,才有重要性。是的,凡事都有限制,都有侷限,這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我們就是活在這樣自然形成的環境之下,很可能是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欲進無路,想退無門,就是卡著呢?現實永遠是沉重的枷鎖,也有許許多多彷彿宿命一般的門檻,就是橫在面前,爬不過去的樣子。只是樣子而已。環境的限制,往往也是我們想像出來,只要認真的活,一心一意,把我們的意志都放在實踐理想上頭,人往往能創造奇蹟,改變現實。

 也不用說得那麼熱血啦。但是各位可以想想,在諸多的不可能之中,總有一些小小的毫末是我們確實可以辦到的吧?我們可能無法以一己之力創造世界大同,但我們總有能力建造一個屬於幾個人的小小桃花源。只要多一點合作與體諒,多一點積極與努力,小事一件件做到了,慢慢的也就有成大事的基礎了。一群凡事得過且過的人,其間埋葬的可能性是無窮的,若是都能積極的把事情做得更好,化學效應的加成之下,能創造出甚麼樣的成就,其實是很難想像的。就這麼想好了,我覺得這件工作的報酬與前景不值得我付出更多心力,盡可能的偷懶最符合我的利益。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太無聊,就找件小事來給它認真一下,把事情做好,我也有一種自我滿足,然後,這樣認真一下,似乎也沒有什麼損失吧?腦袋都不轉和筋骨沒在動都是一樣會生鏽的,為了被迫不得不做而動腦也是動,為了讓自己覺得有趣有成就感也是動,人其實是可以自己選擇要抱什麼態度的。只有盡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做出最大的創造,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特別是在知識工作領域上頭。而且,與前面地之卷提到的,事物的關聯建立越多,就會變得越加高度複雜,而難以管理,人的用心與努力,卻是剛好在一個相反的狀態,一群用心積極的而合作的人,能創造出來的價值也是遠遠超過他們每個人單打獨鬥的成果,那個程度,是一樣的不成比例的。

 好,那在知識工作領域上,這個世界似乎永遠都缺乏人才。但是怎樣能算得上人才?鄉愿一點的領導者,就對每個人手都會說很將才啊,但他本身或許就算不得上一號人物了,只是機運好,才能有點成就的。在每個人的眼裡,似乎自己就是人才,自己喜歡的人也算是人才,而自己雖然不喜歡,但符合自己特別喜好的部份價值觀能力的人,也能破例算得上是自己眼中的人才。這種的自己才啊,往往是流於表面感覺的,最後也是大家互相恭維恭維,自我感覺良好一下而已,連自信心只怕都是很虛的。真正的人才,是會積極主動找機會,想方法,去創造與推行出成果來的人。目標一定是放在達到成果,而且還會竭盡所能的去讓目標實現,這樣有高度行動力的人,才能算是有用的人。一般人往往會在許多小事上面淪陷,想這想那的,猶豫不決,遮遮掩掩的,怕曝露弱點,以至於大多數的心力都浪費在這些活動上頭了。只有被具有強大領導與執行能力的人所領導的時候,這種人的潛能才有機會被發揮出來。這就是兵與將的差別所在。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是也。在戰略遊戲裡面,能成為有名有姓的人物,還是只是數字的士兵數其中成員,當然運氣與史家偏好多少有影響,但總的來說也有點這種道理。放一堆兵讓他們自己領導自己,最後只會內亂,什麼事也辦不成。所謂的人才就是要能實在的幹點事的那種人,特別在知識工作領域,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就是想要達到什麼成果的話,很容易就會腐敗成只會做表面工夫的渣了。

 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是要當個人才,還是要當渣,這只是一個念頭,一個態度而已。在一個有靈魂,有堅定意志的人的面前,渣也只能是被操作的素材罷了,人不需擔心要和渣的競爭,要當一個人,只要做好自己就夠了,至於選擇當渣的只是提供練功升級的NPC之流而已。是人是渣與會不會唸書,學歷的高低關聯很有限,那主要是一個態度上的問題。讀歷史,有些晚節不保的名將,其實就是後來在心態上變成了渣,不再是個能行動的人的緣故。

 嗯,需要再解釋一下,那個自己才與組織渣的道理一下了。人都是為他人工作的,即使是老闆也不例外,當老闆這件事,也是在為他的員工工作,工作的成果,一定是以整體的角度來衡量的。如果一個人很積極而很厲害的挖牆腳圖利自己(想想黑心的老闆呀),他如果真的很夠力,那他將會毀滅這個組織。就組織的角度來看,這種的人才,其實是最具傳染性的渣。很快的,大家就會比拼誰挖得快,很快組織就會爛到不能動了。在這些渣的眼中,只有最厲害的渣才是號人物。但從外部的觀點來看,這不就是一堆人在搞內亂,什麼事都做不成的樣子嗎?知識工作對於成果的衡量方式彈性特別大,如果沒有自律的態度,不能以整體利益為考量,不把利人利己當做事的習慣的話,就算積極主動,也很容易陷入成渣的魔化狀態之中。不要小看渣,這裡面有很多聰明才智之士,只是一部份廢柴化了,另一部分則是魔化了。魔化的渣在得不到成就之後,也會進入廢柴化的狀態。組織的渣,比比皆是,其實當中臥虎藏龍呢!

 那好了,在知識工作領域,為什麼現在人才是最缺乏的?人和渣明明就是不同層次的兩種生物啊,凡是人似乎都應該會想當個人,而不想成為渣吧?這其實是因緣巧合吧,因為這也是自然規則所決定的,也是自然的現象。但是,要當人還是當渣,當然是由自己決定的。有興趣就繼續往下看吧。

 〔自我,大我,超我,無我的不同可能性〕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自我認知與自我肯定象徵性角色。可能是從小崇拜的對象等等,就是覺得能成為那樣的人該有多好的那種模仿對象,構成了我們的自我認知與判斷是非的基本價值觀。聽到自己最尊敬的偶像被人羞辱了,會衝動的想去揍人,這也是人之常情。而偶像的形象破滅,如被徹底擊垮或是大大的丟臉,對他的絕對認同者的打擊也會非常大,動搖這些人的自信。不管怎麼樣,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自我,當這個自我受到外在的鼓勵時,個人得到的滿足感甚至高於肉體上的愉悅。與其說這個自我是每個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或許說,這個自我認知才是這個人本身,或許會更貼切。

 人的成長,就是自我的養成之路。我們逐步的吸收各種元素,成為我們自我的一部分,豐富我們的靈魂。於是我們開始產生自我認同,累積自信心。除了現在的我是如何之外,我們還會有一個我應該要成為的形象。雖然對現在的自我不滿意,但應該要成為那樣的一個人才對!有時候人會把這個自我期許轉嫁給別人,如望子女成龍成鳳的父母,或是為了所憧憬與追隨的人犧牲奉獻的普羅大眾等等。自我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用不著去背那個什麼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幾個層次什麼的,只要問問自己內心的想法,我們的自我是什麼,其實自己都是清楚的。

 那來個命題吧。人是自私而理性的動物。這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假設。這個自我也應該是自私的,為自己著想而努力著的,是吧?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對的。人生這檔事,不過也就是必定會到來的死亡前的掙扎求生過程而已,既然是為了求得生存,要確保自我的存在的意義,人一定是為了自己著想。如果每個人都無視生死,那只要一直往走,總是會走到海裡面溺死的,人類也就不會存續,這個自我什麼的也就毫無意義。追求更好的生活,想把事情做得更好,這當然也是自利的動機在驅動的。經濟學的理論只錯了一點,那就是,這個自利是無法以理論或數學公式分析證明的。什麼是一個人的最高利益?符合他內心價值觀的那個自我的最大利益,才是這個人的最大利益。這種利益無法單純用金錢衡量,而且也沒有恆常不變規則存在。人的價值觀常常就只是一個流行,在一波流行中養成的價值觀,可能就成為那一個人抱一輩子的主要價值觀了。流行會改變,不確定因素也很大,過去被認為天經地義之事,現在可能是犯罪,而現在常見不過的習慣,幾個世紀前或許是罪大惡極。人的理性自利,是建立在價值觀之上的。當經濟學家和社會大眾的價值認知差異太大的時候,經濟學家製造的理論就沒有任何效果可言,這不正是刻舟求劍?

 所以說,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人的理性自利這件事,會比較容易看清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其實每個人都只是在盡力的求生存而已。追求的是什麼,就是他想要的,他認同的那些事物。至於哪個人認同哪些事物對象,就不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價值判斷來決定的了,我們只能觀察了解,只能疏導引誘,但決定權不是在外人身上。只有自己能決定自己要認同什麼,要追求什麼。追求物質的享受,追求名聲,追求成就感,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追求。而每個人也就是在為他所追求的目標在努力求生存罷了。如果一個人追求正直的美德與良好的聲望,那貪婪的物質欲望就不是他的目標了。或許現在經濟學的原罪就在於,把大量聰明的學生教導成理性而貪婪而不覺不好意思的理性物質化的動物吧,有一個外表看起來高尚的學術理論在支持自己的自利行為,並且把貪婪與損社會以利己當成是一種個人的成就,形成了風氣,那就會產生了一群具有那種價值觀的人出來了。

 追求自我認同當然無所謂對錯。但是抱持著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因此產生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卻存在著效率的問題。不是我想把你的錢全部賺走,我就會擁有你的錢那麼簡單。當每個人都只想靠著詭計來算計別人,借此獲得好處,那麼,到後來每個人都得被迫花費更大的力氣在防範他人的算計。於是沒有多餘的力氣,來做更多其他的事了。效率是個大問題。想當明星的太多了,可是如果每個人都當成明星,那明星就不是明星了。每個人都想中樂透,不過如果大家都中樂透,每個人都成為億萬富翁,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嗎?那似乎只會讓錢變得沒用處,人們得被迫找其他交易價值的媒介而已。事理就是存在著無窮的連鎖變化。每個人都在積極的追尋專屬於他的自我實現,但不是只要有志者事必能成的,不如意是常態。追尋自我利益,終將會遇到瓶頸。常見的說法就是囚犯困局。大家互相猜忌與角力,而不得不如此,否則會被生吞活剝的吃掉。成為這樣的人,也只是被環境逼迫不得不如此而已。 整體效率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機會。當兩個人能放下彼此之間的戒備,就能騰出手來對付其他人。當利益一致而團結的人越多,力量也就越大。人與人的個人競爭,會再加上一個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競爭,這麼一層複雜度。團體內部越是團結,團體的力量也就越大,也越能面對其他團體或是個人的競爭。團體的互信與合作產生效率。但這未必然就一定是好事。這樣的團體競爭最好的實例就是韓國。這是個極為好勝的民族,他們重視的就是所謂的國家榮譽,所以無不用心的製造競爭優勢,貿易競爭,創造策略競爭的產業條件等等。愛國主義似乎是值得敬佩的吧?但如果過頭了,對其他人具有侵略性與敵意,並以擴大競爭得來的成果而自視高人一等的時候,這種對象會讓人討厭,甚至產生敵意的。一旦受到聯合抵制,受到普遍的敵視,其產生的損失也是團結產生的效率無法彌補的。一個人如果太好鬥而鋒芒畢露,他只會死得早而已。這也是真理。但是,這種為了更大的利益而犧牲個人的利益,犧牲小我以成就大我的這種精神與文化風氣,對效率而言是有極正面的影響的。換言之,如果一個人堅持自我,而無視大我,這個人對組織而言就像堅硬而不能鑽孔或剖半的葫蘆,難以使用。為了難以割捨眼前的小利,而無法去籌劃取得更大的利益,這也可以算是一種能力上的缺陷。大我,成就大我,其實不是什麼道德口號,這可以說是一種個人的素質,是一種達成目標的必備能力之一。什麼時候要成就大我,什麼時候該堅持自我,這需要良好的平衡。決策的思考分析常常就是在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之間做折衝而已,其實將自我昇華至大我,也只不過是基本決策能力的養成而已。

 但是如前所說,大我依然有其局限。大我與大我之間仍舊存在競爭,而資源有限,自然的規則也有其限制。從效率層面來看,大我還是會面臨到瓶頸。相互廝殺,竭盡全力,真的能帶來美好的世界嗎?很難說。美好的世界,是需要被創造出來的,單調的流血競爭不會帶來幸福。只有創新能帶來創造。但是我們的思考模式,行為模式都被我們的價值體系給框死了,該怎麼做都有絕對的依循在,為了最高競爭效率,該怎麼做,靠經驗,就是那樣做,競爭的態勢就是會在一個局面之後「僵」著了。只要本著競爭的原則,爭到底,爭利益,就很難有意外的創新。而意料之內的創新,只是競爭本質的延伸而已,並不具創造性。要再向上打破僵局,就需要創新,那要怎麼做?靠天縱英才?等一個天才加入自己的陣營?其實突破性的創新,其要點就是要能暫時放下競爭的思維,改以無所謂的中立好奇態度去重新檢視一切的事物。僵在那的一個局,並不是無解,只是眼光已經僵化了,無法從其他角度看到機會而已。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總是可以發現些什麼。像站在客戶的角度看問題而發現了好方法這樣的事情,只怕每年都會被人發現多次,而被一再的寫成書呢!為什麼只能站在一個立場去看待事情?是自信心不足,害怕自我的認知受到挑戰,害怕自我的價值受到質疑吧。這樣的恐懼無疑是一種能力的匱乏。只能站在自我與大我思考,無法超脫到超我境界的人,其實是缺乏思考與創造能力的。但其實這也都只是想想的觀念問題而已吧?除非自信的缺乏到很嚴重的地步,不然思考上的嘗試,成本極低,卻潛藏著無窮的回報,為什麼不試?

 最強的境界當然是無我。這不是老莊玄學,也不是武俠小說的邏輯。這只是事實。超我再怎麼超然,其背後還是有一個基本的自利的意圖在主導。只要是競爭,有法有破,只要能掌握住對方的意圖,就能加以分析化解其招式於無形。拆招的部分當然是胡扯,不過有法有破,這確實是實情。再怎麼超然換位思考,還是有弱點的。只有真正能放下所有利害,才能真正直視事物之本質。超我再超然,依舊為我執所囿,而有其限度。而事物的根本道理往往和我們自身的執念沒有關係。放下執念,困局處處是生機,放下執念,危機處處是轉機,放下執念,發現更多不值得爭執的小事,放下執念,原來早睡早起身體好。雖然最後一句是冷笑話,但是,心靈層次的修養,其實並不違背競爭求生存的原始目的,不違背,只是昇華。真正的強者,不在其外在的名聲成就,而是在他心靈的高度,是吧?

 〔沉淪的本能與成長的期待〕

 人,很有趣的一點是,得意了會驕傲,驕傲了會墮落,會變得懶散與便宜的思考。這會導致失敗,甚至是悲劇。成功因驕傲而搞跨之後,自然就無法繼續得意下去,而成為卑微的人了。但是在那些卑微的人當中,也不時有人因為勤勞與努力,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一天進步一點,累積到一個程度,加上點因緣際會,能創造大成功。盛衰的循環,也是自然定律的一環。到了頂點的,就只能走下坡,而到了谷底的,也不會再更糟了。

 盛極而衰,要居安思維,像這樣八股的論點是沒有意義的。要注意的是,我們是否有觀察自己,到底是在向下沉淪,還是向上提升,還是不上不下?我們真的清楚自己身處在怎樣的狀態下嗎?維持一個向上提升中的趨勢,無疑是得到幸福的必要條件。至於自己現在的狀態是提升還是沉淪,只要靜下心來省思檢討,其實並不難察覺。難只難在,我們會逃避我們不想面對的現實,也就是說,越是狀況不妙,我們越容易拒絕去思考這種問題的重要性,而會讓問題變得更大。這就造就了繼續往下沉淪的空間了。當然可以說,因為還沒到底嘛?但是,每個人運勢的谷底是哪裡,常常大不相同。真的是命運決定的嗎?這部分雖然命運決定的部分不小,但是人能掌握的部分也是不小的。

 如果說到知識工作,那這個人能主導的部分,其實就更大了。從事知識性質的工作,不管是政治法律領域,還是行銷創新,又或是管理的工作,以及各專業領域的專長工作,往往都留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滋養腐敗。因為資訊不對稱以及績效評估的困難,懶惰與自私的本能可以誘惑一個知識工作者成為只會找他雇主麻煩的專家。美國的律師之於美國社會或許就是最佳寫照。腐敗的行為是一種誘惑,因為那是放棄理性的思考與長遠的規劃,而傾向做出殺雞取卵的自殺決策,從眼前的角度來看,這種決定是聰明而逞一時之快的。但是,這種行為如果給未來的前進方向鑄死了往下沉淪的大趨勢,那這樣的決策會是災難性的。

 所以說,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這些不同的利益角度,彼此必須取得平衡,才是最大的利益。所謂好的平衡,就是能讓整體前進的方向是處在一個穩定的成長趨勢上頭,而不好的平衡則是無止盡的下坡路。說真的,只要用心去體會,向上向下,真的是可以感覺得出來的。從自我,到大我,超我,以及無我層次,面對這個問題,可以選擇的選項數目是不同的。絕對的自私會導致絕對的短視。這樣的人只有宿命,沒有可能性。但是仍有不少人的文化價值觀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走上極端,只是失去更多的考慮機會,以及更大的可能性而已。要認真看待自己的自私這檔事。知識工作者可以成為頑強的麻煩,腐壞與拖垮整個組織,也能成為有價值的好資源,對他人很重要,在這其中,高智力不是最關鍵的,態度格局才是重點。一個真正好的人才,會致力於讓他的組織走上欣欣向榮的成長之途,而一個普通的小器量聰明人,只會盡可能的爭取他個人的最大利益,牆如果沒把洞補好,牆角很快就會被這種人給挖空的。

 這好像很道德口號?我們一般都是好人呢?挖牆腳的是少數人吧?其實,所謂的自私,並不常見於肥皂劇中處心積慮用不當手段牟利的壞人身上,更多的是不自覺自然行為。就好比,專案經理的職責應該是要負起專案成敗的責任吧?可是為了自外於專案責任而付出最大量心力的專案經理,又豈是少數?系統分析師的職責應該是要確保需求的品質,需求方與開發方的溝通理解的順暢吧?為了撇清責任而在細節上大下文章的系統需求規格,這種官僚作風,似乎更是主流吧?系統設計與程式設計的工作也是如此。為了搞技術而讓系統平添許多代價高昂的複雜度,這是很常見的行為,而設計文件中,沒有最基本的設計本身是什麼為什麼需要這個設計,還有把這個設計的責任與關聯釐清的,這些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很平常的,倒是一堆自動產生的或是人勉為其難所撰寫的,看了也不會有任何幫助的冗贅官僚式文件元素,那就到處都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道德敗壞到完全不要臉的地步這樣,而是這麼做很符合我們自然的傾向,佔小便宜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趨樂避苦。大多只是無心的本能舉止而已。而搞到最後,這些知識工作到底是做表面工夫給老闆看的,還是真的要追求目標與績效呢?

 其實也沒有這麼矛盾。人這種動物是很有趣的,往往只要一點點小變化,就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只要對追求整體目標的行為做出適當的正向鼓勵,引發的連鎖效應,能嚇人一跳。對於奉承與敷衍的行為如果給予鼓勵,那整個態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的崩壞。源頭常常只在領導者的一念之差,一個小小的行動被解讀錯誤,引發的意外效果甚至有時候會讓人摸不著頭緒。這會很神秘嗎?其實道理說穿了,都是很簡單的。每個人都能發揮影響力,影響他人,雖然力量隨權力與資源有大有小,但都是有力量的。運用得好,力量會成長茁壯,而更加有力,也能給他的環境帶來生機,而用得不好,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與疲勞而已,並對環境產生破壞。大環境在提升時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幸福,大環境在沉淪時很難有人可以活得快樂,這些道理都是簡單易懂的。但是有多少人會認真去想,自己現在到底在幹些什麼呢?

 可以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人都希望進步,都喜歡成長茁壯的感覺。故事裡頭的主角一步步的變強,持續學到更高深的武功,最後成為武林絕代高手,這種老套的武俠劇情,怎麼看還是會覺得過癮吧?只要多一點超我與無我,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當寫劇本的第三人,人生也就是一場戲,何妨設計一些熱血與充滿期待的英雄成長橋段呢?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能做什麼,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想法,只要有想像空間在,就有創造的可能性。就像政治與法律領域,雖然從外人的眼裡怎麼看都是超級腐敗的,但對於那些身在局內的人來說,這何嘗不是另一種谷底?能編出好戲的,就很有機會成為新的英雄吧?腐敗的環境不一定嚴苛,通常只是僵化過頭而已,放開心,放大自己的格局,越腐敗,機會與好選擇就越好找,這還能搏得個創新的美名呢!知識工作領域,只有人的心靈才是一切成敗的關鍵之鑰啊。

4.2.人性與人情

 要讓人動起來,要讓人依照目標方向努力,就得先搞清楚他心裡在想什麼。不瞭解其他人的想法就無法管理與其他人有關聯的事務。

4.2.1.環境決定善惡

 〔善與惡的一種觀點〕

 善與惡,這是個最老調的題材。這裡面包含著太多種的定義與觀點,在不同語言文化中,在抱不同價值觀的人眼裡,對這兩字的解釋都可以完全不一樣。但這兩個字卻一直很重要。是非善惡,這是道德理論的基礎,甚至也是一些組織機構或角色職務所存在的理由。如果對這個觀點辨別如果是如此含混,就很難避免腐敗從中滋長了。那會變成,自己是善,敵人是惡,只有利害,沒有好壞對錯,最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善惡要怎麼分辨,這當然沒有舉世公認的真理存在。但我們可以試著自行定義。這這裡,我對善惡的定義,或說辨別判斷,的標準如下:以期望他人得以成長茁壯而得到幸福為出發點來成就自己的價值,就是善良的,而以打擊他人,壓倒他人的成功為出發點來成就自己的價值,則有惡的本質。這樣的分類方式,善惡不在於結果論,也不在邏輯或利害之中,善惡只在本心的意圖。善會成就更多的善,惡會造就更多的惡,這是本質使然,雖然偶爾會有例外,但最終的走向仍會向本心的目標靠攏。這樣的觀點不在於事實,也不在於公理正義,只是我個人基於效益的觀點的一項設計而已。

 這樣的善惡分類方式,要以客觀的角度來觀察他人仍是不足而混淆,但對自我審視的用途而言,倒已經就夠清楚明確了。我是喜歡當個善人,還是想當個惡人?什麼是善人的心態與行為,什麼是惡人的本性與作為,不是很明白嗎?我喜歡善人當朋友,還是惡人當朋友?我想在別人眼中當個善人,還是惡人?這很簡單,只要弄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就能讓自己在善惡這件事上頭,清楚的掌握自己的心思與行動了。這樣的設計好用嗎?就看使用的人如何使用囉!

 〔競爭本能與善惡的關聯〕

 競爭是人類的重要本能,也是進步的一大動力。但是,說到競爭,似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似乎是個符合」的本質的一種行為,是吧?

 這要看你想怎麼看待,或設計」競爭這個概念了。我是把競爭「設計」成一個中立於善惡的一個概念。未必然符合現實,但也不是不可行。一個竭盡心力為兒女努力的母親,不能算是惡。那麼,不讓兒女的成長環境不如其他人,這樣的競爭意識,應該也不算惡吧?競爭的標的是「勝利」,是為了得到勝利的果實,而讓人能發揮更大的專注力與犧牲奉獻,因而產生特殊效率的一種特殊機制。誰說心態是善的人就不能不服輸?只有卑鄙無恥的人才會因輸不起而競爭意識強烈嗎?如果把競爭的目標「抽象化」出來,成為一個超然的概念,那麼,競爭的本質是善是惡,是與那個目標到底符合善的目的還是偏向惡的意圖有關。

 競爭的本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一項利器。這是汲取效能的重要管理手段,也是一種偉大的設計方式。至於當中的善意有多少,是有利於長期穩定的成長,還是導致短視的惡性爭鬥,端看控盤的棋手想怎麼下了。

 〔善惡的定義還是利益與價值觀決定〕

 以上對善惡的定義,只是一種我們對自身加以審視的一種思考角度,是只能用在自己的思考行動上的小小設計而已。普世的善與惡,其定義會是現實的多,或許可以說,是要偏向上述的惡來得多些。

 人是為求生存而努力著的。這無關善惡。但,對一個人來說,有利於他的生存,就是對他的善,不利於他的生存的,就是對他的惡,這是另一種現實上的真理。沒有人能把有利於自己的利害的行為強加於他人作為善,把不利於自己利益的行動灌注於他人當作惡,這是威權專制與奴隸制度的思想方式,以人權的角度來說,這是世上普遍的正義基礎之一。但是許許多多的人都不斷嘗試著這樣的行為,努力建立階級制度,建立安定卻可能是腐敗的專制。過去是爭天下之帝位,現在是爭天下之財富,而無不意圖奴隸世界,以成就自己。當然沒有那麼容易如願的,於是世上多紛爭,凡人多煩惱,這也是世事的本質吧!

 所以對每個人而言,善惡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怎樣是善,如何是惡,並沒有普世的標準存在,那和每個人的價值觀有關係。價值觀決定一個人辨別善惡的方式,看待善惡的方式,與決定行善或作惡。

 就算你是一個發願為善,以善的心態為個人基本存在價值的好人,也不要輕忽這個世界對於善惡的自然法則。瞭解它,你才能有效率的達成你的善。若從這個角度來切入,智慧與理性本身似乎都是至善的,對善人惡人都是一視同仁的好呀。

 〔沒有惡人也沒有善人-都是環境決定的〕

 我們讀歷史,常常會有一些好人壞人的二維判斷。這其實是史學家的個人價值判斷。我們也會看到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秦檜不是那麼壞,袁崇煥可能想造反這樣的相反觀點,用不同的角度,善惡可以完全不一樣。最鮮活的例子應該是三國的張飛吧。三國志與三國演義裡頭,張飛的形象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文武雙全的儒將,另一個像是殺豬的。就算是在演義裡面,張飛是個粗人,動輒喝醉酒鞭剳士兵,不像個正義的主角,只是因為劉備是正統地位主人公,所以張飛也順便被當作是忠義好人囉?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正史,但影響力卻大於正史。又有哪個史學家可以拍胸脯並敢以自己的性命為擔保,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有不一致之處,正史肯定正確而野史小說純屬虛構?

 更進一步來看,有時候,一個人被後世評斷為善或惡,往往只是一個關鍵的行為決策而已。一念之差,可以是百世英雄,也可以是千古罪人。但是在做決策的那個當下,那個人也只是求其個人自我意識的生存而已。當我們對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感到憤怒之時,如果有哪個傢伙在熱戀之中,而他的女人被人搶了,那他很有可能會把吳三桂當成一個知己,把吳三桂的行動當作是一種勇氣的表現吧?

 善惡是如此的相對。但重要的是,善惡的影響力很大。這會決定我們喜歡一個人,還是討厭一個人。也會因此而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被喜歡的人喜歡,不想被喜歡的人討厭,因而決定我們的行動方針。對於我們不喜歡甚至是仇視的人,則有另一套規則。這些思想和行動會產生力量。力量用得順是助力,用得不順或根本是針對自己而來的,則是阻力。一個把全世界都當成仇人的人,不可能有什麼成就,因為他很難得到足夠的力量,去成就他自己。與人為善,抑或與人為敵,不但是出於個人價值好惡的判斷,也可以出於個人為了追求目標的設計」。至於善惡本身,只有自己才能判斷了。想以對自己有利作為他人之善,這種想法,無疑是愚蠢的。

 〔你可以決定自己的站位〕

 掌握人性善惡是很重要的。認為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對於一個人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篤信人性本惡之人,很難不成為自私的人,而對人性善良堅信不移者,也很容易變成一個受人利用的笨蛋。事實上怎樣都行,一切要看你想成為怎樣的人,對自我的存在是用怎樣的自我認知,以及,你怎樣衡量你自己的價值。

 這就是你的價值觀,也等同於你的人生目標方向。有了目標方向,判斷善惡,決定自己的判斷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的設計」,就是一個技術問題,如何取得一個能配合目標方向的一個中庸平衡的位置,那就是你的答案了。

 這重要嗎?在知識工作領域,很遺憾的,這是絕對的重要,而不僅是個人一點好惡而已。事情的結果往往可以借由個人的「設計」而有很不一樣的發展,知識工作,最重要的事就是要作決策,衡量好壞,作出取捨,以追求目標成效。如果連目標是什麼,自己真正想要的成果是什麼,這種「好壞善惡」的問題都朦朧不清的話,這個人的工作成效,就只有空打轉一途,別無其他。如果可能的話,讓自己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並堅定這個信念吧。但無論選擇如何,作出自己想要或需要的選擇,並堅定的站好,是最基本的。不明白自己的善惡價值觀,就很難有行動力,難以有成效的行動,那麼,自然也當不了「人才」囉。


4.2.2.團隊不是口號,而是態度與行動


 〔一個人的極限〕


 團隊的概念不是口頭說說的東西,不是什麼道德與社會教育的一環。團隊只是要進行大型複雜任務時必須的手段而已。正如同企業組織一樣。大企業的存在往往不是因為大就是好而追求變大而變大,更多的情況是它就是需要那個規模才能生存下去。有些事一個人就是幹不了,有些服務小企業就是無法經營。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果人可以隨心所欲的創造無限量的分身來幫自己做事的話,那團隊與大型組織可能就不會存在了。以軟體開發專案來說,一個高手自己工作的時候生產力最高,和十個高手一起工作時相比可能會高一倍以上。當中的浪費是溝通的成本。更不用提一群平凡的普通人在一起合作時的效能浪費了。但是,如果一個高手有效率的用十年開發出一個很棒的軟體產品,這個時效性可能會讓產品無法生存。於是就算平均效率會降低,也需要擴大規模。企業的規模也是。當組織規模大到一個程度以上,大量的管理任務其實是一種不得不的浪費。降低大型組織的經營複雜度與減少溝通的成本一直是管理大難題。也就是說,團隊是為了特定目的而組織起來的一群人,之所以需要團隊是因為光靠一個人無法滿足需求,如此而已。


 〔團隊運作的效率〕


 如前所述,團隊規模越大,成員越複雜,溝通成本就越高。這是無法避免的,只能設法控制管理以減少效率的損失。期望一群人一起工作而毫無溝通上的成本代價,認為工作效率理當至少是相加,這是不理性的。


 當然,團隊也有其好處。那就是分工。不過分工的極限也最多就是每個人的專長都放在最適合他的角色上頭發揮而已。分工產生的綜效和團隊運作時溝通成本的效率消磨是兩回事,前者更好的發揮是不能減少後者帶來的浪費的。


 團隊運作的成本主要是溝通?不太對。溝通成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成本。其實最大的成本常常是團隊缺乏互信而無法有效合作產生的浪費。互相信任並不是免費可以取得的方便東西,那只存在昏庸的管理者的顢頇腦袋裡面。為什麼團隊成員不是互相競爭,爭權奪利、勾心鬥角,而是互相扶持、通力合作?這絕對是管理者需要加以用心的地方。優秀的管理者會讓合作成為氣氛,競爭維持良性,這不是運氣好,有優秀的成員所致,這是需要管理手段的。


 〔團隊精神是目標利益的和諧〕


 所以說,團隊精神其實不是道德口號。這是一種管理的境界。當團隊眾人的目標利益都能獲得滿足的時候,團隊的通力合作才是可能的。我們不能以犧牲某些成員的利益來成就其他人,然後要求被犧牲者要發揮「團隊精神」,犧牲小我,來達成團隊的目標。公平是必須的。如果不能做到公平,那就不會有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行為發生,只會有陽奉陰違的複雜潛規則產生而已,只會有裝模作樣的馬屁形式的團隊精神,但實際上卻只是互扯後腿而已。


 當團隊成員的利益得到公平的協調之時,當利益的分配和諧而公正的時候,所謂的團隊精神,會是自然而然的產物。因為對團隊有利,也對自己有利,自然會盡心盡力了,也沒有所謂犧牲不犧牲的問題了。


 〔行動才是有效訊號,口號只能騙最笨和最自欺的人〕


 管理者很容易混淆團隊精神,把這當成是一種道德與人格素質。的確,有些人的素質特別自私,特別不容易與其他人合作,容易惹麻煩,但不是避免雇用這類的人,就會有團隊精神。團隊合作的本質還是利益的協調,如果管理者在公正上有了缺失,「有團隊精神」的優秀人才自然會離開,只會留下「有團隊精神」的諂媚者。這種有團隊精神的團隊是幹不了事的。


 口頭上的公正,甚至管理方法上的理論性公正,這都是沒有任何效果的,最多只會有一點反效果。要顯示公正的態度與決心,必須從行動上展現。晉升時晉升的是什麼人?績效獎金怎麼發?誰受到公開表揚,誰被責罵?口頭上的獎懲與實際獎金發放衝突時,口頭上講的話就會徹底失去效力,而獎金與升遷有衝突時,獎金只會被當成一種掩飾。領導者獎勵什麼,下面的人就會解讀而做出相應的行動。如果會拍馬屁的人得到最大的實質好處,那就別期待這樣的團隊能幹得成什麼事,除了作表面功夫以外。同樣的,如果你身為領導者,卻無法抗拒諂媚言語的誘惑,忍不住就會去獎勵那些說自己喜歡的話的人,那你的管理措施做再多也是枉然的,因為整個團隊的目標會變成吹領導者法螺,而不在追求實際的成效。


 「團隊精神」很重要,在追求知識工作的成效上,內鬥的團隊是只會吃飯的廢柴。但是把團隊精神當口號與道德是毫無用處的。這可以說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領導人的管理責任。那麼,如果身分只是團隊裡的一個小螺絲釘,似乎只能求生存盡其所能,而對追求整體績效的改善使不上力?那也不盡然啦。好的領導不容易碰上,但若是能在拍馬屁和幹實事之間取得平衡的話,反而可以成為難得的受歡迎人才?畢竟再爛主管還是會需要績效的。釐清自己的目標,在大我小我之間取得平衡,主管若無能兼腦殘,身為一個成員,要牽著主管的鼻子走,以自己的意志建立團隊精神,並不是不可能的。當然這樣是累了點,如果真有此本事或許出去創業比較快啊?不過,先磨練磨練自己的身手也不差吧?


4.2.3.人的需求層次,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安穩,變強)


 〔吃或痛與被修理或被威勢脅迫〕


 每個人的求層次各自不同。真的有人就在乎吃,也有人真的就是怕痛,用胡蘿蔔和棍子就能管理得好。處於這種層次的人,很難能成為像樣的知識工作者。再來,就是害怕精神壓力的人。當過兵的人會知道,部隊的管理方式,往往不是直接的體罰,而更多是用一種精神上的壓迫,也就是所謂的狗幹一頓,讓人面子全失的辦法。面子是一種看不見但很實在的利益,很少有人能不要臉的做壞事或做好事。管理上,這種蘿蔔與大棒的方式,是很多人最熟悉,也唯一使用的方式。


 威逼利誘就是最高明的手段了,真的嗎?有的人真的就是抱著這個信念在活的。但是管理知識工作者不比管理奴隸,因為工作的成果往往更加複雜與抽象,也就更難掌握與管理。胡蘿蔔與大棒的手段只有在績效的定義夠簡單明確的時候才能使上力。越是複雜的任務,要評量成效就越是困難。難以做到公正客觀,就不容易讓團隊的利益一致而管理透明,那就很容易滋養腐敗。


 那只要主管能掌握一切,無所不知就好了不是?但那樣就和一個人工作沒兩樣,知識工作就是要去思考分析,要去衡量利害作決策,如果主管可以全包,那只要一個人就夠了,他只需要處理庶務的助理就好了吧?問題就在,工作往往不是一個人可以完全掌握的,或是不允許一個人慢慢搞的,而需要一個團隊來處理,無法靠一個人解決。這個時候,如果領導團隊的主管是用威逼利誘的手段在做管理,基本上他是無法掌握好帶有創新與風險決策本質的知識工作的團隊目標的。不為什麼,本質上就是這樣而已啊。


 〔安定感的追求與自尊的關聯〕


 複雜的任務不能簡單的用高壓的蘿蔔加大棒管理好。就像企業的大型組織與企業集團的管理一樣,只能提供一個共同前進的方向,讓各單位行事有一個依循的依據。如果要用高壓管理,指導每一個單位每一個步驟該怎麼做,這個組織的高階管理機能就會癱瘓掉。只能用共識和整體方向來引導與管理。知識工作的管理也是如此。如果管理者可以指導部屬全部的細節,這樣的團隊效率肯定不會好,管理者的微觀家長式管理,不但無法充分發揮部屬的才能,反而連自己的本事也都打了折。


 但是管理還是需要一些工具與籌碼,否則可能會動不了。一個志向普通的員工,他或許不追求卓越,但他肯定會追求安定。這樣的人通常是佔最大多數的。要如何讓這樣的團隊成員願意為了達成目標而盡自己的一份心力,而不是讓他一面擔心組織內部政治問題,一下擔心變紅變黑,小心翼翼的把精力都放在討主管歡心上頭?


 一個方式是要先讓部屬有安全感。要讓他知道,只要把追求工作的目標成效顧好,他就能獲得安定的成就感,與合理的報酬與獎賞,而不用費心猜測自己的心思。給的要是一個方向,還要給他足夠的權限去達成目標,當然,也要給他相應的責任。怎麼,這不就是講管理需要授權嗎?沒錯,大致上也就是授權啊。但是授權有這麼簡單嗎?如果主管自己就缺乏安全感,他如何放心授權,而不怕部屬騎到自己頭上來?如果主管自己就沒有想清楚並掌握好目標方向,他又怎麼有辦法做出適當的授權的設計?要知道,工作本身也是經過思考分析之後「設計」出來的,設計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整個成效。所以呢,最基礎的起點是領導團隊的主管自己就要有足夠的安全感與自信,才能做好組織設計的工作,進而領導團隊朝目標邁進。要知道,知識工作的本質與管理工作是一樣的,每個身為知識工作者的員工都可以視為是一個小小的管理者,差別只在是否管理人員而已。管理者管理團隊的道理,和工作者管理他的工作,其實是一樣的。管理做得好,就能做出讓下面的資源充分發揮效能的好設計。


 那麼,要使用的管理工具是什麼呢?前提是,基本的公平與合理必須要維持,那麼,成員的自尊與競爭心態就是可以使用的工具。只要人在一個良好的處境下,他就會珍惜他的尊嚴的。要能自然運用這個工具並不是容易的事,但盡可能將管理導引至這個方向上,該是值得的。


 〔變強的渴望與價值創造〕


 人既會沉淪,也有積極向上的本能。這兩個方向的力量都是存在且強大的。讓他自己變強,而且讓他感覺到他變強,變得更有用,更重要了,這其實是最大的一種激勵。大多數人都是卡住,上不去了,只能在幻想當中自我感覺良好,因此忘記了變強的感覺。真的覺得自己進步了,做得越來越好,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這能激發人的幹勁,讓人發揮出遠超過平常的水準。有些人之所以優於其他人,並非基因特別好,智商特別高,只是剛好在學習成長的關鍵過程當中,剛好遇到這樣的一個正向回饋循環而已。掌握這個道理,是讓知識工作能發揮效率的一大關鍵。


 正因為知識工作的複雜性,除了方向,很難給予細節的指引。因此,工作的主動積極參與程度,會直接的影響整體的成效。一個把事情做到最好當成滿足的工作者,和一個抽一鞭才動一下的工作者,在需要出謀獻策,在需要評估決策的知識工作上頭,發揮會呈怎樣的對比呢?知識工作的最大成效是創新,沒有用心的工作者是幾乎不可能產生創新的,只有那種不斷變強,而且渴望變強的人,才能真正創造出價值來。創新的工作,你可以等待明星的加入,也可以讓你的手下發亮成為明星。如果是前者,你也是留不住人的,因為整體目標沒有達成,真正明星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感的,只會剩下一些只剩表面功夫的醬菜型人才而已,而有效的創新不是這類人搞得出來的。


 〔真正的高貴是為人群奉獻〕


 人的需求層次各有不同。但多數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這樣的一份有面子的感覺。從管理的角度上,如何讓目標能夠達成是根本重要的任務,但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取得更好的自我認同,或許才是重點。怎樣才是值得尊敬的,才是優秀而值得他人效仿的?這或許才是最大的價值吧。


 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高自己的層次,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這是符合理性的一種自我節制的修養。但這終歸是自利的行為。這會存在一種價值觀上的矛盾,自利與短視是比較契合的,而長期利益與整體利益則需要更高貴的人格,也就是為他人著想,才能成全。如果在自利的出發點的延伸過程之中,慢慢的提高自我的層次,卻無法同時讓自我的人格高度有所變化,那到一個程度的時候自然就會卡住,而無法再看到更高層,更長遠的利益了。一個沒有正直品格的人幾乎是不可能成為偉大的管理者的。


4.2.4.支配的欲望與陷阱(給對方適當自主是給自己方便)


 〔支配一切的控制慾望〕



 我們需要安全感。當事情的發展帶來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的時候,我們會覺得缺乏安全感吧?為了獲得安全感,為了確保狀況的穩定,我們會希望事情處於一個有秩序的良好管理狀態,能如我們所願,如我們所預期的進行。這件事本身當然沒有什麼錯。但是控制是有成本的,就像透過保險的手段來做風險的管理一樣,這都是有成本的,安定感的效益必須與付出的代價成適當的比例。太過昂貴的秩序不是好的事情,寶貴的資源還有其他地方可以應用的。


 如果一個人太缺乏安全感,那他的控制需求也會變得很高。對他來說,這樣的代價是合理的,但對組織整體來說,這樣的代價卻是嚴重的浪費。人可以很偏執,有的人控制的欲望太強,甚至對控制的追求還要放在整體目標成效之上,可以說是接近病態的控制狂。他會說著一切都要良好的管理,要管制,要防弊,時程要管理得分毫不差,各項管理指標都要抓緊,不能輕放。這管管,那管管,結果就是產生一堆繁文縟節,還有就是一件本來是很簡單的任務也需要相當專業的細心與謹慎才能做好,只為了營造那個充分管理的氛圍。這當然是另一種腐化囉!凡事必須恰到好處,不能背離目標,這原則永遠通用,但也常常被人拋諸腦後呢。


 〔支配的手段與支配成效的矛盾〕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583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