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里杙的故事:【九】我父親與書法家丁元圃
2019/10/02 00:55:31瀏覽1893|回應0|推薦1

渭水名門譽梓桑,又從法界得飛黃;

承家自是充閭秀,濟世原須幹國良。

鯤島多時懷德業,烏台此日耀聲光;

神州匡復知非遠,定有長才輔廟廊。


這幅八律行草掛軸,是1980年(庚申)父親贈送岳父的賀禮。當時我人在美國,要到1983年才見到它。初見就非常驚豔。

我不懂書法藝術,但覺得這幅字俊逸秀拔,神采飛揚,而又大方端正,說不出的喜愛。然而詩本身也令我讚佩。這詩應酬之作,本不必把它當文學作品來欣賞,但細讀之下,發現它用典深奧,對仗工整,聲韻悅耳,而又切合題景,我認為必是功力深厚的老儒之作。

例如首句便以「渭水名門」點出我岳父姓氏。按呂姓可以上朔至商朝末年輔佐周武王的姜太公呂尚。呂尚在渭水釣魚遇西伯侯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因此稱呂姓為「渭水名門」。第三句之「充閭秀」較費解,但要亦指呂姓之光。充閭,是春秋時齊國貴族,其後人以充為姓。今充姓宗祠常題有「宗開充閭,秀毓贊皇」之聯,是頌後代俊秀光宗耀祖的讚語。但充閭本人是呂尚的後代,所以「承家自是充閭秀」也是光大呂家門楣的意思,與第一句呼應。第四句「幹國良」指治理國家的人才。《後漢書‧史弼傳》:「弼有幹國之器,宜登台相」,用在這裡是頌人有治國良材的讚語。這些當然都是客套話,但有幾個人懂得這些典故?而用在此景此情,又恰得其分。第五句至第八句也不過是應酬話。「鯤島」指台灣;「烏台」是古代的御史台。我岳父基層司法人員出身,早年任所遍及台灣東西兩岸及外島,至此奉命回院任事,故頌曰:「鯤島多時懷德業,烏台此日耀聲光」。此後岳父仕途順利,此詩實盡了善頌善祝之能事。

岳父也非常喜歡它,將它與一些名人字畫一起掛在他的書房裡。岳父過世後,妻把這幅字帶回美國,掛在我家壁上。我天天看它,20年來,喜好不衰。但我常疑惑:父親小小一介鄉級公務員,哪兒去弄來這麼一幅絕佳作品送給親家?難不成故鄉大里杙真的是地靈人傑,遍地都是斯文?

最近想為它寫篇小記,傳了相片給妹婿賴仁家。仁家是書法家兼畫家,書畫藝術知識淵博,他一看這幅字下款作者自題「元圃書」,便知道它是名書法家丁玉熙元圃的作品,原來這幅呂、林兩家珍藏了近40年的字幅,竟是名家之作!

《台中市志‧藝文志》記:丁玉熙(1921-2001),字元圃,彰化縣鹿港鎮人,日本時代鹿港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入菽廬書院修習漢文,早年在鹿港即以書法聞名,是臺灣著名的前輩書法家。曾獲國內外書法美術展多項大獎,先後應邀參加世界各大展覽,作品珍藏於各國美術館。

「丁玉熙的楷書,有魏碑風骨,隸書作品經常附註說明臨張遷碑、武榮碑等,甲骨文則有楔刻感,行草書來自米芾風格。鐵畫銀鉤、蒼勁老練,晚年書藝更臻於渾厚天成,筆墨入眼,使人俗塵頓消,與一般力求飄逸娟美的書風截然不同。」

網路上流傳的先生小傳則有更詳細的記載:先生『生於鹿港望族「丁協源」堂室。17 歲時入菽廬書院,師事受聘辜顯榮家族任西席的閩籍秀才辜捷恩(菽廬)修習詩文,其嗜於書道乃由此而生。 玉熙21歲(1941)時以書法優異得入鹿港街役場(光復後之鹿港鎮公所)任職,1962 年獲鯤島書畫展覽會第四屆書畫展書法組第一名,是年邀集誼兄王漢英與墨友歐陽錦華等十人籌組「勵進書法會」。 丁玉熙楷書奠基於顏魯公,參以魏碑以壯其勢;行草以二王、李北海、米芾、趙子昂、董其昌為本;隸書本於漢隸,合以清人何紹基、近人王福庵之蒼勁。。書寫習慣,早年多以重筆,兼求一氣呵成;後來改重筋骨之表露,依循用筆原則,不標新立異。1970年自請退休後,遷居台中市經營元圃書軒,從事藝文活動,作品曾應邀至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南非…參展,並於台中文化中心及省美館舉行個展。』

原來丁先生是光緒六年及第鹿港進士丁壽全的後代,家學淵遠,而又從辜家西席辜捷恩在菽廬書院修習,難怪漢學、詩詞、書法功力深厚。替我父親寫這幅掛軸時,他已將近60歲,各項學藝應該都已臻爐火純青的境地了,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一府二鹿三艋舺」第六才及大里杙,鹿港真是台灣人文薈萃的地方呀。

然而父親怎麼能夠請得到他作詩寫字呢?原來丁先生在1941-1970任職鹿港鎮公所,與我父親在大里鄉公所任職大約同時,也許常有機會互相切磋公務,因而結識。1980年父親也已退休,哪裡負擔得起名家的筆資?料想丁先生是情義相送。我依稀記得父親跟我提過此事,竟然沒有放在心上。小傳上記先生21歲時以書法優異得入鹿港街役場任職;包括父親在內的他這一代台灣青年,迭經日治、二戰、光復、及其後的政治動亂,能在地方基層擔任公職,恐怕已屬不易。而具如丁先生才學者,正不知有多少藏臥於胥吏之列,為五斗米折腰。丁先生比我父親小三歲,面貌竟與父親有幾分相似,這樣一位大師級的藝術家,在鎮公所蟄伏了30年,真是難為他了。

昨因與妹妹聊天,妹妹說:「看到爸爸有那樣的眼光和鑑賞力,引以為榮。我們不了解爸爸的地方太多了。」感佩丁先生,我也深為懷念父親。

附錄

本文發表後,因網路上有丁先生哲嗣丁俊民先生電郵帳號,我寫了一封信給他,附上部落格連結,以對其先君略表敬意。頃接俊民先生回函,道盡其先君當年苦練書藝的艱辛和毅力,頗值後人楷模,特將原函附錄於下:

林先生

您好!感謝您的來函,因我於九月初陸續多次赴大陸參加旅遊及會計師公會的參訪行程,直至日前才回台灣,未能即時給您回信,深感抱歉,也請見諒。

家父的書法藝術及其學習歷程是值得現代人學習和研究的,雖生於日據時代,但受到漢學的影響是深刻無比的,尤其鹿港是台灣最早開放的港口之一,當初鹿港仍屬台灣的第二大港,大陸來台的主要上岸地點,承襲大陸來台的書風及眾多漢學先輩,除書法外亦對詩詞有大量研究,憶及兒時每至三更半夜家父仍在燈光夜下急筆行書,總要2-3小時才休息,日復一日,每日要在月曆上作記號,整張月曆上總是滿滿的,又因經濟問題仍自創將用過之宣紙塗黑待其風乾後以毛筆沾水以之練字,如此可重複使用,長年累月,書法之功力可不是輕易得來的,尤其家父之大小字皆可提筆,手腕不靠桌面,其手腕之力道一般人無法比較的。

家父於鎮公所服務期間,於閒暇時號召一群志同道合熱衷書法的墨友組織了勵進書法會,定期將會員作品展出,藉以砥礪彼此間的書藝,透過相互觀摩討論書作方式來增進自己的書藝,時間長達9年直至公所退休遷居至台中為止。但在台中仍然參加中部地區書法學會及全國書法學會之活動,除擔任台中書法學會理事長外並經常赴大陸日本等地參訪交流。

又憶及兒時,當初尚無電視出現,每每華燈初上,書法道友常來家中作客或吟詩或就書法創作品頭論足相互切磋,或即興作詩,全家充滿書香詩意。

回想往年此種情境已不復返,但也值得深思,現代人已將中國文化棄之如敝屣,又因受西洋文化之影響以及台灣現在政府去中之政策所為,年輕人以至政府官員幾乎很難找到寫一手好字的人,但願在紀念家父的同時來共同發揚中國固有的文化。

僅此聊表謝意   敬祝

平安順利

丁俊民  敬上2019/10/16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lnimest&aid=1298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