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羅伯特‧麥克法倫的《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
2021/10/31 05:35:59瀏覽441|回應0|推薦10
Excerpt:羅伯特‧麥克法倫的《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

「好多人不僅恢復了放蕩不羈的本性,而且受到街上突然出現的黑暗的誘惑。天火已經朝龐培城居民的身上紛紛落下,他們之中有幾個鑽到了像地下墓穴一樣暗的地鐵走廊裡。他們確實知道裡面還有別人。然而,作爲一種新的環境而籠罩任何事物的黑暗,會産生一種對某些人來說無法抗拒的誘惑……
(p.160 
追憶似水年華 VII 重現的時光 聯經版 1992)

讀完羅伯特‧麥克法倫的《故道》(The Old Ways) 之後,再緊接著找到今年初出版的這一本《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彷彿天旋地轉、天昏地暗,遁入一個不曾想像也無法想像的世界。

麥克法倫在書中寫到的深度時間 (deep time),原本是十八世紀地質學家詹姆斯‧赫頓 (James Hutton) 所提出,在這裡則是提醒了自己另一種關於時間量測的巨大尺度,莫忘這個真實的世界存在著永遠讓我們敬畏的大自然正在與時間進行抗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431
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
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
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
原文作者:Robert MacFarlane
譯者:Nakao Eki Pacidal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21/02/03

《大地之下》獲得英國Wainwright自然寫作獎、Edward Stanford旅行寫作獎、美國國家戶外圖書自然史文學獎,也是麥克法倫自認為的巔峰作品。


Excerpt
降下

我們對腳下世界所知甚微。在無雲之夜仰望天空,你能看到來自億兆公里外的恆星之光,可以認出小行星撞擊月球表面留下的隕坑。但若是向下看,你的視線卻止於表土、瀝青和腳趾。即使離地面僅僅十公尺,但我身陷古代海床石灰岩層平面的光亮巨頜時,卻有股罕見的離世之感。
地下世界安守秘密。億萬年來,眞菌將一棵棵樹木連結成互通聲氣的森林,但生態學家直到過去二十年間才循線追出林地土壤中細密交織的眞菌網路。二〇一三年在中國重慶發現的一個洞窟網絡竟然擁有自己的天氣系統——在太陽遠遠照射不到的地下,洞窟中心的龐然空間裡豐沛水汽層疊,雲朵彌漫的巨大穴室內冷霧飄移成形。而在義大利北部的石灰岩下方三百公尺處,我沿著繩索垂降,穿過一處廣大空間的穹頂,這裡被沉入地底的河流所切割,被黑色沙丘所充填。徒步穿越那些沙丘,彷彿在無光的行星上跋涉穿越無風的沙漠。
「何故向下?向下是一種反直覺的行動,逆著理智的紋理、精神的坡度而行。刻意將什麼放入地下,通常是爲了避免有人輕易望見,而要積極由地下世界取回東西,幾乎都得大費周章 。地下世界難以企及,長久以來都用以象徵不易言說觀看的一切——失落、悲慟、隱晦的心靈深處,以及史卡莉 (Elaine Scarry) 稱爲「幽深地下事實」的身體痛楚。

……

是的,我們基於許多原因總是對地下不聞不問。但如今我們比任何時候更該了解地下世界。培瑞克在《空間物種》提出「要強迫自己看得更平」的誡命,我則反駁,「要強迫自己看得更深」。地下世界對我們的當代存在乃至於記憶、神話和隱喻的實質結構都至關緊要。這是一個我們每日思索、每日形塑的地形,我們卻傾向於不去承認地下世界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不將它那惱人的形象付諸想像力。我們的「扁平觀點」愈來愈不適合我們所居住的深層世界,以及我們即將在深度時間裡留給後世的遺產。

……

深度時間 (deep time) 是地下世界的年表,從當下延亙到遠古,是地球史炫目的浩瀚篇幅。深度時間的單位是「世」與「元」,而非人類微不足道的分鐘年月。深度時間是岩、冰、鐘乳石、海床沉積物和漂移板塊的歲月,通往未來也通往過去。太陽將在五十億年間耗盡燃料,地球隨之落入黑暗。我們的腳趾和腳跟同樣立於深淵邊緣。
深度時間裡存在著可以汲取的危險安慰,是食蓮民族的召喚。既然智人這支人種於地質尺度而言轉瞬即逝,我們所作所為有何重要?從沙漠或海洋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道德荒謬,可謂非關宏旨。價值的斷言微不足道。扁平的本體論甜美誘人,說眾生在終局的毀滅之前同等卑微。在行星恆常起落衰敗又修復的脈絡下,物種或生態系的滅絕根本無關緊要。
我們應該反抗這種慣性思維。確實,我們應該一反其道,將深度時間視為一種激進的觀點,激勵我們行動,而非因此對一切漠不關心。我們以深度時間來思考,不是為了逃離當前煩憂,而是要重新想像現在,以過去步調較慢的塑造與反塑造的故事,來取代當前的急躁貪婪和騷動。在最好的情況下,深度時間有助於我們認清:我們是過去億萬年和未來億萬年遺贈傳承的一部分,引領我們去思索要留下什麼給未來的世世代代。


無星河 (喀斯特,義大利)

無星河流貫古典,是亡者之河。麗息河、斯堤克斯河、弗勒格騰河、寇塞特斯以及阿克隆河都由地面世界流入地下,五河翻騰,匯流於冥府的黑暗之心。
麗息河水是失憶之水,亡者所飲,以忘卻前塵。希臘文的 lethe 一字意爲遺忘或健忘,希臘語中的反義字爲 aletheia,意思是不忘、無蔽、眞理。在偉大的入地故事《埃涅阿斯紀》的第六部,埃涅阿斯就是渡過麗息河,見到亡父與眾多靈魂擠在洪流之中。
新死者的靈魂由冥河擺渡人凱倫引渡通過斯堤克斯河,船資是一枚奧波銀幣。亡者唇上要放一枚銀幣,才能安全渡往冥界。
弗勒格騰是沸血與烈焰的熾熱之河,據說河道曲折盤旋,輾轉流下地獄深處,也就是遭天譴者墮入的深淵。
寇塞特斯當五河之最冷,是哀嘆之河,多處受寒凍之風吹襲而結凍成冰。寇塞特斯的河灣遍佈湍流與漩渦,時時發出苦痛的呼號。
無星河中以阿克隆最爲溫和,是悲痛之河,凱倫也在此擺渡。阿克隆深入冥府,有時甚至成了冥府的同義詞,例如《埃涅阿斯紀》中朱諾。 說:「倘若無法令天上衆神改變心意,我將訴請阿克隆河。」佛洛伊德以這句話爲《夢的解析》卷首題詞,而這本書便是在探索精神地下世界的水流,是自我的無星河,流在陽光普照心智意識的方,不時急漲翻湧。
古典文學與河同流,共墜黑暗,這有其地質上的原因:許多文學描繪的地景都具有喀斯特的性質。喀斯特 (Karst) 來自斯洛尼亞語的 Kras,是可溶性岩石及礦物溶解而成的地形,以石灰岩爲主,但也有白雲石、石膏等等。喀斯特地形的地下世界豐富非常,水經常不從其道而行。喀斯特地形的水文複雜得匪夷所思,我們也只略知一二。在喀斯特地區,泉水會從荒瘠的岩石湧現,谷地隱蔽難覺。河流可能在一地消失,又在一地重現,冠上新鄰居所取的新的名字。
……

而在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邊界的東北方,有一座長形的石灰岩隆起高原,其名卡索 (Il carso) 正是義大利文的喀斯特之意。在卡索風吹日曬的岩石下方深處有一條河流,斯洛維尼亞名爲列加 (Reka),義大利名叫提馬沃 (Timavo),河上布滿灣道及湍流,有此河段遠在光亮所及之下三百公尺深處。

……

我們開車經過十四世紀的杜伊諾 (Duino),城堡高踞第里雅斯特灣上方的白色岬角上,一九一二年里爾克正是在此地撰寫他那神秘主義的《杜伊諾哀歌》。而後,等他在瑞士從一戰引發的抑鬱中復原,他將在創造力的「無垠風暴」(他的形容) 中完成這些哀歌。他也在那裡撰寫他的地下世界大作,《致奧菲爾的十四行詩》,題獻給名叫薇拉寇普 (Wera Koop)、年僅十九便夭折的少女,作為墓誌銘。那十七首十四行詩如此開頭:「古老的纏結深淵/都有其根,隱藏的滲泉/無由找尋。」

……

特列比伽諾村 (Trebiciano) 附近的山毛櫸林有座塌陷的滲穴,從那裡可以前往提馬沃河。該地有一道水沖蝕而成的狹窄豎井,在一連綿的通道中,從塌陷的天坑基部直下三百公尺,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最後抵達一個主教座堂般寬的空間,提馬沃河就在此地奔流而過。我之所以來到卡索,有一部分正是爲了要降入特列比伽諾深淵 (Abyss of Trebiciano) ——這名字可真令人安心。
不論循哪種方式抵達提馬沃河,探險作業都危險、艱困又黑暗。大雨過後,提馬沃河的氾濫水位有時會比平時高出六十公尺,足以淹死任何困在洞穴或隧道中的人,強大的氣壓也可能將空氣推上通往河道的豎井。儘管有兩百年來窟人的努力,目前探勘過的提馬沃河地下流卻只有全部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看著提馬沃河製圖者 (多半是男性) 的活動,很難不在他們的奉獻和儀式中注意到某種類似宗教崇拜般的行為,而無星河就是他們的神秘之神。

……

我們開始進入地底,沿著梯子、平台和下攀一路往下。很多梯子的橫桿都掉落了,有些地方我只得抓著支柱擺盪,摸索出腳點。豎井在我下方直墜,將我吸了進去。我的扣環掛上又解開,然後是小小的腳點、側向的通道、一段段收緊的豎井。我已熟悉了這種感覺——地表漸遠,陰森氣息漸重,岩石質量漸大縱深漸長。
下降花了多少時間,我說不上來。一小時?兩小時?時間失去意義,因為沒有辦法計時,只有心臟在搏動,肺部在起伏。

……

我先走,靠著聲音和坡度辨識方位。我們在黑沙丘之間移動,先爬上洞穴的中心,好繞過幾座朝我們右側傾斜的峭壁。我意識到我們正在穿越的這片地景其實是動態地形的臨時狀態。每一次河水氾濫,這些巨礫就會移動,沙丘也會重塑。我們在黑沙丘表面跋涉,然後通過一道狹窄的裂縫,兩側的石灰岩巨礫從穴頂垂落,每顆至少都有三公尺半高。
我的扣環撞上岩石的叮噹聲。塞吉歐的粗喘聲。腳步落在沙上的沉寂。我們頭燈照出的粉塵。逐漸響亮的河流水聲。彷彿登月。夜降臨在沙漠之峰。
沙突然轉換性質,變得又暗又潮。這裡是河流最新的高點。我們穿過成片巨礫,從濕潤的細沙滑到一處小斷崖。
現在轟隆聲已經大到我們幾乎無法交談。斷崖邊緣有一道裂隙,我低身通過,向下爬到堅實的泥沙地上,無星河就在那裡——生機勃勃的河流,完整而雄渾,從我左邊的岩拱中噴湧而出,轉而朝我的方向奔來,在我腳下切出一道河灣,而後再度轉彎,消失在我的右方,激流上空響聲如雷。
這無星河的聲音是我前所未聞。這聲音有體積,而那體積內還有空洞。每道聲響自有回音,每個回音都有內部。

……

兩天後,路西恩、瑪莉亞‧卡門和我在暮色中下到靠近杜伊諾城堡的亞德里亞海濱,提馬沃河最後一次在海面流出。海灘上的石頭還帶著日光的餘溫,光滑而顏色淺淡,有些帶著一抹紫色,印著植物化石的圖案。一艘白色遊艇乘著夜間微風緩緩航向威尼斯。
滿月低掛夜空。今天月升較早。地球的潮汐在我們腳無聲無息地移動。路西恩和我涉水向前。口中透出鹹味。手中的海水柔軟而溫暖。我轉身沿著海岸前行,面向北邊一座岩岬。月亮是銀色隧道的入口。
然後我驚訝地感覺到另一股不同的冷流,就在我腿邊翻滾。那是無星河的藍指,以雪的型態誕生於斯內齊尼克山 (Snežnik),而後沖入地下,竄過幽黯洞穴與黑色湍流,最終在月下的此地湧現。這是奇蹟的一刻,之後路西恩和我在山上的遭遇或能與之逆向相比。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6735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