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教育回歸於愛
2016/06/19 20:08:43瀏覽270|回應0|推薦0

讓教育回歸於愛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蘇文鈺教授有感於自己成長過程中,很小的時候曾被人看不起過,但因為有關心他的母親與老師的鼓勵、陪伴與支持,因此在徬徨歧路的時候,不願辜負對他有期望的人,仍決定回到正道上來。


用自己的專業幫助世界更好

現在他在大學教書,專長是資訊科技,但他也關心社會,看到了許多問題。他發揮資訊人擅長邏輯分析的能力,覺得唯有教育才能扭轉情勢。然而他雖然在大學任教,但大學生多已定型了,如果能在更早就接觸孩子,陪伴他們,或許社會上的許多棘手問題就可減少。因此他從民國103年開始率領研究生到嘉義縣東石鄉去進行「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劃」,教導偏鄉弱勢小孩學寫程式。

這對資訊系的教授而言是個很大膽的嘗試,因為「寫程式」跟「教人寫程式」是不一樣的事情,很多人擅長寫,卻不見得會教,尤其對方還是不具相關基礎的小朋友。但這計畫還是在他們的堅持下發展出許多教材,訓練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選的對象原本都是屬於學習成就較低的一群,部分家庭功能不佳,較為欠缺學習典範,已往的學習態度比較消極。但來這裡,蘇文鈺率領研究生耐心陪伴,有些孩子慢慢有些改變,願意靜下心去聽、去思考。教師群也在不斷反思討論中,摸索出適合的教材與教法。

相較於一般課程著重記憶背誦,反射式的訓練,這裡的課程充滿了挑戰,例如設計車子走迷宮。為了讓學生願意接受困難的挑戰,課程中會設計一些誘因,例如達到某個標準就可以到臺南參加為期超過一週的營隊,其中包含到奇美博物館參觀名琴與製琴工作室。

當他帶著幾位達到標準的學生去參觀奇美博物館時,也不是放牛吃草,而是引導他們去仔細觀察這些古代工藝極品,想像那是如何製成?需要什麼工具?那時代有嗎?啟發他們用慧眼穿透物體表面形態,對解說內容產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辯證,發掘更多有意思的問題。

學生被領進門之後,也開始會主動設計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個孩子從小就喜歡繪畫,一拿到紙筆就可畫出各種造型,現在學了程式之後,開始把他的人物造型放進電腦中,並將其立體化、系統化,慢慢地引導出一個想像的故事脈絡,讓他驚艷不已。這個故事框架被進一步的引導,形成一個四個人的團隊,要做出一份好桌遊出來。

蘇文鈺就是這樣,給孩子不一樣的機會,讓他們學會專心、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學著解決問題,也學會表達自己,更熱切的期盼他們能發揮自己的想像能力,進一步走向創造之路。


計畫的精神在於陪伴、在於愛

然而對於媒體報導幾個「亮眼」的成果,他覺得那是機遇,比例並不高。但他的本懷就是去用自己的專長去教導孩童、陪伴孩童,就算學生沒有亮眼的表現,也還是感受到有人關心他們、在乎他們,思考不會偏向負面,希望他們長大後不至於走向極端。「人是靠愛與回憶在過日子的」,受訪時他不斷重複這句話,他希望能在孩子的心中多植入一些愛與回憶的內涵,引導他們學習,支持他們勇敢面對未來的人生。

有人看到這樣的成果很不錯,希望他將這擴展到其他地方,還建議如果能在城市中進行,那不是會有更多人受惠嗎?

然而蘇文鈺平心而論,他教學中提出的誘因對於物資不缺的孩童而言,非常不具吸引力,因此效果恐怕不見得好,何況都市中資源眾多,不過即使是如此,蘇文鈺計畫開發開源課程,讓全臺灣都可以下載,這就沒有都市與偏鄉之別了。

但是教學方面,他還是希望選擇偏鄉弱勢的孩童為目標,好好蹲點長期耕耘。他更長遠的目標是希望這些孩子將來可以回家鄉靠著這些訓練好的技能找到工作,甚至創業,不用跟人家擠在大城市當中辛苦討生活。

期待將來這批擅長寫程式的學生長大後,在他們的經營影響下,偏鄉不再是偏鄉,而是有很好生活品質的地方。他預期這需要十五年才能建立起正向循環,目前一切才剛開始。離他預期的成功還很遠,甚至不知道會不會有成功的一天,積極擴點推廣可能還太早,不過他會把研究團隊開發出的教材都公開,有意複製的人或可參考。

但那些有形的東西不是重點,「陪伴」才是這課程最重要的精神,「人是靠愛與回憶在過日子」。就算有學生寫不出程式,也希望他對這課程的回憶是愉快的,並能從中找到正面支持的力量。更有甚者,他正在尋找其他的課程,讓不善於程式的學生也可以進一步學習。


對教育現場的憂心

蘇文鈺在偏鄉推廣的教育活動,算是體制外的一種嘗試。然而回到體制內看當前的教育,他則覺得有很多地方需要調整。

例如,教育主管單位有太多的考評工作要看文書表格,那些內容之多、要求之細,非常耗時耗心力不合理,可是那又會關乎學校的名聲與可獲得的資源,因此各校都會找最優秀的老師去擔任此工作,好好把文書做漂亮,表格數字湊好一點。

可是他覺得學校應該把好老師還給學生才對,他尤其記得自己求學過程中的幾位老師,就是有這類老師對晚開竅又有點灰色思考的他多所關心,因此他人生才有不同的發展機會。

他相信現在學校還是會有這樣的學生需要好老師多關心,但現在的制度把那些優秀的老師綁在案牘勞形又沒有意義的工作上,能關心學生的人少了,這樣的社會發展是很危險的。

此外,針對大學,雖然這地方也該強調研究,但他認為既然稱之為「學校」,就還是應以「教育」為首要目標,重點仍應該在學生身上,其他的研究、服務都應該要以能提升教育成效為重點。但現在國內大學發展的重點會在研究上,蘇文鈺認為這就偏離了大學教育的精神。

對於這其中的輕重緩急,他也是經過一番思索與辯證才想通。年輕的時候比較無法抗拒體制的要求,但現在他希望能夠用一些方式提醒制度,大學教育的重要性,大學也該把老師還給學生,老師也該以學生為優先。

例如論文發表,他擔任教職沒幾年就體悟到應該讓學生當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把多一點機會留給學生。或許有人擔心學生還不成熟,無法獨當一面,但蘇文鈺認為給他機會練習,他們才會成長。


觀察、反思並採取行動

蘇文鈺不避諱談他看到教育現場的許多令人不滿懊惱的情況,但他也不是空口抱怨而已。他是個「創客」,擅長親自動手去改變現況。例如他喜歡喝咖啡,看到一個咖啡壺的廣告讓人很動心,沒想到買來後卻不如預期。於是他跟學生潛心研究,真的開發出一個符合那令人動心廣告詞的咖啡壺,後來甚至還網路上募資販賣。



「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劃」也是一個對教育現狀憂心不滿而醞釀出來,一開始沒有經費也是上網募集,目前開始獲得肯定,他會更謹慎提醒自己要如何維持計畫的運作,更重要的是做這件事的初心,達到他的理想,並在各方面能夠讓支持者保持信賴。

曾受美國教育洗禮的蘇文鈺教授也反省西方觀念制度中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分重視數字管理,重視商業化發展。面對這樣的思潮,這就不只是要動手去做,而是要從觀念去突破。他認為中國古代對教育的理想有很好的基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這精神在現在學校中看得到嗎?他自認為自己也還做不到這個地步,需要用餘生來努力。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6243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