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繫心活第43期--鏡花水月
2019/07/18 21:45:00瀏覽134|回應0|推薦0

鏡花水月

在機場,看到有的地方會布置書架,我如果有時間就會進去找找書看。通常我這樣做之後,慢慢也會有其他人過去,讀書的人也多起來,可見得讀書是有感染力的。

不過有次我在哪個機場看到書架上有書,還是百科全書,很高興,又過去拿,誰知道那些都上膠黏住,原來那只是裝飾,讓人看封皮,不是真的讓人看內容。真尷尬!

現在在校園有家飲料店,我偶爾去買飲料,他們都現切水果調配,因此需要等。等待時我四處觀看,發現那邊也有個書架,我過去想拿書翻閱。真抱歉,第一本是只有書殼,裡面空的。

我再去找另一本精裝書,這本就有書了,不過外層還有塑膠套沒拆,那……

我問老闆:這樣擺書對生意有幫助嗎?

老闆說:有的客人會去看。

嗯!那……可是有的只有書殼,有的還沒拆封,真的有人看嗎?

老闆說:有的被客人借走了。

那,我可以借嗎?

老闆說:可以。

我很高興地拿起那本尚未拆封的《鏡花緣》,問該怎麼辦借書手續?

老闆說:沒關係,沒關係。

老闆不拘泥形式,他相信顧客會拿書來還的。那天還下著小雨,我跟老闆保證,我會保護這本書不淋雨,一切安好,過一陣子才拿回來還。

老闆一直說:沒關係、沒關係。

走在路上未拆的塑膠膜剛好是個保護,我記得曾看過哪本書作者說她跟高中同學拿著書走在路上,忽然下起雨來,兩人一是保護手上的書不要淋雨,另一是拿起書本來擋雨。每個人對書的想法真的很不一樣。

我為什麼借這本《鏡花緣》呢?

小時候我多是看家中的書,或者父親幫我從他服務的學校借書來看,那些都不太適合小孩子,雖然我很早就認識了些字,也很喜歡看書,但那些真的超過小孩子的程度。後來我開始有點錢可以自己去買書,我常常事後發現自己買的書跟家中原有的書比起來比較幼稚,真不好意思。

《鏡花緣》是我小學四、五年級暑假,去一個小學書展中買回來的書,看了覺得很有趣味,大開眼界。不過當時買的是「白話版本兒童讀物」,後來中學念到《鏡花緣》屬於白話小說,我還很好奇,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弄個「白話版本兒童讀物」?

現在有機會看看原版,自然很感親切,也想一窺原貌。

我護著書走回宿舍,拆封來看,一開始的西王母生日宴會,百花仙子無意中得罪了嫦娥仙子,種下了禍因被眾仙聯合設計要去人間走一回。這段崎嶇的遭遇在兒童版本中省略成只有一句話。但這省略也很有道理,畢竟成人世界中的是非口角真不是小孩能懂得的。

現在有點滄桑後重看這本書,更加佩服作者李汝珍,不僅文筆好、想像力豐富,還有很好的批判能力,把當時的社會流弊用虛擬海外人士的眼光來批評一番,很多學者針對當中涉及中國古代「重男輕女」觀念做過透徹的分析,真的蠻有道理。

李汝珍應該也不屑社會上以貌取人的傾向,那小說的海外各國當中哪裡人學問最好呢?主角唐敖在天朝可是有探花實力的文人,但是在黝黑的「黑齒國」被兩個小女生完全比下去。本來一行人起初對那個國家有點不屑,隨便找個女學塾進去看看,態度高高在上想要指導對方,但一番話談下來卻弄得坐立難安。後來再看到一個書卷氣很重的「白民國」趕快謙稱自己什麼都不懂,早已荒廢學業。

稍後豎起耳朵來聽學生在先生教授下念書,果然都不懂,非常慶幸這回沒有跟他們談學問。但後來趁機翻翻他們所念的書才發現這只是一位「白字先生」,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念成了「切吾切,以反人之切」不倫不類的句子,還自以為很厲害地指導學生。

唐敖覺得這次吃的虧不小,可見得人不可貌相。不要認為人長得黑就是醜,就沒學問,人長得白,斯斯文文地,就是有學問。

另外在淑士國,在國城高掛「欲高門第須為善 要好兒孫必讀書」,看起來似乎很有真才實學,不料進去一看,不只讀書人文雅,連農工商都一派儒生打扮,但,好像有點過頭了,反而有股酸氣。這當中的笑話,當年我的兒童版還不夠清楚,現在看原版真的讓人笑翻了,實在精彩!

這書要慢慢讀,細細體會。只可惜現在我看的簡體字版本,在白字先生教學,如何白?又跟原文如何對應?不若傳統字有趣傳神,譬如原文「求之與,抑與之與?」被念成「永之興,柳興之興」,簡體字版本寫來讀者可能很難體會;然而換個角度而言,繼承傳統字的臺灣年輕人,有多少人能了解這意思呢?

我也該介紹介紹這故事內容,背景大意就是眾花仙因為武則天亂下命令而曲意奉旨不按時序去開,因此連同失職的百花仙子全被謫到人間。後來一位原本中了探花的讀書人唐敖卻因為年輕時跟駱賓王等反武則天勢力結拜遭到除名,他心灰意冷,有意看破紅塵,此時有仙人指示他去海外尋找流落海外的幾位仙子回來相聚,也算功德一件,因此他就找機會跟著妻舅去海外一遊,而有各式見聞。

我自己還覺得這算是古代的「科學小說」,不過當時的「分科之學」是指訓詁、音韻、反切、歷史、地理、中醫、風俗、商賈、治水、社會福利等,像我就是從中了解古人的反切用法,後來在閱讀佛經或古書時,看到旁邊記住的讀法都能自行掌握一二。

什麼是「反切」呢?這是古人的一種拼音方式,譬如說「問」這個字要如何拼出呢?用反切可說成「吳郡」,用現代化說就是取「吳」的聲母跟「郡」的韻母合成。

唐敖一行人原本有些字大在黑齒國出了些洋相,被兩個女孩笑說「吳郡大老倚閭滿盈」,當時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慢慢琢磨,原來竟是小女孩酸說請問這些書讀不通的人,自己實在是「問道於盲」!

這雖然不是系統認識,當年父親還跟我說裡面講的反切很淺。然而換個角度來說,這讓外行人、小孩子讀來頗得其中趣味,真的就是科普了!

現在看原版才知道,當年我那本兒童讀物只有一半的一半,後面部分唐敖已經成仙去了,他女兒則要準備進京考試,在這過程中不斷與其他下凡來的仙子相遇,勸對方一起進京考試。這些人數達到一百,我看得頭都花了,覺得劇情不好安排,角色記不來,但李汝珍寫來都很自然,入情入理。

此外這些人一方面去參加武周(武則天的國號為周)的才女甄試,一方面又助唐復興,這方面的道理說起來有點複雜,每個人都各有立場,有些人的親眷還在歷史上有名有姓,因此書中劇情還得呼應歷史,不能太離譜。李汝珍處理起來也全然無礙,真的要有足夠強的國學功底,以及豐富的閱讀經驗以及人情歷練和想像力才能寫得出來。雖然結局已經知道了,但現在仍在細細品味中。

這本書還搭配精緻插畫,真的蠻有意思的。從很多方面來說,這都是一本奇書、好書,值得推薦,利用暑假好好細讀。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cmoon2&aid=128145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