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仁義
2019/12/27 20:37:55瀏覽720|回應2|推薦9

                問  兵

                            

                                         【宋 釋契嵩撰】


 

 客論兵問。愀然曰:何是問之相屬也。野人也,安知兵乎? 


曰:謂子其學兼之道具於文武也者武之效也,不知兵孰謂之道。

 

   曰:也者何?真兵仁義而已矣

 

 客不達且引去。

 

介然謂席人曰:兵者,刑也。發於仁,而主於義也;發於仁,以仁而憫亂也。主於義,以義而止暴也;以而止暴故相正而不相亂;以而憫亂故圖生而不圖殺

 

 是故五帝之兵謂之正刑三王之兵謂之義征義征舉而天下莫不懷也。正刑行而天下莫不順也炎帝之後不逞;而軒轅氏陳於逐鹿,兵未接而其人已服。共工氏封豕其民而顓帝伐之,亦未戰而遂服。

 

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為無道,而武王征之,至于孟津不誥而諸侯會。有億兆夷人,不用於而用於衰而兵道一變,所謂仁義者遂妄矣,乃發於暴而至於詐。

 

強國以兵橫。大國以兵驕。忿國以兵亂。貪國以兵侵。始勝於。而後負於始勝。而復負於。迭興迭亡。類乎博塞之為玩。夫兵逆事也。無已則君子用之。是故聖人尚德而不尚兵。所以明兵者不可專造天下也

 穀梁子(註1):」「被甲嬰冑所以興國也,則以誅暴亂也。

 

文中子曰:亡國戰兵。國戰智。王國戰仁義。帝國戰德。皇國戰無為。聖王無以尚可以仁義為。

故曰:仁義而已矣。孤虛詐力之兵而君子不與。吾其與乎。

席人咨嗟曰:未之聞也。羅拜而罷。

 

---------------------------------------------


 

1穀梁子穀梁氏,名,又作喜、俶、真等,戰國時代魯國人,相傳為孔子學生子夏的弟子。由子夏口授《春秋》,其後傳學予門人,推演而成《春秋穀梁傳》,與《春秋公羊傳》齊名

 

2文章出處:歷代高僧詩文集 選粹一鐔津集卷六 宋 釋契嵩撰論論原次前十篇 問兵頁293。

 

3網路延伸閱讀網址:鐔津集卷六(全文)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9%90%94%E6%B4%A5%E9%9B%86_(%E5%9B%9B%E5%BA%AB%E5%85%A8%E6%9B%B8%E6%9C%AC)/%E5%8D%B706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359&aid=131403074

 回應文章

如如淨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解冤
2019/12/30 01:13

                               解冤咒

解結解結解冤結,解了多生冤和業,洗心滌慮發虔誠,今對佛前求解結,

藥師佛 藥師佛 消災延壽藥師佛 隨心滿願藥師佛。


如如淨行(f1359) 於 2019-12-30 18:00 回覆:

某次指導實習生的過程中,有兩位彼此是好友的實習生,有一人因為忌妒工作分配,才一個怨恨不滿的眼神,就活生生射出一把箭朝向他的好友,我只能默默念佛回向替那兩位實習生解離。

直到近年自己身旁的兩位親友彼此心結已久,因其中一位色身已經開始病變,我把上述實習生的故事分享讓他知道、並且如實地告訴他---每每當他看到這位親人,他的怨念很重,此外亦分享有關孫子兵法中---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終是兩敗俱傷,損人不利己。尤其兩人遇面,他一定帶著很深的怨恨眼神追著自己的這位親人跑,那時候他面相扭曲、眼神不再慈眉善目,怨恨、忌妒都是火燒功德林,色身已病變退化、心不能再病了,自那次後他真的改變、心放下了,色身漸漸好轉當中。


如如淨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28 15:26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無形指天炁地氣始乎混屯;從無而生蘊天地而有。

無情指同體大悲日月陰陽;無分無別按時序普照。

無名指天地先天無為本體;不彰不顯化種種生機。

情最高境界貴乎忄清而澄明,忄之安處即是歸鄉。

戰最高境界貴乎止一切干戈,無爭無鬥即是太平。

兵最高境界貴乎刑有而無用,人和境平即是盛世。

故道法自然、道返自性。

如如淨行(f1359) 於 2019-12-30 18:01 回覆:

1.分享四寶師父的話:

『不與人爭,只與天爭。』爭的是『順天道之無為、順地道之承載。』

  http://blog.udn.com/f1359/1297731       


2.分享四寶師父的話:不造因

 {菩薩}不造因,之菩薩即是離相清淨之謂。因此清淨自無{因、緣、果}

   http://blog.udn.com/omhon/863322


3.分享淨空法師影片:三世因果,心平氣和化解怨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h7bMZhz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