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掌中之葉――止觀】 第二章 定的進展 悉達多學院 編委會
2014/02/12 11:31:24瀏覽697|回應0|推薦0

第二章 定的進展
行道與通達
在此,從最初開始專注到某個禪那的近行定生
起為止,這中間的修定過程稱為「行道」。從近行
定到安止定為止,這中間的智慧稱為「通達」。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5段》
在這裡,我們主要可以認知到修定的兩個階
段:從預備定到近行定是一個階段,從近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個階段。從預備定到近行定這中間的修
定過程,我們稱為「行道」;從證得近行定之後到
證得安止定這中間的智慧,我們稱為「通達」。
在本書的第一級當中,我們注重在「行道」的
培育;在第二級當中,我們注重在「通達」的培
育。
先談「行道」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個步
驟:
一、前行
二、正行
三、結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準備工作)――放鬆與放下
如果修行者還沒有完成破除障礙等前行就努力
修行,那麼他的行道是艱難的(苦行道)。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6段》
修定之前必須先做好準備工作,以幫助修定時
順利穩定。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做好
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
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經》,佛陀談到修
定時說:比丘應當――
善巧於入定,善巧於住定,善巧於出定,善巧
於定的準備,善巧於定的行處,善巧於定的決意。
以下是這段經文中六種善巧的解釋:
善巧於入定――想要入定的時候,就能夠迅速
地入定,又稱為「入定自在」。

善巧於住定――按照自己預先決定要住定多
久, 就能夠安住在定中多久, 又稱為「住定自
在」。
善巧於出定――按照自己預先決定要在什麼時
候出定,就能夠在那個時候出定,又稱為「出定自
在」。
善巧於定的準備――能夠避開不利、不適當的
因素,運用有利、適當的因素,做好令心喜悅以便
順利於入定的準備工作。
善巧於定的行處――能夠了知修定的目標、修
定的禪相等。
善巧於定的決意――能夠決意進入一層比一層
更高的禪那,例如:進入過初禪之後,決意要進入
第二禪,就能夠自在地入第二禪。以此類推。
佛陀將「定的準備」與入定自在、住定自在、
出定自在等並列在一起,這充分顯示出修定前準備
工作的重要性。
對於第一級的修行者而言,定的準備(前行)
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工作,比正式坐下來修定(正
行)更加要緊。定的準備如果做得不好,則修定很
難順利;反之,定的準備如果做得好,則修定實在
是很輕鬆愉快的事。
定的準備工作重點在於清除氣血阻塞、身心僵
硬、五蓋煩惱等修定的身心障礙,以幫助修行者順

利地邁向正定,它能決定正式修定的成敗優劣。譬
如在炒菜之前,如果挑菜時沒將菜挑好,洗菜時沒
洗乾淨,切菜時沒切得正確,那麼炒出來的菜必定
瑕疵百出。同理,靜坐前如果沒將身心調理得安詳
舒坦,那麼靜坐時難免身心躁動不安,雜念叢生,
很難產生高品質的效果,更難得到高度的成就。
如果想真正修好定,定的準備工作將是花費最
長時間的階段。好比炒菜,正式炒菜所用的時間並
不長,而炒菜之前的準備工作,如:挑菜、洗菜、
切菜等,反而佔更長的時間。就初學者而言,如果
要靜坐修定十五分鐘的話,靜坐前的準備工作可
能至少要三十分鐘,以確保靜坐時能有高品質的心
境。
善巧於修定的人懂得提前調理自己的身心(前
行),以便讓身心處在適合修定的狀態,然後才
開始正式修定(正行)。如果經常訓練定的準備工
作,日久功深之後,乃至能在一天當中經常保持良
好的身心狀態,經常處在良好的前行狀態,那時就
隨時都可以開始進入正行修定。
關於修定的姿勢,第一級修行者最好採用自然
和輕鬆的散盤坐或單盤坐。雙盤腿坐姿不適合大部
份的初學者,因為那會造成繃緊,使大量的能量往
上昇到頭部而造成能量阻塞。雙盤坐只適合身心都
已經非常放鬆的人,因為對於他們而言,能量在全

身流通順暢,不會只積在頭部。
因此,你應該逐步地慢慢訓練自己,由散盤到
單盤,然後到雙盤。如果你的健康情況不允許,也
可以坐在椅子上修定。
定的準備工作 括而言是:放鬆與放下。
【放鬆的方法】
若是出家人,修定之前可以誦經、拜佛、經行
或做伸展運動,以便放鬆身心。
1. 誦經――宜用丹田(小腹)的力量,用出自肺
腑深處的情感,用祥和平靜的心情來誦。一面
誦,一面理解經文的涵義,體悟佛陀的智慧與
慈悲。誦經的重點在於領略意境,而不在於數
量多寡。若能誦出經文的意境,則身心自然平
靜放鬆。
2. 拜佛――宜虔誠恭敬,緩緩禮拜,同時感受自
己的身心沐浴在佛陀崇高偉大的德能當中,得
到精神上的加持。無論以哪一種方式拜佛,若
能忘卻自我,一心融入佛德,則身心自然平靜
放鬆。
3. 經行――身心放鬆,來回行走。剛開始時腳步
可以稍快,然後隨著心情的平靜,漸漸放慢腳
步。經行時內心可以輕輕地對眾生散發慈愛,

也可以將身心完全觀空,或覺知當下身心的現
象,或心往下沉,覺知腳步的移動或感受腳與
地面的接觸。無論用哪一種方法經行,都必須
以能夠讓身心平靜放鬆為準則。
4. 舒展運動――例如甩手、體操或拉筋等。選取
適合自己的動作而前後、上下、左右舒展頭、
頸、軀幹、四肢各部份的肌肉與筋骨。
若是在家人,修定之前除了可以做上述的項目
之外,也可以做一些有助於放鬆的運動,例如:太
極拳、瑜珈、站椿等。若是在不受八戒的日子,也
可以聽柔和的音樂,或唱歌,或跳舞。應當以調柔
身心、舒筋活血以幫助修定。採取這些活動能帶來
身心舒暢的好處。
【放下的方法】
1. 安穩地坐下來之後,首先,在內心放下一切:
放下對過去的回憶;放下對現在的企求,包括
想要修定的意願;放下對未來的抱負,包括所
有的大計畫,甚至也包括佛法的工作。
2. 將心靜靜地保持在心輪(胸部中央)一帶,只
是單純地保持平靜與舒適,或者輕輕地憶念善
法,例如修行四種護衛禪:散發慈愛、憶念佛

德、觀察不淨、憶念死亡無常,讓心保持喜
悅、平靜。若能如此保持心平靜,沒有五蓋煩
惱生起,心就會漸漸進入修定的狀態。
3. 如果依上面方法令心保持平靜時,心開始浮
動,五蓋生起,則應針對所生起五蓋煩惱的種
類,用個別的方法對治(對治五蓋的個別方法
可參見後面第五章節)。如此對治之後,如果
五蓋煩惱的力量減到相當弱的程度時,則讓心
趨向於一切放下,包括對治的方法也放下,只
是保持平靜,然後漸漸進入修定的狀態。
4. 如果用上述的對治方法之後,五蓋煩惱的力量
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持續增強,則不適宜繼
續靜坐。此時你應當起身,重複之前的放鬆工
作,直到身心充分放鬆與平靜之後,才再度回
來靜坐。
結語:
(一)對於第一級修行者而言,前行是最重要的階
段。
(二)前行包括:
1.放鬆――放鬆身心。
2.放下――i.放下過去的回憶、現在的企
求、未來的抱負;ii.對治五蓋。

二、正行
正行(修定之時的用心法則)――如實與自在
「被渴愛征服的人,他的行道是艱難的(苦行
道);沒被渴愛征服的人,他的行道是容易的(樂
行道)。」
「沒有熟練於詳和的人,他的行道是艱難的
(苦行道);熟練於詳和的人,他的行道是容易的
(樂行道)。」
《清淨道論.第三章.第17段》
在這個階段,修行時我們不應過度強調我們能
夠靜坐多久,而應該檢查以下兩項重要的事情:
第一,我們是否以渴愛的心在修行?以渴愛的
心在修行無異於做世俗的活動,例如:連續兩天不
停地觀看連續劇、曠課去沉迷於電動遊戲以至於出
了許多問題。這些活動是能夠帶給我們快樂,但是
這種快樂稱為「邪樂」,因為它是伴隨著渴愛的快
樂。根據《阿毗達摩論》,有兩組心是伴隨著快樂
的:一組是善的,另一組是不善的。不善的快樂必
然有貪愛(即渴愛)相伴隨,有時還伴隨著邪見
(例如我見)或驕慢。善的快樂則沒有貪愛伴隨,
而有信心、正念、無貪、無瞋、中捨等正面的素質

伴隨。
不以渴愛的心在修行就是如實地修行:一分就
是一分、兩分就是兩分,呼吸長的時候知道呼吸
長、呼吸短的時候知道呼吸短。這聽起來很簡單,
事實上卻是很深奧、知易行難的。我們經常犯的毛
病是不滿現狀:當我們面對短呼吸時,由於不滿
意,所以試圖將它變長;當我們面對長呼吸時,由
於沒耐心,所以試圖將它變短。這些故意或習慣性
的操控都是由於渴愛所造成的。因此,在這裡我們
將沒有渴愛這項原則稱為「如實」。
第二,什麼是「熟練於詳和」的涵義呢?如何
才能達到平靜與詳和呢?當我們存著一顆自在的心
去「接觸」事實時,我們就能輕易地包容一切的改
變,無論它是好的、壞的或不好不壞的。這就是為
什麼在所有的情況下,我們的心都能平靜、不抗
拒、不反彈、不回擊。因此,在這裡修行止禪的關
鍵在於「自在」。但是,也別忘了「接觸」這兩個
字!因為,當你沒有接觸任何事實、任何境界考驗
時,你看起來好像很平靜。然而,這只是一種漠然
而已,不是真正的平靜。真正的平靜是我們能夠自
在地「接觸」事實,同時能「包容一切」,這就是
為何我們必須同時注重「自在地體驗」,這兩項要
素。

【如實的方法】
口訣:「一分就是一分,兩分就是兩分」。這
裡所謂的「如實」,就是當下的境界是怎麼樣,就
照著那樣去體驗它,有幾分就就接受它是是幾分。
當修定所緣取的目標只有一分清楚時,就滿足於一
分,照著當下一分清楚的樣子去體驗它,沒有其
他任何的造作。當目標有兩分清楚時,就滿足於兩
分……。當目標從一分清楚忽然變成十分清楚時,
就照著當下十分清楚的樣子去體驗它,不生起興奮
或驕傲。當目標從十分清楚忽然掉到只有一分清楚
時,就照著當下一分清楚的樣子去體驗它,不生起
沮喪或戀惜。
掌握了「一分是一分,兩分是兩分」的訣竅,
就是活在當下。無論境界如何變化與發展,心都只
是如實地體驗每一個當下,沒有任何分心,這就是
最好的正念與正知。
【自在的方法】
修定極重要的一個訣竅是:自在地體驗。「自
在」是心無所求、無罣礙的狀態;「體驗」是感受
目標。這裡涉及「自在」與「體驗」這兩項要素,
二者必須並重。當修行者自在地體驗目標時,就是

處在平衡的狀態。
在此,與七覺支相比照,「自在」涵蓋了輕安
覺支、定覺支與捨覺支,而「體驗」則涵蓋擇法覺
支、精進覺支與喜覺支。自在和體驗兩者中都有念
覺支的成分。
如果修行者偏重於自在,而忽略了體驗,則輕
安、定、捨三覺支力量會強過擇法、精進、喜三覺
支,而使心傾向於鬆懈。
反之,如果修行者偏重於體驗,而忽略了自
在,則擇法、精進、喜三覺支會強過輕安、定、捨
三覺支,而使心傾向於浮躁。
在以上兩種情況下,由於七覺支不平衡,所以
心力不能發揮到最佳的效果,定力也不能順利地加
深,即使勉強得到一些定力,也不能持久。
必須同時顧及自在與體驗,以自在的心境體驗
著目標,兩者相輔相成,不偏不倚。如此細細地品
味,工夫相應時,定力自然會加深、穩定與持久。
無論有什麼境界在心中生起,如:光明、喜悅
與快樂等,只要內心自在地保持著對修行目標的微
細覺受,那就對了。就讓光明、喜悅與快樂自然地
發展。
初學者修定的正行部份不宜太久,一次以不超
過三十分鐘為宜。重點不在於靜坐時間的長短,
而在於體會靜坐的要領,品嚐靜坐的滋味。隨著心

境的體驗與定力的提昇,靜坐時間會自然地漸漸增
長。
每次靜坐,心境都不會相同,有時心容易平
靜,有時心不易平靜。修定的正確態度是能做幾分
就算幾分,不去勉強。要對內心的感受培養出敏感
度,當心想要結束靜坐時,就應當結束靜坐,不應
勉強多坐。讓每次靜坐都在自然與愉快的氣氛下進
行。
修定很重要的是要有「趣味」,讓心自然地品
味定的好處,自然地願意修定、喜歡修定。因此,
修定時絕對不能著急,否則會弄巧反拙。愈是保持
心無所求,愈是悠哉游哉,則愈有利於定力的培
育。當然,適當地閱讀有關修定的利益、修定成就
者事跡的書,以令心傾向於修定,也是有幫助的。
但是,絕不能因此而心急貪快,否則反而會延遲進
展,得不償失。古人所謂「緩緩修,速速到」是很
有道理的。
【加深定力的六對素質】
當你善用上述的兩項原則修定時,你的定力會
隨著修行時間而增強。在這個階段,如果你能找到
良師指導,那是很好的,因為人們通常會卡在這個
階段。雖然他們已經運用所了解的基本原則來修

定,但是他們不能確知自己修行上的強處與弱點。
如果能夠找到良師,他可以檢查你的心境,講出你
修行境界的強處與弱點,那就很好。他會指出你還
缺乏的素質,例如心輕快性;或者他會指出你的心
太著急、耐性不夠。
為了加深定力,修行者必須注重以下六對素
質(心所)(參見《LIGHT OF WISDOM》《智慧之
光》英文版,第97~98頁)。這六對素質正是良師
檢查學生或修行者自我檢查境界的依據。
1.身輕安、心輕安
(kya-passaddhi,citta-passaddhi)――
(這六對素質裡的「身」都是指「心所」――伴隨
著心生起、幫助心認知目標的附屬心理素質,例
如:感受、記憶、意志等。)
身輕安:心所的寧靜。
心輕安:心的寧靜。
輕安的障礙:著急。
障礙產生的原因:你可能有太強的目的取向(
追求成功的意圖太強)。
矯正的方法:放下,尤其是放下想要得到好境
界的強烈欲求。你應該只是心無所求地坐著,讓你
的心趨向安然,如此就會產生身輕安與心輕安。

2.身輕快性、心輕快性
(kya-lahut,citta-lahut)――
身輕快性:心所的不沉重(靈活)。
心輕快性:心的不沉重(靈活)。
輕快性的障礙:緊張。
障礙產生的原因:過度地憶念修定的目標。
矯正的方法:只要直覺上還感覺自己在體驗著
修定的目標也就夠了,讓你的心趨向輕鬆,如此就
會產生身輕快性與心輕快性。
3.身柔軟性、心柔軟性
(kya-mudut,citta-mudut)――
身柔軟性:心所對目標不對抗及不阻礙。
心柔軟性:心對目標不對抗及不阻礙。
柔軟性的障礙: 抓取( 緊緊抓住修定的目
標)。
障礙產生的原因:由於心常常會分散,生起雜
念,所以你想要緊緊地抓住修定的目標。
矯正的方法:當你發現心裡生起雜念時,只要
輕輕地將心帶回來,讓你的心趨向於接受它當下
所能做到的程度,如此就會產生身柔軟性與心柔軟
性。

4.身適業性、心適業性
(kya-kamma at,citta-kamma at)――
身適業性:心所成功地緣取目標。
心適業性:心成功地緣取目標。
適業性的障礙:試圖守住(保持住粗顯的「修
定者」覺知)。
障礙產生的原因:由於害怕自己會開始失去五
種粗的感官印象以及自我存在的感覺,所以試圖要
保持住粗顯的「修定者」覺知。
矯正方法:放下「修定者」,讓你的心趨向忘
我,如此就會產生身適業性與心適業性。
5.身練達性、心練達性
(kya-pgu at,citta-pgu at)――
身練達性:心所的健全無病。
心練達性:心的健全無病。
練達性的障礙:習慣住著(執著在本來認知的
粗顯空間)。
障礙產生的原因:由於太習慣於本來所認知的
粗顯空間,當定力加深而心將要從粗顯的層次進展
到微細的空間時,生起害怕,不敢向前。
矯正的方法:讓境界自然發展,讓你的心趨向
於自然發展,如此就會產生身練達性與心練達性。

6.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kyujjukat,cittujjukat)――
身正直性:心所的正直不欺騙。
心正直性:心的正直不欺騙。
正直性的障礙:(對修行的目標)冷漠。
障礙產生的原因:當你的心愈來愈詳和時,你
傾向於過度中捨而忘了或忽略了體驗修定的目標。
矯正的方法:真心地體驗與感受修定的目標,
讓你的心趨向於真心地對待目標,如此就會產生身
正直性與心正直性。
結語:
(一)正行時的兩項原則:
1.如實:一分就是一分,兩分就是兩分。
2.自在:自在(心無所求)地體驗修行目
標。
(二)要進一步提昇定力的話,必須克服六件事:
1.著急。
2.緊張。
3.抓取(緊緊抓住修定的目標)。
4.試圖保持住粗顯的「修定者」覺知。
5.習慣住著(本來認知的粗顯空間)。
6.(對修定的目標)冷漠。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hooray&aid=11096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