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的調音叉(American tuning fork):彼得‧西格(Pete Seeger)中集
2008/10/08 09:08:02瀏覽916|回應0|推薦8

美國的調音叉 ( American tuning fork :彼得‧西格( Pete Seeger )中集

      儘管雙親都是著名音樂學院的教授, Seeger 對古典音樂並不感興趣。他說 : 「這就像你父親是牧師或律師,你不會想步其後塵的。」

      十三歲時,他訂閱 New Masses ,崇拜的偶像是 Lincoln Steffens 和 Mike Gold ,希望以後從事新聞事業。

      但在北卡 Asheville 接觸到 Banjo 與民歌後,他整個人便沈浸其中。

      1938 年春,在哈佛大學社會系讀大二時,他於期末考前,決定休學,成為巡迴歌者( traveling musician ),以自己所畫的新英格蘭農舍水彩畫交換飲食住宿,並曾隨著木偶劇團在紐約州演出,參加農民集會,成為一個四處發掘民歌、收集民歌,關切農民生活的理想主義者。

      其實, Seeger 之所以對民謠有興趣,認為音樂應該反映民情,與政治理念結合的觀點,始自他的父親 Charles Seeger 。

      老 Seeger 認為音樂應該帶有政治力量,改革社會。在紐約茱利亞音樂學院任教前,他曾是加州柏克萊大學的音樂教授,然而強烈的和平反戰主義 (pacifism) 意識,使他和很多人不睦, 1918 年秋,辭職離去。

      老 Seeger 是第一位開人種音樂學 (Ethnomusicology) 的教授。第一次大戰前,參加 Wobbies 的歌唱勞工運動 (Singing Labor movement) ,親睹為加州果農打工的移民所受到的剝削,深為勞工那種次等公民惡劣的工作與生活條件不平。

      加上他認為真正的音樂應該以當地人的語言唱出人們真實的生活體驗,而不是拿音樂理論耍花槍或矯揉做地填詞作詩。因為民歌的特點應該沒有所謂的超級巨星 (superstar) ,也沒有百萬暢銷曲 (Hits) ,歌者與聽眾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重點全在歌詞與歌聲。

      也就是說,民歌所強調的是情感的真實,並不是音樂上的技巧。

      Seeger 便是在他父親的影響和支持下,對簡單、直接、真實,抒發出平民百姓心緒的歌謠產生了興趣,甚至到過國會圖書館 (Library of Congress) 做過民俗學家 (Folklorist)Alan Lomax 的助手,幫助他收集民謠,建立美國傳統歌謠音樂的檔案管理。

      也是在聽過 Lomax 錄製的許多民謠後,他對美國的歌謠產生了更深層的認識,決定到各處研究地方歌謠,「帶一把 Banjo 到處漂泊,流浪,走天下。」到南方與中西部,探訪觀察那些住在高山、山谷、平原彈唱民歌的人。

      1939 年與 1940 年間, Seeger 遇到了一些民歌界的傳奇人物。比如彈十二弦吉他( 12-String Guitar )的藍調歌手 Leadbelly ,以及蘇格蘭 / 愛爾蘭民運家、作曲家、民謠歌手 Jim Garland , Sara Ogen , 和 Aunt Molly Jackson 。

      Seeger 說 : 「我最好的教育都來自他們。」他們都很會說故事,也知道許多極其古老的民謠,而且不怕以音樂來為弱勢團體爭取公義。

      Seeger 尤其喜歡 Leadbelly 唱的那些真情流露、反映人生的歌謠。也欣賞他彈奏十二弦吉他的手法,說他吉他的低音部分,沒有花俏的和弦卻都非常優美。

      因此,當 Leadbelly 去世,他很後悔沒有從 Leadbelly 處學藝。怕 Leadbelly 的彈法失傳,便開始專心鑽研,甚至拜師學習,寫了一本《 A Folksinger’s Guide to the 12-String Guitar as Played by Leadbelly 》,留下 Leadbelly 的吉他彈法。

      Seeger 必須拜師學藝是他原來並不彈吉他的,會彈吉他純屬偶然!

      一次,他正在南方漂泊演唱,當時 21 歲的他,從一列貨櫃列車上跳下來,把他的 banjo 跳壞了。因為身上沒錢,只能以 5 塊錢從當鋪處買到一把最便宜的小吉他。即使很快就學會了彈奏一些主要和弦,一存夠了錢買一把好的 Banjo 後,就把吉他給丟了。

      1941 , Seeger 在「憤怒的葡萄」 (Grapes of Wrath) ,一個為加州移民勞工爭取權益的慈善音樂會上,遇到了 Woody Guthrie 。

      兩人見面這天, 3 月 3 日,人稱現代民歌的濫觴日。

      Guthrie 是一位寫作與吟唱敘事詩的好手,會寫曲,更擅填詞。民謠學家 Alan Lomax 稱他是像寫羅賓漢史詩的詩人,要他終此一生都不能停止填寫敘事歌謠 (Ballads) 。

      Bob Dylan 對 Guthrie 也極為崇拜。 1967 年, Guthrie 55 歲,因為先天性神經系統失  調過世前,他還曾特地到醫院探訪。

      Guthrie 所寫的歌,〈 This Land is Your Land 〉、〈 So Long , It’s good to Know You 〉、〈 Do Re Mi 〉都很簡單,卻流傳長遠。

      尤其〈 This Land is Your Land 〉至今仍為人喜愛。很多人所不知的是,這首歌並不是在電台播放出名的,而是靠著小孩、大人,在夏令營、校園、教會,口傳口,耳傳耳,一傳十,十傳百,傳唱出名的。

      Seeger 是在遇到 Guthrie 這位無時無地都在作曲寫詞的民歌好手後,才發現自己也能填詞,而且更擅寫曲。

      因與 Guthrie 志同道合, 1940 年,兩人成立 Almanacs 樂團,一個很鬆散的團體,誰剛好在那裡,誰便加入練唱;演唱者曾包括 Lee Hays 、 Millard Lampell 、 Sis Cunningham 、 Sonny Terry 、 Brownie McGee…… 。

      但大體上,仍以 Seeger 、 Lee Hays 、 Millard Lampell 為主。常在勞工集會場所或移民聚集處,演唱支持勞工聯盟或反極右法西斯的歌曲,演唱的歌除了自己所寫的外,很多也取自傳統歌謠。

      1942 年,美國加入二次大戰, Seeger 入伍, Almanacs 只好解散。

      Seeger 常被委任在軍中的同樂會中彈唱 Banjo 娛樂同袍,提升士氣。

      便是在這些演唱會中, Seeger 發現自己頗有藉著音樂來與大型會眾溝通的能力。

      因在軍中仍與 Banjo 不離手, Seeger 曾笑著說,當他的小孩問他:「爸爸!您二次世界大戰在部隊裡都做些甚麼?」他只好說:「爸爸都在軍中彈唱 Banjo 。」

      第一次部隊休假出營時, Seeger 與他的人生愛侶 Tashi Ohta 結婚。

      1945 , Seeger 退伍,成立音樂家聯盟「 People’ Songs Inc. 」,希望將工運與民謠結合;顛峰期,會員高達三千人。只是冷戰開始後,工運人士對他們這種反對運動的音樂家不再有興趣了。

      1948 年, Seeger 轉為進步黨的 Henry Wallace 助選總統,卻一敗塗地。 ( 便是在此助選期間,當 Wallace 受訪時, Seeger 在旅館中有些自由時間,開始寫那本《 How to Play the Five-String Banjo 》)

     1949 九月四日, Seeger 在紐約 Peekskill 暴動中,車子受到攻擊,他的妻子與三歲兒子因為玻璃破碎而受到輕傷。

      但他毫無畏懼,繼續寫歌演唱,與 Lee Hay 所合作的〈 If I had a Hammer 〉是一首積極、樂觀的社會改革歌曲。

      Almanacs 樂團解散前,錄製了好幾張頗有影響力的唱片。

       1948 年, Seeger 又幫忙創立 Weavers 四重唱,除了 Almanacs 的舊團員 Lee Hays 外,另兩位是 Fred Hellerman, Ronnie Gilbert 。

      一年後,〈 Goodnight, Irene 〉一鳴驚人,登上排行榜,他們的聲譽扶搖直上,享譽全國。

      其實〈 Goodnight, Irene 〉是彈十二弦吉他 Leadbelly 先開始唱的,可惜他在此歌成名六個月前去世了。 Leadbelly 一生坎坷,遭遇許多失望挫折,最後仍無緣見到此歌的成就。

      Seeger 很喜歡唱 Leadbelly 的歌,說他的歌最能反映人生,充滿了真情。

      五十年代, Weavers 使得民歌大為風行。而他們的成名曲,除了那首 1948-75 蟬聯排行榜冠軍寶座最久的〈 Goodnight, Irene 〉外,還有〈 Kisses Sweeter than wine 〉、〈 The Lion sleeps tonight 〉 …… 。

      因 Weavers 跟隨 Almanacs 腳步常在罷工示威處或勞工集會場所演唱,當他們正大受歡迎,聲譽日蒸月上時, Weavers 被政府稱為政治反動份子, Seeger 被列上黑名單。

      1955 年, Seeger 因 1942-50 年加入共黨,又在政治集會演唱,被傳喚到國會聽證。他沒有像其他的人以 Fifth Amendment 自保,而在國會「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 」前,表示談論個人政治立場與或說出他與共黨的關係違反他個人的言論與集會的自由( First Amendment )。

      1961 年, Seeger 被判藐視國會,與劇作家 Arthur Miller 以及其他六人, 4 月 2 日,判刑十年。 ( 但隔年 1962 年,又被無罪釋放。 )

      因被列為黑名單, Weavers 許多的演唱會都被取消,而且被阻擋在電視電台等大眾傳播媒體外。 1959 年, Weavers 被迫解散。

      Seeger 卻不曾一蹶不振。五十年代後期,他開始一人單飛,到處在各校園演唱。

      那首有名的〈花兒都到哪兒去了?〉便是在國會聽證會後,一次在前往校園演唱的飛機上所得到的靈感。

      六十年代,他在人權或和平反戰的集會演唱會上,更是大放異彩。 1961年 , Seeger 是校園熱門民歌手以及年輕人的偶像。

      他說他很喜歡在校園演唱,在學生前獻唱是他人生最大的享受,因為學生很容易和音樂共鳴,而音樂正必須有群眾的參與。當聽眾能夠與歌者一起吟唱,那種和諧是無可言喻的。

      民歌起於一群好鄰居、好朋友的團體。當歌者與聽眾結合,歌者與聽眾合一,才能唱出民歌精髓,提煉出和諧氣氛,去除偏見、勢利 眼 、階層意識,讓人感受到「美國確實是一塊自由的土地」。

      因為他經年不斷草根性的演唱,校園開始出現「民謠社」,許多調頻電台也開始播送民歌,使民歌這種基層音樂更加受到了大眾歡迎。

     民謠風起後, 1962 年, ABC 推出民謠節目「 Hootenanny 」,卻抵制 Seeger 上節目。觀眾與其他民歌手知道後,開始杯葛,使其收視率大降。

      Seeger 後來有了自己的節目,為新一代的民歌手 Joan Baez 、 Bob Dylan 鋪路。 (本文曾刊於北美世界日報週刊)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BY Peter Paul & Mary AND Seeger himself 解釋他作這首曲子的靈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idai1&aid=228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