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6 21:33:07瀏覽1036|回應0|推薦2 | |
2000年十月刊於世界週刊 走在「惡水上大橋」的「老友」賽門Simon與葛方柯Garfunkel(上) 號外!號外!號外! 9 月9日,拆夥33年的輕搖滾民謠二重唱「賽門(Paul Simon)與葛方柯(Art Garfunkel)」在紐約格林威治村「底線俱樂部」宣布兩人復合的消息,計畫展開北美36場巡迴演唱會,第一場訂於10月18日,地點:密西根底特律附近的 Auburn Hills。 今年2月,葛拉美獎頒獎典禮上,在達士汀‧霍夫曼的引介下,榮獲終身成就獎的S&G,一起出場演唱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沈默之聲〉,為頒獎典禮拉開序幕,唱完後甚至很友善地勾肩搭背。 隨後的記者會上,賽門表示:「我們都是紐約人,十年沒一起唱了,事實上已十年沒見面了,今晚真像回家和親人團聚,還演唱我們第一張暢銷曲,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夜啊!」 從那晚起,S&G復合的傳說四起。 問題是,兩人多年來糾纏不清的恩恩怨怨早非新聞,因此,沒有正式宣布前,沒有人敢相信的。 沒想到9 日竟成事實,一對耳順之年的老友,前嫌盡棄,演唱〈Old Friend〉〈Homeward Bound〉〈Boxer〉,為「Old Friends 2003」巡迴演唱宣傳。 其實2001年,賽門以歌手作曲家身份再次榮登搖滾樂名人堂時曾表示過(1990年,他以S&G二重唱身份第一次被引進),很後悔與老友形同陌路,希望死前兩人能和解,卻也隨即補上一句:「不急的」;他這不急,拖到2003才美夢成真。 說S&G是老友絕不為過,兩人從小就認識,套他們自己的一句話:是在彼此家中廚房長大的。 賽門1945年10月13日出生,葛方柯三個禮拜後11月5日。兩人都住紐約皇后區 小學6年級,同在「愛麗斯夢遊仙境」劇中演出後(賽門演那隻兔子,葛方柯飾演貓)決定不再隨意哼哼唱唱而已,開始在葛方柯家的地下室勤奮寫歌練唱,努力開創音樂生涯。 1955年,兩人專利第一首曲子〈The Girl For Me〉。 1957年,已成為學校明星的他們,錄製「試唱帶」(Demos),到曼哈頓試運氣。〈Hey, Schoolgirl〉得到青睞,兩人遂以「Tom & Jerry」之名(靈感來自卡通),將歌打入排行榜49名,還上過Dick Clark的American Bandstand節目。 1958年,高中畢業,葛方柯到哥倫比亞大學讀建築(後來轉到柏克萊)。 賽門則在皇后學院主修英國文學,兼修作曲課程,時常與喜愛音樂的同學為其他歌手或自己編寫與製作唱片(Carole King便是他的同學之一)。 葛方柯也常去湊熱鬧,兩人繼續以「Tom & Jerry」以及各自用其他藝名錄製了一些單曲發行,可惜市場反應不佳。 1963年,賽門大學畢業,到巴黎寫歌演唱。當賽門從巴黎回來,葛方柯這時也從加州回到哥大念數學研究所了。 一天,兩人在住家附近相遇。 賽門拿出他寫的歌,葛方柯覺得旋律優美,文字富意境,頗有「迪倫味」(Bob Dylan)。 比如〈He Was My Brother〉簡單明確地寫出一位為人權犧牲的青年之死。「Sparrow」則詩意地以隱喻來闡述人生哲理。 於是,兩人再次攜手,希望能像迪倫一樣一炮而紅。 因為葛方柯認為賽門是一個深具寫歌才華的詩人:冷靜、善感,慢慢地,發展成賽門負責寫曲作詞的模式。 那時賽門已在曼哈頓的唱片公司進進出出推銷別人與自己所寫的歌,有機會認識一些製作人。 1964年,他的作品獲得Tom Wilson賞識,遂與葛方柯正式以「S&G」推出第一張專輯《Wednesday Morning, 3 A.M.》,其中〈沈默之聲〉關係著他們未來的命運。 〈沈默之聲〉是賽門獲悉甘迺迪總統被暗殺後寫成的,感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良,人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喋喋不休,卻又言不及義。 當時的人確實「聽而不見」。因為即使這張專輯走的是當時所流行的民謠路線,甚至放進一首鮑伯迪倫的暢銷曲〈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兩人的和聲又是天籟,卻不賣座。 S&G只好各奔前程,賽門到英國尋求演唱事業與創作靈感,葛方柯繼續完成學位。 64-65年,賽門到倫敦蘇活區或其他城鎮闖蕩事業。 儘管在英國沒有闖出名氣來,卻遇到許多影響他寫歌彈吉他技巧的歌手與音樂家, S&G很多以後的成名曲都在那段時間寫成的。 比如一次在Liverpool民謠俱樂部走唱結束後,賽門因自己一直在各地「一晚一人秀」,且「迪倫風」到處吹,大家都期待民歌手是詩人,讓他身心疲累。 在火車站,異鄉浮雲遊子渴望回家,寫下那首有名的〈Homeward Bound〉(家繫)。 賽門在英國也曾錄製了一張專輯《PS’s Song Books》,拿著一把吉他,對著一隻麥克風,以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花六十英鎊錄製成。可想而知,唱片遭滑鐵盧。 當賽門在英國音樂道路上走得孤獨蹣跚,美國本土上,S&G的命運卻在改變中。 一位電台的DJ碰巧聽到他們的第一張專輯,鍾情那首〈沈默之聲〉,經常播放。 那時,迪倫的民歌搖滾化很是討好,Tom Wilson藉東風,聘請幫迪倫製作《Bring It All Back Home》的團隊,將這首曲子加入電吉他、低音吉他、鼓等。 結果S&G的命運完全改變了,〈沈默之聲〉不再沈默,65年聖誕節,登上排行榜第一名寶座。 十二月從英國回來的賽門發現自己竟有了第一張暢銷曲,雖然很不喜歡把自己單純的吉他「電子化」,但商業掛帥下,也只好低頭了。 乘勝追擊,S&G又復合了,到各地演唱,而且在唱片公司的壓力下,很匆忙地又錄製了十首新歌。 不到一個月,第二張專輯《沈默之聲》發行,大部分歌曲取自賽門在英國出版的《PS’s Song Books》。 比如那首他事後說希望沒有成為暢銷曲「少年老成」的〈I Am A Rock〉。或取材英國童謠杜鵑來去淒美的〈April Come She Will〉。 當然還有寓意深遠的〈Bleecker St.〉以詩體哲理的文字,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冷漠。 1966發行的《沈默之聲》引起極大迴響,讓他們名利雙收,開始巡迴演唱。 同年,他們又發行《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是他們所說的第一張真正屬於自己的專輯。 因為他們參與整個製作過程,以五個月時間,花許多的心力,每條歌都把每種樂器的演奏分別試錄,探索最理想的表現方式,直到大家都認可後才停止。最後,再加入他們無懈可擊的和聲。 雖然工作進度很慢,卻讓他們很滿意。 《PSRT》遂成為他們的經典之作,對社會、人文有極深的感觸與關懷。 〈The Dangling Conversation〉調侃大都會上流人士的言語乏味,表面上談論詩詞,其實各說各話,毫無生活情趣。 〈A Poem On the Underground〉以地下道「街頭詩人」的作品當題材,非常的「紐約」。 而賽門從他英國民歌朋友Martin Carthy聽來的,取材中世紀蘇格蘭民謠的〈史卡伯羅市集〉(Scarborough/Canticle),配以他所寫的一首反戰歌曲〈the Side of A Hill〉當副歌,更為翹楚。 利用多軌技術,他們將兩首歌重疊與對比。 描述一個到遠方出征的年輕士兵,擔心無法生還,託付友人轉告故鄉女友,如果他無法生還,請記得他的愛情就像那些芬芳的香草(PSRT)。 賽門寫的旋律唯美動人,葛方柯輕柔的歌聲更有如天使。 1967,導演Mike Nichols邀請賽門為電影「畢業生」寫插曲。他除了喜愛賽門的〈史卡伯羅市集〉、〈April Come She Will〉等膾炙人口的老歌外,也看中他正在寫的〈Mrs. Robinson〉。 賽門這首歌的對象原為羅斯福總統夫人,因而在Mrs. Robinson與Mrs. Roosevelt中舉棋不定。 Nichols知道後說:「別荒謬了,我們是在拍電影啊,當然是Mrs. Robinson了。」(電影中那位徐娘半老的母親就是羅賓遜夫人) 這首歌不只奪得葛拉美最佳單曲,最佳原作曲,而且使他們的聲譽水漲船高,舉世聞名。(上集) |
|
( 創作|散文 ) |